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资产千万却隐居森林,每天写作四五个小时,拿诺贝尔奖,活成世界的另类

活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你真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吗?

短视频刷屏的时代,长文字不再受欢迎。我们沉迷于短暂的愉悦,难以将自己从虚拟与现实之中分离。

今天,芍药想带大家看一部冷门纪录片——《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或许迟到……》,让我们跟着主角一起多一点思考。

Vol.1937x我在森林,也许迟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独自生活在森林里。

参天古木、阴雨、衰老、行动迟缓、清冷,你是不是已经联想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事实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虽已满头白发,但衰老不改他的风骨。他身姿挺拔,衣着优雅。眼里没有疲惫,却闪着睿智的光芒。

图源GAMECORES

他是一名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作家之一,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电影导演等多个身份于一体。

拿了很多大奖,奖金算起来也有几百万美元,却仍旧一个人生活在森林里的老宅中,简单而朴素的活着。

汉德克主要作品

图源GAMECORES

他热爱大自然,时常到花园中写作、思考。他喜爱安静,特地搬到巴黎僻静的乡下。他淡泊名利,无畏外界的批评与赞美。

他清醒而认真地生活,年轻时有多高调,老来就有多安静。

在这样一位人物身上充满太多谜题和故事,2016年导演科琳娜·贝尓茨找到他希望能拍摄。由于他不喜欢摆拍,对细节严格把控,不希望被打扰太多,摄制组也只有简单的几个人,一天只拍摄4-5个小时,前后共花费三年。

片子拍摄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3年。也借着这部片子,我们能够一探这位大作家——彼得·汉德克真实温情的另一面。

作家这个职业需要深入到多样生活中去体验,当他逃离人群,隐居森林,他会如何工作与生活呢?

彼得爱蘑菇成痴,他喜欢在森林里寻找各种肥美的蘑菇。抚摸蘑菇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从算计、差劲、科技的世界里逃脱。

他轻轻拭去蘑菇表面的尘土,保留一点也没关系,于他而言,那是自然的味道,他会一并吃下。

天气晴好的早晨,

他穿戴整齐出现在花园里。和拍摄者笑着聊聊天,

这样轻松愉快的时刻并不多。

随性地坐进椅子里,

抓起桌上的蘑菇就开始把玩。这个动作会让他感到放松,

聊起天来也更加自如。

他喜欢在花园里来回踱步思考,草地已经被他踩出一条小径。‍他用捡来的贝壳,在小径两旁铺上隔离带。

贝壳里抖落出细沙,彼得说这沙至少有两百年了,它们应该是从海里而来,尝起来应该是咸的。很遗憾,结果不是。老爷子的探究欲还真是奇怪~

白色贝壳隔离带和绿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这里是他的灵感小径,这成了整个家除客厅外,他最喜欢的地方。

