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历史上真实的张飞:三国演义虚构了身世,明朝造了2则谣言
张飞是众多三国名人中最受世人喜爱的一个,但《三国志》中对这位蜀汉猛将的记载,却只有区区900余字。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广泛传播,张飞真实的形象已经掺杂了太多的非历史因素在内。
今天我们就来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还原一个真实的张飞。
1、张飞的身世
张飞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与刘备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刘备虽然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清苦,但从他拜名臣卢植为师,又结识家世显赫的公孙瓒这一点来看,刘备在涿郡还是有一定宗族势力基础的。
但张飞就不同了,涿郡的世家大族中张姓并不在列。刘备在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后,开始招兵买马,张飞和关羽就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了刘备的队伍当中。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实际上,结义的只是关张,关羽因为年长几岁,所以“飞兄事之”。关羽在参军前只是一个逃亡在外的平民,在极讲究出身的东汉,张飞能够把关羽当做兄长,可见,张飞的出身也是很卑微的,这也是他参加刘备的队伍,以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原因。
但《三国演义》却给张飞虚构了一个“颇有庄田,卖酒屠猪”的富户身份,就连刘备起兵的第一桶金都是张飞资助的,这显然并不符合真实历史。
2、张飞的性格
《三国志》对张飞性格概括了4个字“暴而无恩”,这让后世对张飞形象的重构,总是脱离不了勇猛、暴躁这几个标签。
2.1勇猛而不暴虐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败,带着关羽、张飞暂时依附了曹操。也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的谋士郭嘉得以近距离接触到了张飞。郭嘉评价张飞是“万人敌”,足见张飞的确是十分勇猛的。
张飞的勇猛还体现在了据水断桥一战中。曹操在长坂坡追杀刘备时,负责打掩护的是张飞带领的20余骑兵,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张飞瞋目横矛,大吼了一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成功阻滞了曹军的追击。
刘备将断后的重任交给张飞,足见他对张飞的信任,这也印证了张飞“雄壮威猛”的形象记载。
但是说张飞“暴”就有点冤枉他了,张飞对自己的情绪控制是要强过关羽的。攻打巴郡时,面对守将严颜的言语刺激,张飞大怒“令左右牵去斫头”,但当严颜以更强硬的语气回怼说“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的时候,张飞马上“壮而释之”。
再如张飞对名士刘巴的仰慕,换来的却是刘巴的嘲讽,说他只是个“兵子”,但张飞除了不高兴意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报复举动。
而关羽就不同了。刘备败退夏口时,关羽对自己的君主公然表达了不满:
“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当年跟曹操一块狩猎,如果听我的杀了他,怎么会有今天的麻烦?)
孙权来求亲,又是关羽辱骂东吴使臣。水淹七军,面对俘虏庞德的强硬,关羽的处置方式是斩首了之,丝毫没有张飞那种“壮而释之”的胸怀。
张飞的心胸还体现在汉中太守的落选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在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时,所有人都认为张飞最合适,就连张飞自己也认为汉中太守非自己莫属,但刘备却火线提拔了还只是杂号将军的魏延。作为功臣宿将,张飞对于刘备的决定却并未表达任何不满,这跟关羽要同马超较劲形成了强烈反差。
2.2治军严苛却爱民如子
那么张飞是不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呢?
从刘备时常规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来看,张飞对待普通士兵的确十分严厉,但这并不等同于张飞是个暴力狂,时常无故鞭打士卒。
从公元214年刘备取代刘璋任益州牧开始,张飞即被任命为巴西太守(今四川阆中),前后长达7年时间,留下了“虎臣良牧”的美誉,在阆中百姓眼中,张飞的性格更加具象,不是让人望而生畏、行事鲁莽的大汉,反而是一位嫉恶如仇、亲民如子的好官。
可见,张飞的严苛仅仅针对士卒,而非所有“小人”。张飞治军严格,与他所统率的军队有关。张飞所辖军队,是刘备多年来四方积累的精锐,在曹魏大将张郃进犯巴西时,正是张飞率精卒万馀人沿山路长途奔袭,把张郃打的全军覆没。一支善于攻坚的军队,离不开将领治军的严格。
张飞死后,刘禅给他的谥号是“桓侯”,按照谥法:“克敬勤民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可谓是对张飞最精准的评价。
2.3宁可流落江湖的“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关羽战败委身曹操,而张飞却下落不明。史书没有记载张飞这段时间去了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张飞并没有因为兄长关羽降曹而前往投奔。
从君臣三人最终会合判断,张飞在消失的一年时间里,应该是流落江湖四处飘零的,直到他听说了刘备的消息,才急忙前往投奔。可以说,张飞上演的是另一出“千里走单骑”。这份对刘备的忠和义,丝毫不亚于关羽。
3、张飞死因之谜
张飞死于部将张达、范强之手,至于张、范二人为什么要杀张飞,史书没有交代,倒是《三国演义》补充了一段情节,解释说是因为张飞强令二人在3日之内制造出白盔白甲,二人无法完成,遂先下手为强。
《三国志》把刘备规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和张飞被张、范所杀堆叠在了一起,让人产生一种很自然的联想,张飞是因为鞭挝健儿自取其祸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下张飞的死亡过程,就会发现其中蹊跷:从公元184年参军,再到公元221年被害,37年的治军生涯都没有自取其祸,为何偏偏在即将与东吴开战前突然被部将所杀?何况,并没有证据表明张、范二人是受了鞭打责罚才决定反叛的。
刘备决定伐吴后,吴蜀已经处于敌对状态,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张达、范强居然能带着张飞首级“顺流而奔孙权”,出入蜀吴边境畅通无阻,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张飞的死,绝不仅仅是自取其短这么简单。
4、明朝编造的2则谣言
4.1张飞是个书法家?
宋元以后,随着重文抑武之风兴盛,张飞的形象被有意地进行了儒雅化改造。明朝的杨慎说张飞是个书法家,涪陵有张飞“刁斗铭”,文字甚工,飞所书也。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杨慎在南宋史料基础上编造的谣言。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曾记载说:“大观间( 1107—1110) 于庙前得三印及佩钩,又耕者得刁斗于祠之北”。并没有提到张飞,但到了杨慎这里,却成了张飞所写,显然毫无根据。
4.2张飞是个美男子?
到明朝万历年间,张飞的形象进一步文人化,董斯张《广博物志》甚至声称张飞是个美男子,所谓“人中有张飞,马中有玉追”。由于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先后成为刘禅的皇后,所以,这种说法也自然而然的具有了某种合理性。
但实际上,在明朝以前,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过张飞的容貌,古人选后妃,多考虑政治因素,不能就此逆推张飞一定是个美男子。
综上所述,张飞作为真实存在的三国人物,以忠勇爱民、嫉恶如仇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并升华为庇佑一方的神祗。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文化在阆中》《全蜀艺文志》《舆地纪胜》《广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