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重用葛根临证经验
在一处深山密林中,住着一位挖药老人。
一天,他听见山下人喊马叫,不知出了什么事,就伸长脖子往山沟外看。过了会,跑来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男孩子攀石绕树,直跑到老人面前,“扑腾”一声便跪了下来。老人吓了一跳:
“哎呀,有话好说,你这是怎么啦?”
孩子像鸡啄碎米一样地连连磕头,说:
“老爷爷,快救救我吧,他们要杀我!”
“你是谁呀?”
“我是山外葛员外的儿子。”
“谁要杀你?”
“朝里出了奸臣,诬奏我爹'私自屯兵、密谋造反’。昏君信以为真,传下圣旨,命官兵把我家围住,要满门抄斩。我爹对我说:
'葛家就你一根独苗,如果你也被杀,咱家就断了后。快跑吧,日后长大,能报仇就报仇,不能报仇也算留下来一条根了。’我只好离家逃出。谁知又被官军发现,他们正在后边追呢!求老爷爷开恩啊,救我一人,就是救了葛家一门哪!”
老人心想,这葛员外世代忠良,理该救他的儿子;可是,追赶的人马喊声震天,越来越近了,怎么办呢?他往后山看看,说:
“快起来,跟我走。”
男孩子跟着老人到了深山的一个秘密石洞,藏在里边。官兵追上山,上上下下,足足搜了三天,也没见到那孩子的影儿,只好收兵回去了。
这时,老人带着孩子出了山洞。老人问:
“你有地方去吗?”
孩子哭道:
“我全家被抓,恐怕还要灭门九族,还能去投奔谁呢?老爷爷救了我,我愿意终身侍奉爷爷。您百年之后,我就披麻戴孝。不知您老人家愿不愿收留我?”
老人说:
“行啊,就跟我过日子吧!不过,我是个采药的,每天得爬山越岭,可不像你在家当大少爷那么舒服。”
孩子说:
“您放心,只要能活命,什么苦我也能吃。”
从此以后,葛员外的独生子就跟着老人每天在山上采药。这位老人常常采寻一种草,那种草的块根主治发热口渴、泄泻等病。
几年过去,采药老人死了。葛员外的儿子学会了老人的本事,也专门挖那种有块根的药草,治好了许多的病人。但那种药草一直还没名字。后来,有人问这草叫什么?葛员外的儿子想到自己的身世,就说:
“这叫'葛根’。”
所谓“葛根”,就是说葛家满门抄斩,只留下了一条根的意思。
【名称】葛根
【别名】干葛,粉葛,甘葛,黄斤,紫葛,葛麻茹,葛条根,粉葛根,白粉葛,煨葛根,
【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可升可降。
【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
【功效特点】本品辛能散热,甘能补阴,能解肌发表,性平偏凉,又能清热,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斑疹不透、热病口渴及耳聋、高血压、心绞痛等。
【功效主治】
1.解肌发表:①用于风寒表实证感冒,有项背强痛症状者,可与桂枝、麻黄、白芍等同用。②用于风热表证兼有内热者,宜与黄芩、石膏、柴胡等配伍应用。
2.透发痘疹:本品具有升阳发表的作用,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能助痘疹透发,常与升麻配伍应用。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表证口渴及消渴症,可单用或与麦冬、天花粉、地黄等同用。
4.升阳止泻:用于脾虚泄泻,常配党参、白术、茯苓;对热痢兼有表证者与黄连、黄芩配伍。
5.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病。
6.可改善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耳鸣,肢体麻木。
【鉴别应用】
葛根生用则解肌热而生津,煨用则鼓胃气而升腾,故退热宜生,止泻宜煨。葛花解酒毒,生葛汁解温毒。
【配伍应用】
1.配柴胡:柴胡轻清升散,能透表泄热,为少阳经表药,其性升而散阳,故能达表散邪;葛根升而发散,能净表邪,解肌热,二药配伍,相须为用,功专解肌退热,力强效著,对于外感表证,恶寒渐减而身热渐盛,无汗项强者用之最宜。
2.配升麻:升麻味甘辛、性微寒,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本品味甘辛、性平,具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之功。二药圴为辛凉轻清之品,配对同用,则辛能达表,清可去实,解肌透疹之功倍增,最善散肌腠之邪,是常用的透发痘疹的基础药对。
3.配菊花:菊花甘苦微寒,有较好的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作用,清肝之中有养肝之力;葛根甘辛凉,也有清热泄火之功效,二药相伍,对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血压升高、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症,均有较满意的治疗功效。
