《潇湘水云》赏析

  《潇湘水云》在古琴曲中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琴曲,为众多琴家所推崇。历代琴人争相弹奏,曾被四十余家琴谱刊载。它是古琴曲中不论是思想内容、曲式结构、技术技巧及旋律的可听性等方面,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潇湘水云》相传是南宋琴家郭楚望作曲。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是以各帝王无能昏庸而得名的一个王朝。朝廷面对北方外族的入侵,不积极抵抗,甚至能打胜的仗也不想取胜,一味媾和,一再南迁。直至最后皇帝跳崖,王朝灭亡。

  史籍称此时“先生(指郭楚望)每望九嶷为云雾所蔽,寓惓惓之意!”“噫!其望九嶷,怀古伤今……”“抚弦三叹”、“感慨而作”。可看出当时的时势对很多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反映了南宋时期,国破山河碎的形势下,一批文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抱负。在抗金、收复失地等方面,与主战派都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作者郭楚望本人就是抗金领袖家的门客,所以,他具有着抗金及收复失地的思想,“怀古伤今”、“感慨而作”也就很自然的了。我以为将此理解为是《潇湘水云》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由此分析,《潇湘水云》的思想性,是有其积极进步意义的内含。我以为整首作品既是一幅优美而内涵丰富的风景画,又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近半个多世纪来流传的《潇湘水云》,虽然有着不同的版本出处,但在旋律、段落结构、技法等方面,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下面的分析则是以查阜西先生传谱,刊于《古琴演奏法》的《潇湘水云》为依据。

  《潇湘水云》是我在教学和演奏中的一首主要曲目,经长年琢磨与积累,有一些体会,今天就乐曲的技法、结构、旋律、处理等方面向大家作个汇报。

  乐曲开始的泛音段,展示了乐曲的主题动机音素“1 2 3”,就像诗词文赋开头的起兴,泠泠圆润的泛音表现了一派朦胧宜人的湖光山色。要达到这种效果,右食指“拂”弦时,第一关节不可疲软拖沓,应固定第一二环节的半弧型形态,并控制力度,注意正确应用每弹一根弦的“触弦点”(指弹弦时都从手指尖离指甲2-3毫米处弹弦),要求泛音“拂”得饱满而匀称,清晰而柔美。在弹奏“抹挑七,勾二,托七”时,为了不抑止原先七弦的振动,右手大指不要先搁在七弦上,而是悬于七弦上方半公分处,再托七弦。这样可使音回响于空间,产生饱满玲珑的空间音响。此法因悬指而有可能“托”不着七弦音量失控,其中并无奥妙可言,仅须多练即可。

  这一段关键在于:一、要使音都在空间回响,防止音与音之间被前后音阻塞。二、音与音间的气息掌握要张驰合理,符合力的张驰逻辑。虽只有两三行的长度,却必须掌握好“起承转合、松紧快慢”的尺度。音程的跳进“3 5 2 6……6”(七三六四弦……)本身就体现了力的跳跃和情绪的明快。紧接10(阿拉伯数字表示徽位,下同,不另注释。)与9上间奏的泛音,叠音模进“33 55 66……”更是一种力的层次渐进。经过10上“321 2……”到达至高点音上的气息收放,一气呵成地出现“3333 333……21……2 2”,使音乐段落完美的结束。这种合理“起承转合”、严密的气息和韵律在规律中的行进,所产生的“力”,营造了朦胧的诗意和内含的深意,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段是第一段泛音音调基础上主题“1 2 3”的延伸发展。空弦音的“拂”、七弦7上的按音、上下滑音与吟猱的应用、又是古琴共鸣最佳位置——六、七弦7左右的往来走音,使得古琴幽深、沉静、圆润等优美的音色与意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与发挥。委婉的抒情、恬静的叙诉,展示了“潇、湘”山水烟云的妩媚秀丽。

  其中须注意:一、七弦6/2(表示是六徽二分,下同。)与5/6;7/6与7间的走音,要既清晰又要连绵,柔润如亲情细语。二、音与音的连接须紧密,如“33 3 3”(抹挑七弦7,散勾二,再挑七7),借二弦空弦音余音的存在,再出现挑七7的音。这样空间音响就比较丰满。抹挑七7/6过到六7/6的“2 2 1 2”,过弦时必须要注意“留足时值(七弦7/6上),过弦疾速(即七弦7/6到六弦7/6)”。使得音与音间无痕无隙。三、要注意句尾音或段尾音的轻处理,即使有的还与空弦音“应合”,也应轻弹。这是旋律乐句结构功能所决定的。

