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步法原理
凡实战,都是应感出来的,想出来的,都是假的。总结拳学,要改变,按部就班的,便是假的。步法不能总结为步型,要成实战步,怎么变?要从人生理上来,看此人有什么特长,出本能反应,不遵循具体人的特点,教出来的步法,便是呆势,练成了也没用。
王芗斋不断改,改,说明随时总结,理论都是教徒弟时出来的。《断手述要》的文章,这个东西当然有,是王芗斋讲拳的记录,至于原样起点如何?如何改的?向哪个方向改的?只有当时受亲传的徒弟才能知道。
当年出来一个“推就是断,断就是推”的理论,其实还是讲应感。推手是为技击服务,两者是互联的。
不简单,你要把它弄简单,让学生能接受,复杂的在老师的头脑中,老师教得很简单,学生练出来的功夫很复杂——这便对了。教得很复杂——这是不对的,学生的头脑一复杂,便成了杂念了。
一百个徒弟中肯定要出尖子,大普通的人,没准教了也不懂。
我年轻时八卦掌盛行,最早连尹派八卦,后来改练了程派八卦。
只要把八卦步走了,什么招子式子都可以不要。八卦步也是桩法,大成拳是定桩,八卦掌是行桩。生理上求改变,要走不稳,走稳了气便沉了。能调人虚实,步法出来了,什么东西都出来了。
尤其是活性,不能要个死物。什么都是相通的,八卦是活力,只有活力才能打人。步和活力,是八卦的精华,太妙了。加上大成的爆发力和接触点,什么都迎刃而解,比武便成了随意的事了。
不管做什么,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东西,有特色才有武功。从你的生理来的,才是真的。更上一层,武功要从从性情中来,什么性情出什么功夫。
我谁的东西都喜欢,早年四处学,不就是为了变出自己的风格么?
步法要多种多样,根据自己的实际,要在实战中训练。寸步、交剪步、跟步等都是原始的步型,还不能叫步法,你要把这些原始的步型都变活了,有步无法,打不了人。
大成拳的技击姿势像拳击但不是拳击,而是从形意的老三拳来的。技击桩,包含了身法和步法。
大成拳的新方法和老套路比,和拳击比,都是外形相似,内涵不同。
(此时他练了形意拳的劈拳,劈掌前,有一个高抬膝的动作,和社会上常见的形意拳不同)大成拳以前是形意,以后学到哪改到哪。高提膝盖的劈拳,是大成门中的形意拳余绪,我又将其夸张了。不管我怎么玩,都是对的,因为仍在拳理中。但别人瞅我,说你怎么总有稀奇古怪的?拳的变数大极了。别人看着奇怪的,也是我经过总结的,流传要变,水势没有一成不变的,长江上游下游差别大了,但都是长江水。
郭云深少而精,后来改了“八卦形意”。按大成讲,高提膝是为了练“顿力”,所谓提顿,或名长短互用。这是形意本身就有的,但有人忽视了。关键要看有无连贯,没有连贯也不成。有了整体爆发力,局部力才能演变出来。提顿也要融入连贯中,所以这么明显的提顿动作,也不能练成一上一下的,要有一个连贯的声势。而连贯的声势,在大成拳中,从最初的站桩时就着手培养了。
个人理解的能力不一样,有时不是前辈教的,而是和前辈不谋而合了。我经常说:“习武之人,多听多看。”手把手教的人,不见得明白,旁边看的徒弟兴许就明白了,旁观者清嘛。教一个徒弟,十个人听着,也说不清楚谁能赚到这便宜。
什么东西都是细节,大框架的都好弄,细节便是精华。
想学,不论早晚高低。东方人的身体素质,比西方人差得远。中国人赢外国人,是赢在了技能上。要通过技能发挥良能,良能可以理解为野兽的本能。龙虎的本性不是学出来,是自然而来的,是它们求生存的方法,在人身上也能出来。
形意拳的十二形,便是十二种性格。性格是生存方式,人也一样,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如何,他便有怎样的性格,一个受排挤的人往往懦弱。
万物的性质都是不同的,如乒乓球的弹力和皮球的弹力不同,两者都要练。这叫物求,从它物上求来的,物求的也是你自身的——有了这一项,人便能悟出许多东西。