4.配黄芪:黄芪甘温,补脾肺,升清阳,为补气要品;葛根甘辛凉,入脾胃经,有升阳解肌、补益肺脾之功。二药相配,增加补虚清热之功,对于脾肺肾虚弱而引起的耳鸣、耳聋,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5.配知母:知母味苦性寒,属清热类药物,有较好的清胃降火作用,且性润不燥,也有一定的滋阴润燥功能;葛根辛甘而二。善于清热解肌,生津止渴,善清胃之火,二药相伍,相使为作.使清胃降火作用大为增强,清热又不伤阴,临床上多用于胃火炽盛为主而见消谷善饥、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实之中消证。
6.配黄连:黄连苦寒,属清热类药物,有较好的清胃降火作用,其性燥,虽可除湿,但易伤阴;葛根性润,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二药相配,用于胃肠湿热火毒壅滞而致之热痢,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有较好的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抑制大肠杆菌作用,亦可用此对药治疗湿热引起的疮疡及蛇咬伤,均有较好的解毒作用。
【常规用量】
煎服,9-15克,退热生津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来源产地】
为豆科葛属植物葛Pueria lobata(Willd.)Ohwi[P. Thunbergiana (Sieb. Et Zucc.) Benth.;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的根。野生于路旁、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大部省区多有分布。
【其它资料】
《本经》:“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生川谷。”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珍珠囊》:“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
《用药法象》:“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
《本草图解》:“宣斑发痘,消毒解酲。”引大肠经,引胃经。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藤习称“粉葛”。
野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一般均自产自销,以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为主。
粉葛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一般南方产者粉性大,质佳;北方产者粉性小,稍逊。
01、重剂效验
一
朱良春教授常以重剂葛根治疗顽固性泄泻、颈椎病和消渴,常用30~45g。
朱教授认为:①葛根善升清降浊,对顽固久泻者,必重用葛根;②葛根解痉通脉,善治项强,和解肌肉痉挛效佳,对颈椎增生者除辨证用药外,必重用葛根;③葛根能升举阳气,生津止渴,为治消渴之要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按语:
《本草纲目》、《本经逢原》等言葛根“生津止渴”,而《本草害利》及《重庆堂随笔》等却谓葛根之“生津止渴”,其“生”乃“升”字笔误。
黄和医师认为,葛根之“止渴”,恰在既“生津”,且又“升津”也。
盖葛根甘凉濡润,清胃益脾,所以生津也;葛根又禀其辛甘之性,鼓舞阳明、太阴之清阳之气上行,故能升津也。
二
刘绍武教授治疗心肌炎时,在辨证方剂中常重用葛根30~60g以解肌祛毒。(《名中医治病绝招》)
三
张云鹏教授习以自制方降压饮(黑芝麻、黄芩、夏枯草、天麻、葛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I、II级,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方药传真》)
按语:
葛根既轻扬升散,又能开郁以通降气血。
《本草新编》曰:“盖葛根轻浮,少用则浮而外散,多用则沉而内降矣。”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葛根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脑及外周血液循环、降血压之作用。
四
岳景林教授认为,葛根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时必用,用量为25~50g,疗效显著。(《方药传真》)
五
赵冠英教授认为,凡血管阻力增加,组织缺氧时当用葛根。颈项强痛时,必用该药,用量为15~60g。(《方药传真》)
六
王瑞海主任医师习用葛根二藤汤(葛根、鸡血藤、钩藤)加减治疗颈椎病,总有效率97.5%。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山东中医杂志,1991,(1):18]
