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看看有没有你家乡的?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被视为家族精神的体现。自古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产生了无数世家望族,也孕育了形态各异且厚重无比的家风家训文化。这些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训,凝结着江西这方热土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历代江西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我们从江西名门家族的家风家训中寻找传统文化,从融入了千余年家族教育心得、经受住了时代变迁考验的家风家训中,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让古老的家风家训能够从历史走向未来。汪山程氏:家风体现人文精神
▲汪山土库庭院在南昌近郊,距离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朴而宏大的建筑,这就是汪山土库。有意思的是,居住在此的家族并不姓汪,而是姓程。这座大宅因地处汪山岗,且赣方言多把大型青砖瓦房称为“土库”而得名。程氏族人于此处聚居逾百年,历经七八代而长盛不衰。清嘉庆以来的近200年间,汪山土库人才辈出,共走出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100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特别是在清道光年间,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同为地方督抚的盛况,被世人称“一门三督抚”。“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入选楼”,这是林则徐给汪山土库题写的楹联,赞赏了程氏三兄弟的文笔、才华以及汪山土库的文化底蕴。程氏家族崇文重教,在程氏家族祖堂有四块二米见方的大匾额,分别写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它告诫程氏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气节。程氏家族的家训主要来自于程楙采长子程鼎芬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编写的《程氏三世言行录》。该书记录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及其父母、祖父母三代人教育子女的言论,分为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个方面,蕴含了“忠、孝、廉、节”等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体现了程氏家族对国家的忠诚、对理学的推崇和对自身修养的要求,至今依然润泽子孙。永修雷氏:有工匠精神也有诚德家风
广告一步成神,全服首杀获好礼,免费炸服▲雷氏祖屋内景“样式雷”的祖居位于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雷村,“样式雷”第一代始祖雷发达和他的家族就是从这里出发,创造出被誉为“永修八代样式雷,中国半部古建史”的辉煌成就。什么是“样式雷”?清代承办皇家建筑的机构称“样式房”,因从顺治到宣统的260多年时间里,九江永修县雷发达一家连续几代掌管“样式房”,由此被人们尊称为“样式雷”。从紫禁城、西苑、圆明园、颐和园等宫苑之擘画设计,到清东陵、清西陵的选址营建,都活跃着“样式雷”的身影。据永修雷氏后人雷章宝称,祖辈“样式雷”有着很严谨的工作作风,手艺精益求精 。“样式雷”家训出自清初修撰的《雷氏宗谱》,其中遗存了其元代祖先雷起龙“尚书世家”的书香门风,饱含勤业、诚信、厚德的处世哲学,昭示了忠厚传家、以技报国的匠人追求,体现了“礼义仁信通天下,忠孝智勇旺门风”的雷氏家风。雷氏家训共十则,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的内容。两百多年来,“样式雷”家族始终严格践行家训,世代不坠家风。正如省“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胡长春所说,“样式雷”的家风家训之中,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直到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义门陈家:儒家理念贯穿家族发展史
▲义门陈氏祖堂“天下陈姓出义门”,说起陈姓家族,很多人都会想到家风纯良、家法严明的“江州义门陈”。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人。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得到屡朝君王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被奉为“齐家”的典范;“家训”“家范”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整部“义门陈氏”家族规范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在维系陈氏家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双井黄氏: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黄庭坚故居有着“华夏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双井村,坐落在修河上游的江西九江修水县杭口镇。《黄氏家规》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主持制订,涉及“重孝”“和睦”“礼让”“崇文”“互助”五个方面。受此家规影响,黄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双井黄氏的兴旺发达打下了坚实根基。黄中理主持制订的《黄氏家规》对黄氏一族行孝、交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不仅被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黄氏的家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宋代修水县有进士160位,仅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金溪陆氏:一门儒风世代不衰
▲陆坊古村“义里”门楼“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时常回荡在金溪陆坊古村,歌谣虽然简单,却包含了金溪陆氏一族千百年来的治家之道。金溪陆氏始祖为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为避战乱,五代末年陆德迁携家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迁至抚州金溪县青田里(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村),到了南宋陆贺(陆九渊之父)这代,还一直数世同堂,未分田亩,合灶吃饭,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大家遗风,被称为“青田河畔樵农客,云林山下宰相家”。据了解,陆贺通晓孔孟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其中的九韶、九龄、九渊都成为了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金溪陆氏家族素有“家道整肃,著闻州里”的美誉,尊礼重教的家训到陆贺父子这一代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陆贺父子总结了先辈留下的治家之道,完善了陆氏家训。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贺长子陆九思的《家问》,此外还有陆贺四子陆九韶制定的《家制》,最后形成了“大纲四篇,小纪十八条”的陆氏家训体系。陆氏家训大纲主要分为“正本”两篇和“制用”两篇。“正本”主要用于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制用”则注重生活实用性,主要讲述管家理财要节制用度、量入为出。小纪十八条,后人又分为“宗规”十八条,“家法”十二条。“宗规”大意是尊祖睦族,修身齐家,淳厚风俗,禁绝邪教,保护环境;“家法”则为犯禁的惩罚之法。这些宗规家法以礼义为核心,规范着陆氏后人的日常行为,塑造着陆氏子孙的精神风貌。浔阳陶氏:门风贤廉闻名遐迩
▲陶渊明纪念馆“封坛退鲊”“截发延宾”等陶母教子的典故已在江西九江地区经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千古佳话。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四大贤母”。《晋书·列女传》记载了“截发延宾”和“封坛退鲊”两个故事。“截发延宾”说的是风雪之夜,有客前来,但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于是陶母就铡碎睡觉用的草垫子,拿来喂客人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以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封坛退鲊”则讲述了陶母的儿子做小官分管渔业时,有一次,托人把一坛公家的腌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啊。”陶母和陶侃,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家族:浔阳陶氏。陶渊明是陶侃曾孙,他清风高节,淡泊名利,乐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精神与陶母“交贤德之士”的教导一脉相承。在这里生活的陶氏族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从陶母教子的故事中总结出为人修身治家之精神,编写成《陶氏家训》在家族中世代传承。《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明教化、尚节俭等内容。“贤”和“廉”是陶氏家训的精髓。家训中的“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你们家族有何家训或家规吗?欢迎留言分享!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