彼得兴奋的时候喜欢赤着脚,

赤脚走过草地、鹅卵石小路,

感受皮肤的触感和自己的情绪。

他说自己一辈子没用过电脑,不是因为他老古板,而是新旧更替太快。他年轻时也用过打字机,

但那让他上头的打字声也很快让他厌倦,

还是手写来得更有感觉。

彼得感慨人生到了这个岁数,依旧会感到腼腆。每次去做望弥撒的时候,他都祈祷自己能够不再腼腆,然而下一次还是失败。

晴天,他喜欢坐在花园椅上,拿着纸笔涂鸦。断断续续记录下写作灵感,有时候干脆就是记录风向——

某时某刻,一场雨打乱了树叶;某天,起了一阵打旋涡的风……密密麻麻的字迹混合着随性的涂鸦,一如他本人一样抽象而深邃。

看窗外摇动的树叶,

一年四季,风景各异,

坐在窗前的心情也随之而变化。

他的客厅很乱,看起来颇有几分艺术家的气息。他喜欢翘脚坐在躺椅里,舒展姿态,任思想在头脑中自由流动。

有时候仅仅只是坐在那里穿针引线,努力的把线头从针孔里穿过去,缝补一下旧衣服。对了,他喜欢针线活,还曾为妻子打过毛衣。

他的花园也不怎么打理,

任雨水淅沥,果实慢慢腐败,

一幅岁月自然雕琢的痕迹。

夜晚坐在灯下给导演,读着自己以前写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发笑,

有点羞赧地摸摸脑门。

老来的他变得平和,

也许是自然柔和了他的性子,现在接受访谈的样子,和年轻时的风格迥然不同。

他很喜欢孩子。喜欢宝宝身上的天真和未知。他和前妻育有一女,

陪伴着她长大,

为她拍下很多照片。‍

在一些老照片中,彼得留着披头士发型,抱着年幼的女儿,看起来画风很另类,但饱含的爱很真实。

彼得会为女儿批改研究报告。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父女俩的品味很是一致。

女儿偶尔会来探望他。别时各自忙碌,见时亲密无间,这种状态很让人满意。‍

简单地准备一下早餐,

父女俩难得坐下好好聊聊天。

而彼得与第二任妻子苏菲也是分开居住的状态,空了的时候两人会见面。彼得写书时,一半时间在家,一半时间在外。后来两个人就分居了。

彼得喜欢在大自然中行走,

穿过树林,穿过田野,

这有利于灵感的迸发。

谈及丈夫近些年的写作,

以及媒体对他的评论,

苏菲有点激动,

那些断章取义的报道,

让彼得很是困扰,不能理解。

彼得家里贴着一张全家人的合影,讲起自己的家人,他很动情。他把自杀的母亲和酗酒的继父都写进书里,虽然痛苦,却依然选择在自己忘掉之前去探寻。

作为一个游走在体制外的作家,没有什么机制能保护他。而家这个温暖的港湾、让自己感到舒适的森林小屋,则为他提供了满满的能量,随时出发。

彼得能从乡间青年走上大作家这条路并不容易。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为了免费读书,在牧师学校上了8年。22岁时进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首部小说《大黄蜂》,之后就放弃学业,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谈及青年时期的写作,

汉德克说那时候很不自由。在乡间你可以去做农活,但是只能偷摸摸的写作。

现在写作没那么多禁忌了,很多人却不敢再说真话。他无法容忍被别人摆布,

依然赤忱地为这个世界发声,

在自己的世界安静地思考。

虽然在文学上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他并未沉浸在象牙塔里,他选择定居在森林里内省,反省当代文学的现状。

‍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

「冷杉」、「大树」、「森林」这样的字眼,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到写作中,

这是他最喜爱的写作方式。‍

他主张以有思想的作品庆祝,而非派对。

他离群索居,深度思考。像个战士一样,孤独地拿起利剑,守卫心中的净土。

片中彼得朗读过的几篇自己写的内容,这既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映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为了小事物弯腰躲进无人的空间对悲剧叫嚣对不幸吐口水,笑看冲突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窸窣的树叶变得甜美在乡野间走动吧,我会追随你

我醒着入睡了,我没看东西,是东西在看我,我没动,是脚下地板在动我,我没瞅见镜中的我,是镜中的我在瞅我,我没讲话,是话在讲我,我走向窗户我被打开了……初读这段文字时,芍药就感到一种难言的震撼。一种失去秩序的感觉拉扯着自己,拷问着自己,不安、痛苦、焦虑、模糊。

他用「断片式、马赛克式写作方法」,将现实场景低层次描绘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彼得的文字,你需要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同样的,看这部片子你也要抛下浮躁和杂念,静静地去理解这位老人背后的深邃思想,他的每一句话语都值得深思。

当大家对正在发生的苦难视而不见时,当文学作品充满了虚构的谎言,

「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芍药最喜欢彼得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是天堂,但我会体会这种隐约的天堂。」怎样的生活状态才算天堂?丰厚的物资与精神的富足,你会如何选择?

本文图片素材大部分来自B站纪录片《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或许迟到……》视频截图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