七
刘兴旺医生以清热除湿、疏经通络为主旨,自拟大葛根汤,随证加减,治疗热痹。
药用葛根、桂枝、白芍、炙甘草、薏苡仁、忍冬藤、连翘、黄柏、石膏,方中重用葛根100g。[山西中医,1992,8(6):17]
八
顾仲明医生曾以大剂葛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药用葛根、桂枝、麻黄、生姜、白芍、甘草、大枣,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
顾医生认为重用葛根解肌除痹润肤,配伍桂枝温运肌肤气血,麻黄引药达表,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葛根、桂枝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之作用,本方不失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之效药。[浙江中医杂志,1997,(4):176]
九
黄和医师常在辨证方中配伍葛根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征、颈性眩晕、肌痛症、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用量30~120g。
黄医师认为葛根甘凉入脾,功擅理肌肉之邪,解肌止痉,缓解肌痛,更能升发阳气,开窍生津,扩张心脑血管而改善心肌及脑血液循环,通塞定眩。但剂量小则效不著,宜在适当配伍下重剂应用。
曾有报道,用葛根60~150g,川芎30~120g,钩藤60~120g,专治颈性眩晕。
02、评 析
葛根,辛、甘,凉,归脾、胃经,散之剂也,其气轻味薄,轻扬宣发,善升善散,善通善降。
散,指散风热,散表邪,散胃中郁火,解肌退热,透疹宣斑;
升,指鼓胃气上行而生津止渴,升阳明、太阴清气而止泻,升清阳之气而荣脑止晕、止头痛,引诸药上行;
通,指通经络,通血脉,通气血,通脑窍、心窍、鼻窍,通滞行瘀;
降,指清降胃之郁火浊气,推降大肠秽浊,使上郁之气血得以宣疏而降行。
葛根解肌发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且又能以其甘凉之性,润柔筋肉经脉,解痉止痛,亦以疏活经络,通利气血之功见长。
主治风寒或风热外感,温病初起,斑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呕热痢,牙齿疼痛,大头瘟毒,高热抽搐,大便不通,脾虚泄泻,酒疸等。
常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阴虚火旺或下虚上盛者慎用,否则易致火逆上冲,头晕耳鸣;胃寒者慎用,表虚多汗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葛根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及脑血液循环、改善外周循环、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调节胃肠运动、解痉、解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等作用。
重剂效验中所举9例,分别从脏腑(心、脾、胃肠、脑)、肌表、经络、血管、骨关节等多方面辨证应用葛根,最小用量15g,最大用量120g,可见重剂葛根可用治心脑血管病、心肌炎、高血压、硬皮病、泄泻、消渴、疼痛等病证。
不良反应:葛根的毒性很小,不同品种的葛根其毒性各不相同。周云鹏比较了几个品种葛根的LD50,云南葛的毒性最大,峨嵋葛和野葛次之,粉葛毒性最小。
葛根为豆科植物,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等。其干粉名葛粉,其花名葛花,皆入药用。性味甘平。
本药首先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一书,谓主治“诸痹”。“痹证”概念较为广泛,包括血脉肌肉各种病变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不仁不用、关节活动障碍等等。
张仲景《伤寒论》中指出,可用葛根汤治疗项背紧痛等症状,《金匮要略》中提到葛根汤适应症,有“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其所指,可能相当于脑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实践证实: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很好。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观察试治170例心绞痛患者,在不断调整剂量及改进剂型后,有效率达90.3%。葛根总黄酮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有效率达73%。
