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对话吕玉波:真正的中医高手,都有对抗熵增的底层思维

全新力作访谈节目《梁品2》

 吕玉波 

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

01

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

医生都必不可少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医可能发展出一条新的路——中医可以规范化、标准化。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好类,比如感冒有多少种。在这个病上,85%的病人都涵盖在里面,剩下的15%病人,再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西药治疗也是一样,一种药不是对所有病人100%有效,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可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药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现在,中医界有很多人或流派拒绝规模化,他们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希望不被这些人工智能或标准化所取代,甚至发展出了很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旦规模化了之后,他的独特性就没有了。

历史的大方向,一定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走。只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到位,比如补土派、扶阳派。我们可以把扶阳派适合哪一类人划分清楚,再把补土派适合哪一类人划分清楚,这样不就标准化了吗!

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把这个标准框死。比如一个病人被诊断为湿,而对待湿,有很多少种处理方法,我们可以在标准指引里面,再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来处理。

而大量的数据给我们的帮助,可能是判断出这种湿应该用燥湿的方法,那种湿应该用祛湿的方法,之后可以慢慢完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次就能确定下来。

有人可能会问,人工智能用在中医上之后,会有大量的中医因此失业吗?我(吕玉波)觉得不会,原因有两个:第一,人们的实践是不断地深入的,比如目前我们能用三天治好一种病,但经过临床经验总结之后,再不久就能用两天治好,而这是人工智能解决不了的。

第二,人类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间,会产生新的疾病谱,也就是说,有些病是过去没有的,而是今天才有的。未来还很可能出现很多没见过的病。

所以,医生不可能会消失。

02

不要神化中医

也不要妖魔化中医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严重老龄化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和中药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好。

西医的研究是针对治病的,很少去研究如何预防疾病。而中医对整个生命的健康全过程,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就像《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里面说的那样,中医有三大作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在康复中的作用。

而且,医养结合有时候更起作用,比如把中医与食物结合起来,与音乐结合起来……这在管理慢病方面,尤其有用。

很多人认为以后的生活压力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压力来自医疗。父母的医疗压力很大,自己的医疗压力很大,自己的孩子出世之后的医疗压力也很大。这时,我们其实可以学一些非药物的中医疗法,比如刮痧、推拿、艾灸……

只不过,在向普通民众推广的中医教育里面,一定注意两点:第一,过去跟“草根”、“江湖”结合比较紧密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佛里佛气、神神鬼鬼的东西,这些其实是中医的糟粕。在中医教育里面,不能一味地认为只要是中医就都是好的。

第二,在学习中医的过程当中,大家也要有一种观念——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自己在家里面解决。有问题的话,还是要和医疗体系进行特别有效的结合。

从大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中医,想借此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尤其需要提醒大家:不要神化中医,也不要妖魔化中医。

关于中医的未来,其实有两个观点:一种是要保持传统经典;另外一种是要把中医和正在发生的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各个学科里面的知识进行开放对接,拥抱现代科技,让中医保持它的生命力。

目前,我们对中医的挖掘、传承、提高还不够。传承要做好,首先就要创新。中医从一开始有到今天,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就像辨证论治,在《黄帝内经》那时还没有,后面到了汉代张仲景那里才有,这也是一种创新,今天同样也要继续创新。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力,而这个生命力的主要来源来自开放。因为只有在开放的时候,你才能从系统之外引入新的力量和能量,来保持对抗熵增。

* 本文文字整理自喜马拉雅《梁品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