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比乐中学教学楼终于止住脚步,从崇德路挪到太仓路,此前章太炎旧居已在新址就位。
保护建筑原、新址位置平面图,图片来自天演建筑
喇格纳小学,正门在崇德路43号,后门在浏河口路50号,图为浏河口路校门,来自上海门牌研究所喇格纳小学旧址为单侧外廊式、砖混结构、四层近代建筑(后期顶部加增一层),具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由东西两段组成,总体成T字型平面格局。此次平移后,喇格纳小学旧址将挪到太仓路吉安路。
平移前的喇格纳小学旧址,图片来自天演建筑
之前我们在《上海西门外的自忠路》一文,对上海道路的命名曾有简单介绍,法租界初期,道路多以中国山水命名,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来命名,南北向的道路则以中国的“山”来命名。1906年法租界当局,将辖内的北部大部分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
喇格纳小学所在的崇德路,筑于1902年,初名黄河路,1906年以法国公使名改名为喇格纳路(Rue de Lagrene),1943年复名为黄河路,1946年以浙江崇德改今名。浏河口路,筑于1902年,初名乌江路,1906年以法公董局总董名改名为奥利和路(Rue Oriou),1943年以江苏太仓浏河镇改名浏河路,1980年以江苏浏河口改今名。
1917年上海地图,红色区域就是后来的喇格纳小学(比乐中学)喇格纳小学(Ecole Primaire de Lagrené),创建于1935年9月13日,由法租界公益慈善会提供资金,法商赉安设计,新林记营造,初名“第二中国小学校”。学校执行中国政府的教学大纲,四五六年级教授法语,五六年级加授英语。1937年日军侵入上海后,公董局决定将校舍改作“安南兵营”,学生借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的校舍上课。在1939年《申报》母亲节征文中,来自喇格纳小学三年级的林介媛充满深情的描述了《我的妈妈》:我最亲爱的人,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每天很早起身,喜欢看申报,且喜用国货,什么衣料食品用具,没有一件是舶来品,还要劝我们和邻居使用国货。她的性情很和善,对待我和哥哥很好。每逢星期日,她带我们往公园里去玩,回家休息一会,就教我们写字念书。有时候还教我们做算术,做得不错了,就有糖果一袋,或积木一盒做奖品。她在家里做事很勤,把窗户擦得很明亮,桌几抹得很洁净,所以把家务都整理得井井有条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学生返回原址上课。1943年,随路名改为“崇德路小学”。喇格纳小学1946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五区第二中心小学”,右侧浏河口路20号为黄金荣1919年创办的金荣小学,图为1947年《上海行号路图录》
1946年学校奖状
抗战结束后,喇格纳小学作为学校校舍继续使用,校名屡屡变迁,1960年改名为“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停办,校舍改办“凌云中学”。1981年,恢复成为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迁至济南路,后迁入嵩山路69号,2020年迁入自忠路455号。比乐中学由黄炎培、孙起孟等创建于1946年,校名取自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马相伯先生于1930年为中华职教社礼堂的题名“比乐堂”,初址在雁荡路80号中华职业教育社。2006年1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医院看望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资料图)记者刘卫兵摄1949年8月,位于淮海中路553号(今淮海TX)的私立青年中学并入比乐中学,校舍和设备归比乐中学使用,并增设高中部。1951年8月,位于霞飞路688号的私立明德女子中小学“北校”并入比乐中学,南校继续保留即今明德中学。1958年8月,崇实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入淮海中路375号中环广场。1972年冬,比乐中学上山下乡知青在学校欢送会上表演节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薛宝其摄,图片来自老周望野眼
1975年,热烈祝贺比乐中学陈淑华同学光荣地被第一批批准去安徽农村干革命,薛宝其摄,图片来自老周望野眼
1995年8月,位于原自忠路455号(山东会馆)的新华中学(1979年5月迁址济南路)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崇德路43号。2018年8月,李惠利中学并入比乐中学,学校迁址肇周路420号。喇格纳小学旧址未来将用于非遗保护、文化教育、文创孵化等。
未来规划效果图
至此,和喇格纳小学有缘的卢湾三中心去了自忠路,比乐中学去了肇周路。除了喇格纳小学旧址、章太炎/汤国梨旧居,该地块还有保安坊8号住宅、元吉里2号住宅两处保护建筑。未来这里将将建设成浦西地标--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一起来感受一下。本文部分信息参考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地方办、黄浦记事等,感谢薛理勇、黄之庆、周力、王娟、瑞安房地产等老师和单位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