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对不同的孩子
教育,面对不同的孩子
文/蔡朝阳
这几年我写过很多文章,讲家庭教育的经验。其实这都只是分享,而不是唯一真理。当然里面也有一些一般性的教育学原理,以及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心理学特征。但总之呢,教育都是很个人化的事,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不同,每个孩子的个体也不同,都需要区别对待。
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原则,更不存在一种神药可以包治百病。作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那是艰难而又漫长的旅程。我自己的体会,首先是用时间去陪伴,然后陪伴的过程,则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在当下这个时代,做父母,确实是一件蛮艰难的任务。孩子们日渐成长,有很多关键期,做得不恰当,就可能有后果。很多父母便会有感慨,甚至有挫败感,总觉得自己的努力浇灌,而这棵幼苗却完全不按照我们的预想生长。但家长这种的自我反思里,仍没有反思到,问题在于,你早早地、自以为是地、识别了这株幼苗,而没有考虑,这究竟是棵什么苗。
教育神秘的地方就在于,你只要花费心力,其实都会有好的结果,无非是你不要太偏执于自己早期的一些预设而已。
这种预设,其实有一定的爹妈的自私在里面。自私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年轻时,觉得自己有理想有才华,理应成就一番事业,便会认为育儿只是小道。这自然是误解。但同时我觉得这还是爹妈的自私。尤其是一个带有很多传统遗留的社会,育儿这件事多数由母亲承担,父亲的缺席,会产生很多问题。
此外,其实,要真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个父亲一定也会受到很多教益的,会带来这个男人的二度成长。反正我是从娃的成长过程中得益很多的一个人。当然,恐怕也只是因为,自己比较笨,一直认为自己只有中人之资,难有什么大的成就,安心做一个奶爸,能够跟孩子一起成长,已经很满足了。但竟然,做奶爸这个经历,恰恰是我这辈子思想感悟、人生见识,进步最快的时间段。
即便高冷如鲁迅他老人家,居然都写过“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句子。他总是个伟人吧。早年写“肩住黑暗的闸门”,后来有了周海婴,会趴在地上给他当马骑,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了。这无损于他的伟大。
还有一种倾向,属于思维的懒惰。就是,会把孩子的成长,简单归因于某一个单纯的外在因素。比如读不读培训班,有没有一对一家教等。我娃小学时,确实是不读学科类培训班的。当时考试分数也不高。但这不代表娃学习力不好,也绝不影响我对娃的判断。因为我们自己是做教育的,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自然心里有一个尺度,考试分数多少或有影响,但绝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基本判断。一个孩子,要是内心世界充盈,并且能得到家人的无条件信任和支持,考分差也不会使他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判断。这种自我判断,其实很大程度来自父母家人的判断。
我听过一些特别外行说法。有人刚了解我的教育观,就会说,阿老师你胆子真大,敢拿你的孩子,去做你教育思想的试验品。这句话说的,简直是不知四六。谁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试验。疯狂到什么程度才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试验。我之所以秉持这样的理念,那不是我在做试验,而是因为这些东西,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所检验的。上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千年来的教育理论,上百年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最现代的脑科学的研究,都在支持我的这些做法。同时,也有更多的真实案例,在支撑这些理念。
问这个问题的人,除了证明自己浅学无知,而又从来不读书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做爹妈是要有责任的,这个责任在于你的承担,用时间用精力,也用你的聪明才智。当然,最基本的部分,基于人性的根源,就是爱。那么,在这里,自私,就更可以理解了。伟大的事业,有时候,只是一个借口。你爱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另有其人,或者,另有其事。
有些东西,是恒定的。像爱啊、陪伴啊之类,爱是很难的,爱是恒久忍耐。我在做了父亲之后,才知道,爱是恒久忍耐这句话里,有多少惊心动魄。所以,在我跟白宇极老师的“阿白夜话”里,第一次的主题,就是,在价值破碎的时代,寻找一种恒定的教育。这属于通识的范畴。
今晚的“阿白夜话”,我们要谈谈,教育,如何面对不同的孩子。这次,我们这艘夜航船,请到了大家都很喜欢的徐莉大法师来一起闲聊。锵锵三人行。我想,颜值、思想、智慧……同时在线的大法师,会让这艘夜航船,增色不少。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