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看似不可理喻,但如果加进''山阳公''因素,一切顺理成章了

刘备伐吴剧照

公元220年11月,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东汉灭亡,大魏立国,曹丕称帝,改元黄初。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以河内郡山阳邑万户为山阳公食邑。并且在山阳邑内,刘协可以继续使用汉朝的历法年号,用天子的礼仪祭天,上奏不用称臣,可分享太庙祭祀的祭品,刘协四个儿子还被封为列侯。

刘协禅位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

刘协禅位后,传到成都的消息却是遇害,于是当时还是汉中王的刘备为刘协发丧,穿孝服,上谥号'孝愍皇帝'。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进下,于成都的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国号依然是'汉',即承续'大汉王朝'的大统。改元章武,任命诸葛亮为大汉丞相,许靖为大汉司徒。

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为关羽复仇的名义,不顾赵云等许多人的反对,大起三军,御驾亲征伐吴。孙权求和不成,派陆逊迎战,在夷都、猇亭一带相持一年左右时间,终于抓住战机,火烧连营,刘备全军覆没,只身逃回白帝城,最后病逝永安宫。

刘备伐吴,历来议论较多,争论讨论得很激烈。有认为应该伐吴的,有认为应该伐魏的,有认为应该休养生息的。特别是刘备夷陵惨败、输光家底后,似乎伐吴变得不可理喻!

但如果把'山阳公'刘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刘备伐吴'就顺理成章了。理由简单分析如下:

一、曹丕处置'山阳公'手段非常高明,让刘备进退维谷,必须伐贼

曹丕称帝,采用禅让方法,并且善待汉帝刘协。应该说,手段非常高明:

首先,让刘协合法禅让,法理上站得脚,加上广大国土,使曹魏政权置于正统地位。

曹丕虽然通过霸凌手段逼迫刘协禅位于他,但他在程序上做足了工作,刘协让了三次,他推辞了三次,最后筑受禅台举行了仪式感十足的禅让仪式。既红光满面地受让江山,又向全天下宣示——大魏政权是受禅来的,是合法的。

如果说受禅使得政权在法理上合法的话,那么,魏国广袤的国土也帮助其成为正统。

汉末天下有十三个州,其中曹魏完全占据的州有9个,即:司州、豫州、青州、兖州、冀州、幽州、并州、徐州、凉州,另外,荆州、扬州还占有一部分;孙权占有交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大部,刘备只占有一个州:益州。

虽然扬州、荆州、益州是大州,但是那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扬一益二'的局面并未形成。曹魏的九州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强的国土资源。

魏文帝曹丕影视形象

合法得位及广袤国土,让曹魏居于了正统地位。而吴、蜀只是临时割据的地方军阀。这一点从黄初三年西域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向曹魏奉献可以得到印证,曹魏政权受到了少数民族承认。

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没有三国,《汉纪》于建安25年结束,接着就是《魏纪》,蜀、吴的事情都记载在《魏记》里,并且《资治通鉴》里,对于称帝的刘备只称'汉主',而不是'汉帝'。

更让奉蜀汉为正统的后人尴尬的是,司马光在写完刘备称帝后,专门以'臣光曰:……'来了一大段议论,认为像蜀汉这样不能使九州一统的政权,只是'有名无实',不能作为正统对待。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一》: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

加上曹丕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使得曹魏统治区的大部分民众也认同曹魏政权。这样曹魏政权不仅在后来的历史上被认为正统,就是在当时,民众中间也有广泛的认同感。这使得曹魏政权,对吴、蜀割据政权形成了法理上的高压性和道义上的高地性!这种高压态势很利于曹魏政权分化、瓦解吴蜀内部。这一点从后来邓艾伐蜀、蜀中官员主动降魏不降吴得到印证。

其次,善待'山阳公'刘协,阻止刘备称帝,矮化刘备为地方军阀。

曹丕让刘协禅位,这一点是模仿王莽的,但他比王莽高明。王莽虽然封孺子婴为'安定公',但其实一直是把孺子婴囚禁在长安的,谁都不让见,也不进行教育,只供应饮食不至于饿死,以至于孺子婴长到20来岁还是个不识字的白痴!而曹丕呢,却对刘协很厚道,不仅封其为山阳公,食邑万户,还允许在自己的公国内祭祀祖先,继续用汉朝年号,甚至祭天都允许。这相当于是一个国中国。山阳公刘协一直活到54岁,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才去世,可以说是善终吧!

曹丕善待山阳公,一方面是因为刘协是自己的妹夫,曹丕的三个妹妹曹节、曹华、曹宪可都嫁给了刘协,其中曹节还是皇后。另一方面还有很深的政治考量,就是要阻止刘备称帝。

因为刘备的身份是汉室宗亲,刘协也承认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如果曹丕把刘协杀了,那么刘备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汉室苗裔的身份继承皇位,称帝以续汉统。名正言顺地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号召天下人勤王,讨伐篡位的乱臣贼子。

但现在刘协还活着,刘备如果承认曹丕政权,那么刘协就是山阳公。

如果刘备不承认曹丕政权,那么在刘备等忠于汉室的人眼里,刘协依然还是大汉皇帝。大汉皇帝还活着,刘备就不能称帝,否则就等同于篡逆!