  第三段音区移到低音区——“下准”七弦。旋律仍以主题“1 2 3”为音素,情意绵绵,缓缓舒展。没有等小节的旋律,但有规整的节拍。旋律委婉恬美,如友朋间的长夜倾诉,深切而情真,朴实而动人。

  这段技术上,七弦从10到8/5到7/6到7的三个“上”的走音,须注意音的准确与纯净;“双弹”必须音准才能达到音响的和谐与音色的饱满,要保持成为旋律线条的一部分,不可失控;10上的按“二七”弦,按七弦时,二弦要不离弦,则又可增加音色的厚度。“5 3 26”的徽外“掐起”除音准外还须注意音质与音色的统一;三弦上从10到9的“往来”后,再到7/9、7的音,也必须余音不断。名指在三弦徽外、四弦12、五弦徽外的三根弦上过弦时,也务求音准及连绵。而关键在于横卧名指,并分清三根弦上的力点。

  第二、三段在意境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可视为一个整体段落。

  第四段和第六段完全一样,称为“水云声”一向被琴家所称道。左指从一弦徽外,经10、9、7/6一直冲到7,大幅度的吟猱往来,间以连续空弦音的“应合”,以及快速度的节拍,造成了一种“浪卷云飞”奔腾激越的气势与音乐形象。这不论是旋律的进行还是技法的应用,都是匠心可鉴。古人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仍是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则——从内容出发。波涛汹涌,后浪拥着前浪浪浪紧逼。它的确不同于一般琴曲,是极少见的段落。我称其为“名曲中的名段”。从作品结构分析,它是三段与五段、五段与七段段落之间的连接,是结构上的过渡,是冲上高坡的阶梯,是情绪的转折。

  四段及六段的结尾句空弦的“65 36 2 6”是连贯前后的句尾扩充,应轻处理,切不可重弹,通过它冲向全曲的高潮——第五段和第七段,就有了层次感。经过了四段的迂回到了第五段,在四弦7上盘旋。音区从徽外移位到四弦7,“忤上”“滚拂”形成了宏大的气势。“蟹行”技法中的连续四度(33 66 2)隔弦跳进,又形成了力的推进。其音准、速度及旋律的连贯性则大大的增加了技巧的难度。

  第七段则更为精彩,自七弦5/6始的“浒上”、“滚拂”、七徽上从二弦到七弦的连续四度跳进“3 6 2 3”,在速度规定的前提下,既要有颗粒弹性又要保持其连贯性,是有着较高的技术难度。这一句的连续跳进,应注意左手指从二弦移动到七弦的过程中,切勿出现手指抬起过弦时的抛物线,而是压低弦的高度,使得手指过弦时不出现音的断裂。从七弦5/6始,连续三次走音上行到4的音高,随后则是三个八度之隔的按音与空弦音交响应用,及高音按音与5泛音的参杂间奏。音色上的色彩斑斓、浑成的空间音响、穿透性的力度,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这一段在技巧上的设计与难度,真是精彩到了可惊可叹、无与伦比的程度。是我所弹琴曲中所未曾另见其二。

  因高音区的音准距离较近,不象九徽、十徽处的音准距离有的甚至达到10公分之长,且往往用上滑音的技法演奏,音较易准确。到了上准音区,音准距离则大大缩短,往往还得用跪指弹奏,还需过弦;七弦4与2/6的两个音,我要求学生不用短途滑音而是垂直点击,这样能营造音乐刚毅明快的性格,但音准上大大地提高了难度。高音区的音准、按泛结合、高音与空弦音两个以上八度的混响组合及快速度的要求,形成了这一段的特点,提高了这一段的知名度。

