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祖先究竟干了什么,为何会被周天子贬去甘肃养马?考古解密
影视剧《大秦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周天子组织的合纵联盟瓦解后,秦国兴兵问罪,逼迫周王室献出包括洛邑在内的三十六座城池,末代天子周赧王气的破口大骂:“秦嬴,你这个养马的家奴!”
这句骂词自然是杜撰的,但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存在的,即秦国王族的确是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
秦国虽然位列战国七雄之首,但与燕齐楚等老牌诸侯相比,秦成为诸侯国的时间却较晚。
公元前770年,犬戎与申侯联合伐周,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秦始皇先祖嬴开率兵护驾有功,受封诸侯,自此开国,后世称其为秦襄公。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所谓的封爵开国只是名义上的,因为周平王赏赐的“岐以西之地”属于沦陷区,秦族需要靠自己的能力从西戎手中夺回失地。
在秦襄公之前,秦族只是一个在西陲养马的部族,史载“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赐姓嬴,世代在甘肃一带为周天子养马。
如此看来,秦始皇的先祖似乎就是一个世居甘陕,与犬戎等游牧杂居的群体,只不过因为周王室发生战乱,才趁势崛起。
但秦襄公在受封的祭文中却留下了这样一句:“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少皞是今山东一带部落的首领,居西垂的秦襄公为什么会自称是少皞的后裔呢?
我们先来看《史记》是怎么说的。
秦之先,是帝颛顼之苗裔孙,名曰女脩。夏朝末年时,秦人祖先去夏归商,辅佐成汤灭夏,被封为诸侯。到纣王在位时,秦人先祖蜚廉、恶来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是纣王的股肱大臣,直到武王伐纣,商周鼎革,恶来被周武王所杀,蜚廉则死于霍太山。
《史记》虽然梳理出了秦始皇的先祖世系,但依然没有明确秦族祖源地到底在哪里。后世由此产生了两种猜想:一是认为秦族来自东方,二是认为秦族原本就是西方部族,蒙文通先生就依据“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主张秦来自戎族。
考古发现否决了第二种猜想。
考古工作者在对甘肃礼县秦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秦公和秦贵族墓葬中普遍存在腰坑殉葬和殉狗习俗,这跟西周不流行殉人文化截然相反,反倒是和殷墟墓葬习俗高度雷同。
此外,礼县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的随葬方式为整车陪葬,即殉马均是先杀死而后葬入坑中,所以墓中车马排列整齐,殉马也呈驾车状,这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随葬车马方式完全一致,但典型的西周墓葬习俗却是整车拆散,马匹活殉。
显然,居于西岐故地的秦族,来源于殷商文化传统无可置疑。由于墓葬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族群最深刻的传承记忆,所以,秦族东来说成为考古界的共识。
那么秦族究竟因为什么,要从富饶的东方举族迁徙到危机四伏的西北戎狄之地呢?
上文提到,纣王在位时,秦先祖蜚廉、恶来父子是纣王臣子,“恶”古字通“亚”,是晚商比较常见的“官职+私名”称谓方式,“亚”是商代晚期殷墟卜辞中比较常见的武官名,级别较高,翻译过来就是名叫来的武官。
《尸子》云:“武王亲射恶来之口”,周朝的文献将恶来描述成助纣为虐的佞臣,所以武王才亲自射杀恶来,但遍阅所有文献,均没有恶来奸佞的具体罪证,所以,恶来被杀,大概率是因为身为武官的他提醒纣王注意防范西周,所以才落下了“善馋毁”的罪名。
恶来被杀时,他的父亲蜚廉则在替纣王巡视北方,《史记》记载的结局是“还,无所报,遂葬於霍太山”,按照这个结局,蜚廉、恶来先后已死,周天子实在没有理由愤怒到牵连其他族人,将秦族举族西迁。
《清华简》的出土彻底解开了谜团。
出土的《清华简·系年》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飞就是蜚廉,商盍是指商奄,是盘庚迁殷以前商王献庚、阳甲的都城。
结合《逸周书》所载:“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的记载,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脉络:纣王死后,身为殷商重臣的蜚廉逃亡商奄之地,策动了奄、盈等殷商诸侯国对西周的反击之战。
这场战役,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其凶险和难度远远高于武王伐纣(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显然,蜚廉串联的这场反周军事行动,差点颠覆了初生的周王朝。
所以,周成王才愤怒地“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把秦始皇的先祖贬到了遥远的西陲养马。
有意思的是,这个昔日的养马部族,在和戎狄进行了数百年浴血奋战之后,再次崛起,并成为周王朝的掘墓人。周武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亡于了殷商后裔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