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方名: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挡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方歌

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加参归桔黄龙汤。

方剂

小承气汤《伤寒论》:小承大黄四两酒洗 苦寒同枳 三枚 (大者,炙) 苦温 二两(炙,去皮) 苦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处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未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与大承气汤,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减厚朴、枳实也。

大承气汤《伤寒论》:加硝即是大承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芒硝三合 咸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径》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厚朴之苦,下结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麻仁丸《伤寒论》:麻仁小承麻子仁二升甘平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半斤 酸平

麻子仁丸=小承气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炙)、厚朴一尺(炙,去皮))+

麻子仁 二升 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芍药半斤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调胃桂枝长

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二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抵挡汤丸《伤寒论》: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抵挡汤: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苦甘平,大黄三两(酒洗)苦寒、水蛭(熬)咸苦寒、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苦微寒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以下结热。

抵挡丸: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苦甘平 大黄三两 苦寒、水蛭二十个(熬)咸苦寒、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苦微寒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三一承气汤《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承合一名三一

本方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成。

黄龙汤《伤寒六书》:加参归桔黄龙汤

黄龙汤=三一承气汤+人参、当归、桔梗

原文

小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欲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表证罢也。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热入腑也。四肢,诸阳之本。津液足,为热蒸之,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蒸之,其手足濈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虽有腹大满不通之急,亦不可与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便不硬者,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亦未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  之,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不能宣泄,必转气下矢;若不转矢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耳,只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至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气逆则哕,其后欲发热者,则热气乘虚还复入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与小承气汤,微利与和之。故以重云不转矢气,不可攻内,慎之至也。

阳明病,其人夺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亡津液,胃燥,大变硬而谵语,虽无大热内结,亦须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得一服谵语止,则胃燥以润,更莫复与承气汤,以本无实热故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则未可下,先与小承气汤和之。汤入腹中转矢气者,中有燥屎,可更与小承气汤一升以除之;若不转矢气者,是无燥屎,不可更与小承气汤。至明日邪气传时,脉得沉实紧牢之类,是里实也;反得微涩者,里气大虚也。若大便利后,脉微涩者,只为里虚而犹可,此不曾大便,脉反微涩,是正气内衰,为邪气所胜,故云难治。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其脾为约也,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烦躁,心下硬者,邪气内甚也。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大承气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伤寒若吐若下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结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阳明内实也,以为热气有余。若剧者,是热气甚大也。热大甚于内,昏冒正气,使不识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伤寒阳胜而阴绝者死,阴胜而阳绝者死,热据者为阳胜,脉弦为阴有余,涩为阴不足,阳热虽剧,脉弦知阴未绝,而犹可生。脉涩则阴绝,故不可治。其邪热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热谵语,可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热。《经》曰:凡服下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此以热未剧,故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谵语潮热为胃热,当消谷引食,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也,而胃中实也。若能食者,胃中虚热,虽硬不得为有燥屎。杂病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伤寒则胃热甚者,不能食,胃中虚热甚者能食,与杂病为异也。与大承气汤以下燥屎,遂结热。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则未可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虽除,则表邪乘虚复陷于里,为表虚里实。胃虚热甚,语言必乱,与大承气汤,却下胃中邪热,则止。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折折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一身汗出为热越,今手足折折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大便难而谵语。《经》曰:手足折折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者,虚烦也,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燥屎者,非虚烦也,可与大承气汤下之。其腹微满,初硬后溏,此热不在胃,而在上也,故不可攻。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虽得阳明证,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为实,可与大承气汤下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表也,可与桂枝汤,发汗则愈。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大下之后,则胃弱不能消谷,至六七日不大便,则宿食已结不消,故使烦热不解而腹满痛,是知有燥屎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满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小便利,则大便硬;此以有燥屎,故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胃热者,发热,喘冒无时,及嗜卧也。此燥屎在胃,故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也。与大承气汤,以下燥屎。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伤寒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热内甚上熏于目也。无表里证,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大热者,表热也;身微热者,里热也。《针经》曰:热病目不明,热不已则死。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则证近危恶也,须急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邪热入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腑热。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发汗不解,邪热传入腑,而成腹满痛者,传之迅也,是须急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时减,非内实也,则不可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减不足言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业。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克为顺也。若少阳脉胜,阳明脉负者,是鬼贼相克,为正气失也。《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又曰:滑数则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传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此少阴入腑也。六气日,少阴之邪入腑之时,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十三》)