实验结果表明,葛根对血压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药物所致的升压及降压反应,均有抑制作用,能增加心肌对氧的利用率,但对心肌的耗氧量并无改变。葛根的酒浸膏,能增加脑血流量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其所含大豆黄酮甙和葛根素有预防心肌缺血的作用。
在广泛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过程中,如何扩大其适应范围及进行更合理的配伍,尤其是怎样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本文根据古代医籍及近代报道,初步提出若干探讨线索,以供参考。
1
关于治疗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急症的问题:
临床资料表明,葛根降压作用不明显,但有较好的缓解高血压病人“项紧”等症状的作用。
高血压病早期,一般临床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等症。葛根仅对其中头痛而兼项背紧痛者,有较好的疗效。
故对高血压病人之头痛者,要作具体分析,不管有无项背紧痛,一律使用葛根,疗效不会满意。
历代中医文献,如唐《千金要方》就介绍了不少治疗类似高血压或中风等病的包括葛根在内的方剂,但都分别配用各种不同药味,以适应病情。
《千金要方》葛根汤、四石汤,以及其后的葛根续命汤(葛根、桂枝、黄芩、防风、麻黄、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防己、附子),主治范围有“眩晕困顿,气息迫急,瘛疭闷满(手足或肌肉的拘挛、颤抖及心胸不适),或卒中风,口噤,不知人”等病症,颇似高血压病或脑血管急症。
各方配伍时,都考虑到病情夹有内热、风证、血虚、气虚等不同情况,配用不同药物。
近年来,我们自己的初步实践证明,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对若干脑动脉供血不足者,葛根与羌活并用,疗效似乎更好。
2
关于治疗冠心病的问题:
近年研究认为,冠心病是个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或因心肾阳虚,或因心肾阴虚;标实,或为气滞血瘀,或为痰浊内蕴。
因之,对于较频发之心绞痛,伴见唇舌偏暗,或舌有瘀点,脉弦涩,痛而固定不移者,一般都认为有心脉阻滞,气滞血瘀,把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的重要一环。
近来与葛根相配伍,用于冠心病的方剂,主要有心舒二号(葛根、红花、桃仁、郁金、丹参),
榕冠一号(葛根、丹皮、郁金、山楂),
冠心片(葛根、红花、川芎),
以及冠心二号加宁心祛风片等(红花、川芎、丹参、赤芍、降香、葛根),多与其它活血或理气药配伍。
《上海中医药杂志》(4:17,1979年),又发表了何文坚等同志“葛瓜舒心汤治疗冠心病49例”一文,其方剂组成:葛根60克,全瓜蒌30克,广郁金15克,泽兰15克,刘寄奴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延胡索15克,失笑散18克。
治疗结果:服后不仅有缓解心绞痛的效果,其它症状也都有所改善。可见,取葛根之长,配伍相应药味,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着广阔的前景。
由于葛根活血作用并不很强,配用较强活血药亦属自然。
但是,一般认为本病标实本虚,在配用较强活血药时,宜注意补气固本。
临床上常常遇见一些病人,采用较大量破血药后,身倦乏力,或月经量过多,而用补气、滋阴药后可以纠正。因之,标实显著者,宜化瘀;本虚显著者,宜补气益阳。
临床观察,发现本药可致口干,便干,提示宜配用滋阴降火之品,如石斛、麦冬等。
有人认为,阴虚火旺者忌用葛根,其实并不尽然,只要配伍得当,酌情选用亦无不可。
3
关于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的问题:
突发性耳聋(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很符合中医所说的“厥聋”病证。
《金匮翼》认为本病大多因肝胆气逆所致,其症必起于卒暴之间;对其病程较久或兼有虚象的亦有从脾胃论治者。
祖国医学采用葛根治疗耳病证的历史已经很久。
早在公元1180~1251年李东垣在《脾胃论》阴阳升降论篇中,就阐明了上窍病证和清阳不升、中气不足的关系,并推荐含有葛根的益气聪明汤来治疗耳聋。
这个方子中,既有补益胃气的人参、黄芪,又有调治肝肾的芍药、黄柏,还有轻扬升发的葛根、升麻等。这样的配伍思路,对于我们治疗本病很有启发。
6
关于治疗糖尿病的问题: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葛根治“消渴”的记载。
公元973年《开宝本草》谓葛根可“作粉止渴”,清《本草备要》也谓葛根能“止渴生津”。
