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萍教授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辨治风湿病常见病经验研究
1.研究背景: 风湿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筋膜、滑囊等的一组疾病,甚者还会引起人体各脏器受累。该类疾病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其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尚未完整解读。 在治疗上多用抑制免疫、缓解症状等方法,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途径治疗风湿病,在疾病各方面予以干预,并能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树立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其防治风湿病的优势越发突出。 传统中医学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病名记载,但在诸多前代论著中确有类似其临床表现的论述,它们相关的中医病名分别为“大偻”,“旭痹”和“骨痹”,其主要证候表现为腰骶部、脊背部或四肢小关节、腕关节及膝关节等处的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以上部位均是周身经络循行之域,因而此三种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循行于此的经络是密切相关的。 阎小萍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在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及骨关节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风湿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阎小萍教授独创的“五连环”疗法,通过多层次、多靶点治疗,产生协同效应,为大批患者解除了病痛。在以“中药为主”诊疗风湿病时,阎教授常运用循经辨证理论指导辨证和用药,临床收效显著,越来越得到广大医学同道的认可。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出阎小萍教授运用循经辨证理论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从而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患者解除病痛。 3.研究方法: 3.1将阎老师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的500例医案进行整理,其中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医案各200例,骨关节炎医案100例。将收集医案中药物、症状进行标准化之后,建立数据库。 3.2将建立好的数据库先进行标准化,然后输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学分析,其研究内容包括症状统计、药物频次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统计、药症规律分析、新方分析等。 3.3运用中医药理论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中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诊治每一种风湿病的规律。同时分析上述三种风湿病出现同一局部症状时使用药物的异同,找出每种风湿病独特的循经辨证用药规律。
4.研究结果
4.1通过频数分析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最多的是腰骶部疼痛、脊背部疼痛和畏寒、晨僵等症状,所用治疗药物以续断、狗脊、桑寄生等多见;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最多的症状是双手指间及掌指关节肿痛、腕关节肿痛、肩关节肿痛、膝关节肿痛、畏寒等,所用治疗药物以补骨脂、骨碎补、知母、防风、青风藤等多见;
骨关节炎患者出现最多的症状是膝关节肿痛、畏寒、腰背部疼痛、髋关节疼痛等,所用药物以防风、片姜黄、独活、桂枝、桑寄生、补骨脂等为主。所用药物均主归肝肾、脾、膀胱经,味多苦辛而性温。
4.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找出了阎老师治疗各风湿病使用药物和出现症状的对应关系。
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例,当出现腰骶部疼痛时,常使用补肾强督方、杜仲、续断、桑寄生、骨碎补、补骨脂、独活等药物;
出现背部疼痛时,常用补肾强督方、狗脊、羌活、防风、杜仲、续断、桑寄生;
出现髋关节疼痛时,常使用沙苑子、郁金、姜黄;
膝关节疼痛时常加用络石藤、青风藤等藤类药物;
颈项部疼痛时使用伸筋草、葛根;腹股沟疼痛常使用姜黄、香附、郁金;
臀深处疼痛时,常使用柴胡、炙元胡、潼蒺藜;
眼部发红疼痛,常用炒黄芩、桑皮、骨皮、白蒺藜、霜桑叶、杭菊花;胸胁部疼痛时常用青皮、陈皮、香附、苏梗等药物。
4.3对所有药物进行嫡聚类分析得出5个新方组合。其中以驱邪为主的方剂多有散寒除湿、清热凉血、清利湿热的功效,以补益为主的方剂多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的功效。
5.研究结论 5.1阎老师在治疗风湿病时,需先辨清痛在何处、僵在何位、其属何经、孰与之连、归何脏腑,根据症状局部的经络归属遣方用药,同时注重“引经药”的运用,将循经辨证理论贯穿诊治始终,临床收效显著。
5.2阎老师认为常见风湿病大都有肝肾不足、阳气亏虚、筋骨失养的内因,致使风寒湿邪内侵为患。肝肾亏虚是许多风湿病的根本,治疗上当时刻不忘补肝肾、强筋骨。
5.3阎老师依据循经辨证理论诊治各类风湿病,虽所用药物趋近相似,但仔细体会,仍略有不同之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补益之力最胜,注重固本培元。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补益之力稍减,但祛邪通络药物增多。在治疗骨关节的处方中,进一步增加了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等疗效的药物,补益肝肾之力则不如前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