所以曹丕不仅形式上通过禅位求得法理上的合法性,而且还封刘协山阳公,这肯定是诏告天下的,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曹丕是善待刘协的,刘协活得好好的。其实就是要阻止刘备称帝,防止刘备以皇帝身份与曹魏政权分庭抗礼。

刘协没死,刘备称帝其实是非法的

只要刘备不称帝,刘备的益州政权就被矮化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而不是一个国家。

刘备不称帝,就只能继续当汉中王,汉中王只是一个诸侯。一个割据的诸侯对抗一个接受禅让的中央政府,不仅法理上说不通,在气势上也弱了许多,底气也不足,成功率自然低。

其三,刘备称帝,把自己逼上了只能快速讨伐汉贼的道路。

刘备是要兴复汉室的,但这个兴复汉室,在刘备眼里,是刘家的汉室,而不仅仅是刘协的汉室。你刘协做不了皇帝,不代表刘家其它子孙做不了皇帝。比如我刘备,既是汉室宗亲,又有能力,现在又有地盘了,为什么就不能称帝呢?

刘备要名正言顺地称帝,一是刘协让位给他,二是刘协死后他继位。现在刘协一没让位、二没死。在山阳国里活得好好的呢……怎么办?

好办,就假装你刘协死了不就得了?所以成都就有传言,汉帝刘协被曹丕害死了……于是刘备及成都一大帮官员都装作刘协死了,装模作样穿上孝服为活得好好的刘协发丧。发丧完毕,刘备就急急忙忙称帝,国号当然还得叫'汉'。

其实当时成都,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刘备称帝的,有一个叫费诗的前部司马就上奏点破刘备'皇帝的新装',刘备不高兴,把费诗贬到永昌去当从事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一》:蜀中传言汉帝已遇害,于是汉中王发丧制服,谥曰孝愍皇帝。群下竞言符瑞,劝汉中王称尊号。前部司马费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王不悦,左迁诗为部永昌从事。夏,四月,丙午,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曹丕本来想利用活着的刘协阻止刘备称帝,但刘备装聋作哑公然称帝了!纸终究包不住火,刘协还活着的消息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天下,那时刘备的蜀汉政权在包括巴蜀民众在内的全国人民眼里就是一个不合法的伪政权。

刘备如何才能化解这一政权合法性的危机和民众的信任危机?

刘备称帝后,讨伐汉贼成唯一选项

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快速出兵,推翻曹魏政权,在民众对大汉王朝认可的惯性还没有消失之前,快速恢复大汉的国号与国土,把全国的民众重新归到大汉的统治之下。

所以,刘备称帝后,讨伐曹魏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二、先伐魏若侥幸成功,刘备该如何面对'山阳公'?

是否'讨伐曹魏'是战略选择问题,刘备称帝后,答案就已经明确——必须讨伐!

曹魏必须讨伐,那么就需要制订具体的讨伐路径。刘备有两个选择:

其一,先伐魏、后伐吴。直接从汉中发兵,出陇上,攻长安,最后打到洛阳,推翻曹丕的中央政权。然后回头再收拾江东的孙权割据势力。

——先伐魏的优势:

  • 一是政治上正确。打着为汉帝刘协报仇的旗号,可以吸引依然忠汉的官员及民众的热情和参与度。

  • 二是军事上有信心。刘备和曹操刚打过汉中之战,这是刘备徐州失败后第一次和曹操正面硬刚,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把汉中从曹操手上夺过来。现在曹操死了,曹丕的用兵能力比曹操差远了,刘备有信心打败曹丕。

  • 三是如能速胜。则可以快速兴复汉室。

——先伐魏的劣势:

  • 一是地理不利。兵出汉中北伐要翻越秦岭,这条路自古难行。

  • 二是后勤保障难度大。路难行,必然粮难运,大规模北伐对粮草的需求又大,万一粮草不济,只能无功而返。

  • 三是政治正确不持久。因为直接伐魏,要不了多久,山阳公刘协还活着的消息就会都知道,政治正确反而变成了政治劣势。

  • 四是伐魏攻坚的城池较多,容易打成持久战,消耗战。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国力支撑不了持久战、消耗战。

其二,先伐吴、后伐魏。把长江以南先收复,然后以荆州、扬州、汉中为出兵的前沿基地,分两路或三路北伐,最后推翻曹魏的中央政权。

——先伐吴的优势:

一是吴国实力相对较弱,容易速胜。

  • 二是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形成高屋建瓴的态势,容易成功。

  • 三是打回荆州去,对荆州官民来说,积极性更高一点,更容易进行战争动员。

  • 四是舆论有利于蜀汉。因为黄初元年,曹丕刚继位当魏王时,孙权就遣使奉献,和曹魏暗送秋波。袭杀关羽,又属于背信弃义的行为。且关羽北伐是兴复汉室的大事,孙权背后偷袭关羽,其实就是反汉行为。其实从孙权袭杀关羽开始,孙权集团就和曹魏集团一样,都是蜀汉的敌人,孙权集团事实上自己给自己贴了两个标签:'背盟'、'叛汉'!而当刘备起兵的时候,孙权更是直接向曹魏称臣,坐实了'汉贼'的名分!讨伐孙权,既可以为关羽报仇,又可以惩罚江东的'背盟'及'叛汉'行为,可以为蜀汉赢得'舆论'高地!

