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一个完整的自己不容易
沧浪白话
多数时候,一个人都默默淡出于公众的视野。所以,一个人不会轻易被公众接受和理解。
现实中的一个人,一半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半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如果把公众的视野比作阳光、把个人的独处比作阴凉,人生的时光里,总是一半处于阳光,一半处于阴凉。如同晴日里,你不能同时把整个身体晾晒于阳光之下,总是一半一半的被割裂开。
今天,无意浏览了两篇光明日报的文章,深受启发。一篇是何慧娴的《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一篇是和林的《莫言:我的文学梦依然强烈》。《莫言:我的文学梦依然强烈》中有一段话,刷新了我一贯的错误认识。文中说:“ 谈起一些自媒体打着自己旗号发布文章的事情,莫言讲了一则趣事。有一年和朋友吃饭,有人说要把莫言的诗歌献给他,题目叫《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听后,莫言道:'这要真是我写的该有多好。’这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没等大家缓过神来,他继续说道:'我希望这些朋友们赶快正名,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很有感触。
自己曾经也被《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歌打动过,也深信是出自莫言先生的笔下。今天,这段话,一方面让自己普及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对莫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联系《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中的主人公郎平,从她由曾经的铁榔头到淡出人们的视线,再到华丽转身创造奇迹。一个念头瞬间产生——给世界一个完整的自己不容易!
像莫言、郎平这样如此暴露于公众视野的人,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何谈平淡生活中的普通人。生活中,每个人多数时候都是处在职场的竞争和迎合中。即便是工作之余,还需处理好生活圈的一系列关系,总是不能、也不允许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相互之间,都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尤其是当下,信任缺失、竞争激烈的坏境下,尤是如此。理解万岁,正变得渺茫。
许多时候、许多人,人前的微笑和欢愉是堆积在人后的泪水和孤独之上的。这些,只有自己知道。公众视野下,每个人都希望展露自己坚强而独立的一面,但独处的时光里,又有无数的人渴望一个温暖的怀抱和肩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公众视野下演戏,在独处的时光里卸妆。这种惯性意识中的自我割裂感,让自己身心疲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这种惯性意识,越来越变的困难。
有时候,在对大自然的感知和理解中,总会悟出一些和人性相通的东西。黑夜和白天的交替,给人们以生活的喘息。光明和黑暗的轮回,助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四季更替的光阴里,带给现实生活的既有希望、也有沉沦。人的一生,对外界的感知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这种变化的感知,又不断地影响内在的变化。而所有的感知变化,只有自己最清楚,任何旁人都不能真切地感知这种变化。所以,给世界一个完整的自己,谈何容易。
生活中,接触认识一个人,多数时候是表象的他。真正内在的,只有自己对自己最清楚。这两部分可以产生交集,但总不会完美的重叠。有时候,恰恰如同黑夜和白天般的割裂和决绝,黄昏是那么易去,清晨是那样短暂。
我总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割裂感的,陆地和海洋、山川与河流、黑夜与白天并存,不同人种、不同国家并存。文化有中西方的之别,地域有南北东西的之分,即便是人们的吃穿住行也是色彩各异。面对差异,人们总试图采取统一和包容的方式来消除鸿沟,但社会发展进步又带来新旧事物之间的割裂。用哲学术语讲,这个世界本身就处在矛盾之中。
对一个人,也同样如此。你永远不能将一个完整的自己展现给别人。你给别人以正面,却无法被看到背面;你给别人以白天,却呈现不了黑夜;你给别人以苏醒,却还有睡梦,完整的你总是被割裂在别人和自己之间。所以,不要试图展现一个完整的自己,永远做不到。
由此,便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做你所想的,想你所做的。如果难以顾全,最好的选择,就是委屈一下自己,而不去伤害别人。因为,相比别人而言,自己更容易理解自己。这样的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更完整一些。
人生不得意者十之八九。多数人都处在欲望和忍耐之中。那就学会自己理解自己。自己理解自己,不是简单的包容忍耐或坚持所想,而是去修炼一颗自己可以接纳自己的心。既然外界不可能完整的接纳自己,那就自己完整的接纳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在不断修炼的心中化解,呈现给路人一道风景,留给自己一段无悔。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曾经、正在打动着无数人的心,却没有打动“作者”莫言的心。世界有时就是这么滑稽。何不倾听自己的心声,走自己的路。
沧浪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