临床上常将它与元参、苍耳子、丹皮、白薇、生地等配伍,用于治疗糖尿病,或若干轻型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1957年《南京药学院学报》报告实验结果,也证实葛根有降血糖作用,但不如地骨皮、生地显著。
历代有关用葛根复方,治疗类似糖尿病的方剂甚多,如猪肾荠苨汤(猪肾、荠苨、黑大豆、石膏、人参、茯苓、知母、葛根、黄芩、磁石、天花粉、甘草),
猪肚丸(黄连、粟米、花粉、茯神、知母、麦冬、地黄、葛根),
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味子、柴胡、葛根、藿香、木香),
宣明麦门冬饮子(人参、茯神、麦冬、五味子、生地、炙甘草、知母、葛根、花粉),
天花粉散(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五味子、甘草)等。
这些方剂的配伍方法值得借鉴。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故选用方药应灵活掌握。
例如,对脾肾两虚者症见肢冷,舌淡,脉沉,纳少,便溏,宜补气固肾,多选用黄芪、党参、补骨脂、覆盆子等,酌加葛根;对于脾虚津亏者,以葛根芩连汤配石斛、麦冬为好。
5
关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问题:
葛根有清热解表作用,可治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证,这在古代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葛根可以治疗“身大热”;《名医别录》谓能“解肌发表”;《本草备要》谓能“治阳明头痛”。
张仲景所介绍的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都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其中无汗,身热,畏风寒者,属表实证,宜用葛根汤;外感病伴项背紧痛,出汗怕风者,属表虚证,宜用桂枝加葛根;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或伴咳嗽,咯痰,胸痛者,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宜用葛根加半夏汤。
头痛壮热较著者,宜选用《千金要方》解肌汤,即葛根汤去辛温的桂枝、生姜,加苦寒的黄芩。
对表里俱热之症,《伤寒六书》又推荐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石膏等)。
凡外感发热、表证未解,里热炽盛,身恶风寒,壮热无汗,头目胀痛,周身骨痛,鼻干,唇燥,便干,舌白而糙,舌质微红,脉滑数者,皆可应用。
上述种种,与近代报告葛根有解热作用相符。
葛根用于喘症者,古代医籍中亦屡有记载。
如《伤寒论》谓:“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症因脉治》一书,推荐干葛竹茹汤(干葛根、竹茹、陈皮、白茯苓、半夏、甘草),可治疗“风寒喘逆”。
《医宗己任编》卷七喘证项内也谓:“邪气内攻,喘而汗出者,用葛根芩连汤治疗”。
《薛生白医案》曾介绍一病人“火升痰喘,喉间窒塞,……喘促不宁,气道不利”,选用方药为紫菀、葛根、枳壳、半夏、橘红、杏仁、苏子。
可见葛根用于治疗喘症的历史已久。这与近代药理报告,葛根有“解痉”作用相符合。
6
关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问题:
葛根具有“解诸毒”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宋《日华本草》谓葛根有“排脓破血”功用。清《本草备要》谓可治“痘疹、温疟”。
《大明本草》及《本草备要》都说葛根能治血痢,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介绍的葛根芩连汤治“利遂不止”(腹泻不止),颇为一致。
清代雷丰《时病论》中述及关于“风痢”的治疗经验时,也提出宜在方剂中加用葛根等药。
宋金时张元素在《脏脏标本用药式》中,提出大肠虚者,以葛根等升陷固脱。
近代,亦有报告,用葛根治疗胃下垂、便秘、胆汁分泌不良,及其它一般平滑肌运动不良等症者。
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大明本草》所介绍葛根治疗胸膈烦热。
有的用葛根治疗传染性肝炎,也获得一定效果;也有人根据其具有“排脓破血”功用,用于治疗若干外科感染性疾病;儿科在治疗风疹、麻疹等病症时,也常加用本药。
《本草纲目》还认为本药有解酒毒的功效,其葛花解醒汤(葛花、砂仁、豆蔻、木香、茯苓、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神曲、干姜、猪苓、泽泻),常用于饮酒过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者”。
近代临床,亦偶有用于皮肤对酒精过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