  • 五是伐吴成功后,利用荆州、扬州的人力与物力,可以和曹魏进行持久消耗。

  • 六是东吴的人才凋零,能打的周瑜、鲁肃、吕蒙都死了,仗好打。

——先伐吴的劣势:

  • 一是水军劣势。东吴都是水,根本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水军,但蜀汉的水军原来都在荆州,襄樊战役以后损失殆尽,成都临时训练水军来不及。

  • 二是先伐吴会让曹魏统治区忠于汉室的人失望。曹魏刚篡汉,曹魏统治区那些忠于汉室的人肯定希望刘备早点打过来,好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做一个汉臣或汉民。如果拖时间久了,不臣服曹魏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通过上面简单对比,'先伐吴'的优势远大于'先伐魏',而'先伐吴'的劣势则远小'先伐魏',因此,'先伐吴'是当然选择!

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促使刘备只能'先伐吴、后伐魏',那就是'山阳公'的问题。

山阳公刘协还在河内郡的山阳国里好好地活着呢,这一点刘备心知肚明!

如果刘备先伐魏,假如一切顺利的话,那么当刘备打进洛阳、消灭曹魏后,如何面对'山阳公'?特别是皇帝谁来当?这里又有两个选择:

一是'刘备'继续当皇帝。刘备继续当皇帝,就等于撕下了他一直宣称的'兴复汉室'的伪装,也是自己打自己脸,刘备愿意自己打脸吗?

二是'刘备'退位,让'山阳公'刘协出来复位当皇帝。刘备愿意退位吗?诸葛亮及跟随刘备一起出生入死的臣子们愿意刘备退位、然后大家的官职都降一等吗?

刘备前面,战国时楚怀王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扣押后,他儿子楚顷襄王即位,后来楚怀王逃回秦国想回楚国时,楚国所有关卡都不开门,都不让楚怀王回国,最后楚怀王只能客死他乡。

刘备后面,宋高宗之所以杀岳飞,不就是岳飞既要直捣黄龙,又要迎回二圣。迎回二圣,宋高宗怎么办?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弟弟朱祁钰即位,在于谦的帮助下打赢北京保卫战。但当朱祁镇回国后,最后发生了'夺门之变'。

刘备如果打到洛阳,如果山阳公刘协还没有死的话,肯定面临着皇帝谁来做的问题!

刘备为了回避与山阳公刘协提前碰面,只能先伐吴后伐魏

刘备肯定不想退位,又不想自己'兴复汉室'的伪装被撕破,只能先回避山阳公。'先伐吴'是回避'山阳公'的唯一选择。

而诸葛亮对刘备的心理是心知肚明!所以刘备决定伐吴时,诸葛亮竟然没有作任何表态!任何正史上都查不到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态度!

这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看破不说破!既保全了'主公'的脸面,也表明了自己的'矛盾'心态!

其实在诸葛亮看来,先伐吴、先伐魏都不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休养生息!

三、先伐吴后伐魏,最后与'山阳公'摊牌最妥当

根据前面分析,刘备为了避免与山阳公刘协面对面不好处理皇位问题的尴尬,只能先行伐吴,暂时回避与山阳公碰面的可能!

刘备的想法应该是,自己年纪大了,趁着还能动,先伐吴扩大蜀汉的生存空间。等国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再与曹魏决战。

如果自己有命能活到与活着的山阳公碰面。那时候全国已经统一,最后就可以和'山阳公'摊牌了!

刘备不会退位是肯定的了,但是戏还要做,程序是:

  • 一是刘备先临时去帝号

  • 二是请山阳公刘协复位

  • 三是刘协再来一次禅位,将皇位正式通过禅让的形式传给刘备,让刘备名正言顺地当皇帝。

如果刘备打到洛阳的时候,山阳公已死,那么刘备就不用退位了,安安心心地把这个皇帝做下去,然后再传承下去。

帝位才是刘备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如果刘备伐吴成功后来不及打到洛阳就先挂了,那么后事交给诸葛亮去处理,以诸葛亮的智慧和手段,逼山阳公再演一遍戏还不小菜一碟?

综上分析,刘备伐吴的核心因素其实就是'山阳公'刘协!因为刘协还活着,刘备称帝非法,必须快速讨贼以恢复汉室江山,让自已的称帝'合法化'。而为了避免全国未统一前和山阳公提前碰面的尴尬,只能'先伐吴、后伐魏',把'山阳公'这个烫手山芋留到最后解决最妥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