  五至七段,是《潇湘水云》“起、承、转、合”中的“转”的结构章法,是古代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中思维的展现及创作技巧的运作。而这些思维与技巧运用正是今天作曲家仍在沿用的创作手法。这正说明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经过它的“转”,则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舞台演出的节本中,将第六段的“水云声”节去,使五段直接连接到七段,其用意是使得音乐的高潮更加突出,一气呵成!而这恰恰是1425年《神奇秘谱——潇湘水云》原谱的结构。

  这个“转”经过八至十段的铺排,使乐曲情绪转向平缓,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心绪。

  第八段开头“五、六、七”三根弦上的“过弦”技术,是在很多琴曲中都存在并常用的技术。应使之音与音紧紧相连,而不因过弦而断音。两个“浒上”“35 32 12 15 6”,也不必严求音准,可弹得夸张些,弹出古代文士之风。然后再紧接一组音阶上行“66 11 22 33”的叠音模进进行,则能显出文士们既是无奈又有着大度豪放的精神。

  第十段的散板“666 2 121 6 3222”,是一种深沉的感叹。我的体会散板不是无板,却又要掌握在规律之中。要散到有松有紧,松紧适度,跌宕起伏,恰到火候,犹如激烈的感慨,犹如无语的叙述……,因此比有板更难。

  第十一段的高音段泛音,犹如幻想,犹如憧憬:在高山之颠,遥看大山巨川,有高耸入云端的崇山峻岭,有壁立千仞的山峰。以此抒发了人对秀美河山的赞美。演奏这段音乐的时候,演奏者须具有平稳、宁静的心态。比如轻处理的四小节“33 33 5 3 3 22 33 5 3 3”,别担心听不见,音乐要处理得细微、舒缓。在我多次舞台演奏中,听众每当听到此处,他们都会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欣赏。

  如此的静谧,那样的幽静,却突然又转到第十二段的“拂”与连续的“拨剌”,音乐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与鲜明的对比。“35 61 1 61 6165 3”上下句旋律,宽广行进的节律,表现了愤懑悲壮的情绪。稍后的“散板”,一字一顿,一派无可奈何的感慨。

  第十三段被很多琴家称为“峰回路转”,连续“4”(FA)音的出现,使音乐产生了新鲜感,出现一种新的意境。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称为的“刹”(也有称“杀”、“煞”),有的中国音乐词典中解释为“起调毕曲”。我打谱中遇到的5首标以“刹”的琴曲,都在乐曲的后部;同时又出现或是不常出现的音高、或调性的游移或是转调等一些新的音素,使听觉上产生一种新的感觉,一种新的意境。这在《长门怨》、《梅花三弄》、《渔歌》等很多琴曲中都有所体现。但这个“刹”都在“毕曲”而不在“起调”。这一句技术上要求是大指按弦出音后,当中指(或名指)按弦时大指不要松开,要按实,右指托七弦,下指有力而不爆。使音如同从琴面木头里渗透出来、雄浑深沉为好。

  尾句泛音在音响效果上与乐曲开头第一段的泛音一样,要求使声音在空中尽可能地回响发扬,尤其是九徽与七徽的同音呼应及最后的一六弦的泛音,都要使之得到充分的振动。这全在左手点徽位的正确及右手对用力的控制!

  最后我讲一点关于技术技巧、节奏节拍(速度)与音乐内容的关系。音乐的三大组成部分是:音高音准、技术技巧、节奏节拍。音高音准的重要性比较好理解,它是音乐的首要因素。而技术技巧、节奏节拍同样是音乐构成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技术技巧并不仅仅指快速度的技法,快的技法既要快速又要清晰,这是技巧。然慢速度的音,按音准按出好听的音色或能使音色有所变化,也是技巧。同样一个“挑”或“勾”是否能弹得音色圆润饱满?“掐起”、“掩”等要使之成为音乐线条中自然的一环,不要突起,不可发了“板结”的音色!(“掐起”须注意“带状行进”(即提前一两个音,左名指即弯成掐起的姿势,并保持好音准位置的距离与名指在弦上半公分的距离),不要大指与无名指形成上下“跷跷板”,使得音与音不出现断裂痕迹。有些旋律是分布在三、四根弦上(如《忆故人》的2 4 5 6)、有的须用“一指二弦或一指三弦,有的还需“一指多弦加弦掐起”,有的“一指二弦加移位”。有的连续“挑”“勾”又应注意颗粒性……。其中既有方法可讲究,也有技巧可探索。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技巧范围的要求。技术技巧好,就如机器的零部件,质量精良,则成为确保成品优良的前提条件。而节奏节拍则直接涉及到音乐内容的情绪,常见缓慢的节拍用于悠扬、抒情的情绪,快速度的节奏节拍用于轻快、紧张、激烈的情绪。就《潇湘水云》开头的慢板,徐徐抒抒、委委婉婉,该慢的快了则不行。经过“水云声”的铺垫,到了乐曲的高潮,没有速度的提升,没有力度的增加,也是不合乐曲情绪的需要。从音区的移位、音域大幅度的提升、音阶的连续上行推进、技法的巧妙设计等方面,我们也可看出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处理。因此,对传统正确继承的前提是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与研究。音高音准、节奏节拍、技术技巧三部分都精良了以后,还需要进行符合逻辑的艺术处理,最后才能成为一首完美的艺术作品。