意便是气,气就是力。没有什么可神话的。意是感,按中医理论,为精气神,也就是软和硬的意思。大成拳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其实是守窍,守一个东西。但守也守不住,到一定程度,没守窍,通过自然,气也下去了。
佛道医,人人都要达到上虚下实,变浮气为沉气,随时随地调整,上边一用力,便上来;上边一松又下去了。王芗斋改革了,不意守也等于意守,用“心静自然”来达到意守,是大意守。把人们从守窍中解脱出来了。
如何练步法速度?站桩时假想抱大气球,是求“物的松紧”,练步法时求“身的松紧”,还有“神的松紧”——精神的紧张和放松、兴奋和舒缓,精神上有了这样的变化,肉体上一定起反应。这些功夫是自然的,比如突然有人拍了你一下,你肯定吓一跳——这便是精神反射。
练出来多少无所谓,只要能出来一个,这便是你的特异功能。全会就等于全不会。
外在松紧,是你求的物体,牵挂它的松紧。用物体求实际,皮条的粗细韧劲,都要求得很仔细,一百斤不能求成两百斤,一站桩,假想的皮条十斤也可以两百斤也可以——这不行,份量得精确了。
撑抱桩,则是自身的撑抱,都产生松紧。这是从万物去求,不是从一个东西去求。
本能是真的,实战时得有意识,没有意识就什么都没有了。用意识来焕发野兽本能,通过实操走向实作。实作是检测,一个人练得棒,但没有比武经验,还是会输。大成拳为什么要分开七大步骤来练?分开训练是为了单填,在每一个阶段,加不同的意识,一点点加,在技能里加意识,用意识来焕发本能。不能一次给完,一次给得太猛,意识便伤害了本能。
技击时的意识也不一样,技击不是单独的,要出来一种心灵意感,要反应灵敏。没有反应就全没有,有了条件反射,才有技击。技击是无招无式的,这招好使那招不好使——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所谓“随机应变巧妙生”,没有随机应变,也就没有巧妙。
应感,在意识方面见,不是拼命蛮打,通过拳理来研究实际,我总结出,作拳是一种兴奋剂。达成的蓄力很独到,别人一打拳越打越没劲,缺氧了缺力了,而大成是越来越兴奋,就像喝酒的人一样,大成有这样的境界。
技击桩包含了步法,为斜八步,三七开,架子要有稳定性,向四面变化。没有一定的,一定的就没有时间差了。技击时不灵活,宇宙都在于变。
只要有了这个框架,剩下的只在一变。变了步法,就变了形体,变不是单一的,意念变,形体变。学了摩擦步,要拿摩擦步再去演变。首先是选择主动还是被动,主动为进攻,被动是防守。要在原有基础上换步,调整敌我之间的距离。
当距离调整不对时,就产生了跟步。小步一跟,不对的便紧急调成过来了,拳谚讲“小步不如半步跟”。在被动时,两条腿哪条都能动,有了距离调整、身形调整,拳法才能发挥。
两手变化随步行,实作训练主要是练步法。什么都是互联的,要上下配合,上下不协调,何谈均整?
步法的节奏
在一个人的静止状态下,快慢结合,也包含了静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站如处女,不能暴露自己。爆发时如猛虎,没有变调,便是蛮打,变调首先是你的一种心理变化,心态的变化。
一爆发,对方没有反应的余地。这是很微妙的,在于刚柔相济的。
快中慢,指的是你在节奏感中能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对火候的反应。练功的发力和实战的发力不同,有的人不接触实物,拳头不打在人身上,便没有感应。因为人体本是活的,光空练,往往不出功夫,有了实战的激发,再回去空练,便能找出一些意识,拳学便是如此进步的。
试力,要用意识去试,一点点慢慢地来,不能太快,否则大脑支配不了,练快,只能练出点表面功夫。这便是“慢中求度”。
大脑思维集中精力,只为劲服务,练出来以后,想慢就慢想快就快。直接练发力,很难练出来,要求出来,大成拳没有单向力,要“六面争力气如旋”。
试力是长力,发力是短力,这是练法上的“长短互用”。发力时,要求速度了。提高速度要*松紧,“骨藏棱”也是指的松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