麻仁丸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

桃仁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以下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抵挡汤丸

  抵挡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124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挡汤以下蓄血。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125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下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而为蓄血也,与抵挡汤以下蓄血。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挡汤下之。(237

《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此下本有久瘀血,所以喜忘也。津液少,大便硬,以蓄血在内,屎虽硬,大便反宜,其色黑者。与抵挡汤,以下瘀血。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挡汤。(257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人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俱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则是荣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荣卫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便,则血不得行,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挡汤以下去之。

抵挡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挡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挡丸,小可下之也。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大黄(下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枳实(中经):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厚朴(中经):味苦温。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

硝石(上经):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硝。生山谷。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杏仁:杏核(下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芍药(中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桃核(下经):味苦平。主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水蛭(下经):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

人参(上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街,一名鬼盖。生山谷。

当归(中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

桔梗(下经):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生山谷。

(0)

相关推荐

  •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大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 ...

  • 谵语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同方.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但发热谵语者,同方. ...

  • 伤寒论201-210条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可不可以看作三阳合病,脉浮紧是太阳病,潮热是阳明病,发作有时是少阳病,三阳合病会出现盗汗?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 ...

  • 【三部六病 里部阳性病证】10

    一.里热证 里热证是里部机能兴奋温度升高. 里热证的形成或是外邪直接侵入里部,或是由于表阳病.枢阳病不解或误治传入里部而形成里热证.里热证是病邪的侵犯损害已到里部,邪正斗争的重心到了里部,而里部正气尚 ...

  • 卷四18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     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知胃将     和,但大便硬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三)

    方名: 十枣汤 白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方歌 十枣芫花甘遂戟,白散桔贝巴霜俱, 调胃大黄芒硝草,大陷去草入遂须, 为丸更加杏葶蜜,小陷连半瓜蒌实. 方剂 十枣汤<伤寒论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五)

    方名: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方歌 小柴芩半人参草,大柴芩半枳芍黄. 小柴胡加芒硝入,合桂柴胡桂枝汤. 方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半斤 微寒 黄芩 三两 苦寒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六)

    方名: 猪苓汤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方歌 猪苓二苓胶滑泽,白虎膏知甘草粳. 竹叶石膏除知母,加参半竹麦门冬. 方剂 猪苓汤<伤寒论>:猪苓二苓(猪苓去皮甘平.茯苓 甘平)阿胶 甘平滑石 碎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七)

    方名: 炙甘草汤 方歌 汗下烦悸小建治,水悸茯苓甘草君. 虚悸肺痿炙甘草,地阿桂酒麦麻参. 方剂 炙甘草汤<伤寒论>:虚悸肺痿炙甘草 四两,味甘平, 生地黄 一斤 味甘寒 阿胶 二两味甘温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八)

    方名: 桃花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芩汤 白头翁汤 方歌 桃花干姜石脂粳,石脂禹粮固脱功. 黄芩甘草芍大枣,连柏秦皮白头翁. 方剂 桃花汤<伤寒论>:桃花干姜一两辛热 赤石脂 一斤(一半全用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九)

    方名: 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方歌 葛根连芩汤甘草,干姜连芩汤人参. 连参桂草干半枣,连胶芩芍卵黄新. 方剂 葛根黄连黄芩汤<伤寒论>:葛根 半斤 黄连 三两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二十)

    方名: 四逆散 吴茱萸汤 乌梅丸 方歌 柴芍枳草四逆散,人参姜枣吴茱萸. 乌梅参归连柏细,椒姜桂附苦酒需. 方剂 四逆散<伤寒论>:柴胡苦寒 芍药 酸微寒 枳实(破,水渍,炙干) 苦寒炙甘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27)两感

    两感 82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脏腑表里同病也.一日, ...

  • 蔡长福:解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病节选)

    膀胱经散出来的热量,人一不怕苦,二不怕冷,这个人活的自在潇洒,吃什么都香,喘气都觉的心里舒服. 放屁多不是个好事,多了是大病. 这个屁是怎么来的,就是感冒没治好,误治了.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病,&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