  《潇湘水云》是一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琴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章法布局严谨合理、内容与技巧完美统一。在众多的琴曲中十分突出。

                                              文章来源:华音网

(0)

相关推荐

  • 啥子叫同律音?(附图 音频)

    喻绍泽先生弹奏仲吕均琴曲<梅花三弄>. 新琴友来教室上课,复述<琴与诗书同行·绪论>. 琴友学习很用功,在书上勾画.批注. 复述完绪论部分内容,琴友提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啥 ...

  • 如何能把二胡的声音拉正确,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胡是一种很难学的乐器,想要把音拉准,除了要下功夫努力学习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能够辨别各种音程.音高感觉的"音乐耳朵".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提高 ...

  • 《窗外的鸽子》赏析

    作者 窦小四 1 作者马璘,我并不相识,直觉她应该不是一个专门的写作者,因为,此文太浑然天成了,全然不事雕琢,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刻意人为的叙事技巧在里面,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

  • 窗外的鸽子 朗诵:雨中听荷

    第一百一十一期 窗外的鸽子 作者:清风朗月 朗诵:雨中听荷 又是一年芳菲天 云清风暖 阳光灿烂 那对儿鸽子依律来到我家 阳台护栏的花盆间 筑巢产卵 欣喜地看着 白白粉粉的鸽子蛋 变成幼小的雏鸽 又在妈 ...

  • 窗外飞来一只鸽子【武长青】

    窗外飞来一只鸽子(外一篇) 初夏早上的阳光,还带着春天阳光的味道,斜斜的从东边射下来,被太阳照射着的树叶,愈加青翠新鲜.金色的小黄花不规则地散布在翠绿的草坪上,如扣子一般大的像一个个圆圆的小太阳,它叫 ...

  • 手机摄影作品赏析 | 窗外未知的世界

    向着旖旎的风景 我们山一程水一程 穿过苍茫 走过泥泞 一程坎坷 一程自信 即使在风口浪尖上 我们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手机班 lyssa 建筑物选择角度不错的,但是建筑物顶天立地,这就让画面突兀 ...

  • 鸽子做药膳用什么药材

    鸽子属于家庭范畴.它们也可以在以吃.药膳鸽子是一种非常好的滋补品,特别是对于骨骼不好的人.鸽子可以在体内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以,因为鸽子的肉质细嫩,纤维素少,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多的杂质.药膳鸽子需要桂圆. ...

  • 明代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赏析:清劲秀雅,古淡潇洒

    草书<纪游诗册> 附: 姜逢元 乙亥(1635年作)草书 <唐人诗>手卷

  • 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下)

    51.<长江万里图> 明 吴伟 绢本水墨 纵27.8厘米 横976.2厘米 <长江万里图>墨笔画险峻山岭,近景为苍古之树生屹立于巨石之间,整幅绘画笔法纵横洒脱.老辣,是画家晚年 ...

  • 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上)

    导语: 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超过了宋元两代,更为明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道路.无怪乎人们都说,看中国山水画就要看明代! 下面带来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各位 ...

  • 明代画家以政山水画作品集赏析

    李在,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以政,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宗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等人同值仁智殿.工画山水,兼工人物. 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鲤图>.< ...

  • 明代末期山水绘画大师张宏二十六幅精品绘画赏析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