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野菊》赏析
杨万里《野菊》赏析
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菊花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它颜色素雅,开在万木凋零的深秋,故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这首诗中,作者所歌咏的是生长在山野之中的野菊花。题目中的“野”字,不仅交代了生长的环境,还透露出野菊不染尘俗的品性,暗含作者的赞美之情。
诗歌的大意是说:野菊不愿作诗人的干粮,又哪里肯追随流俗去供人观赏呢?正因为它长在山野之中,所以色彩清幽淡雅,它又岂肯因为没有人欣赏而减少了自己的香味。作者在傍晚遇到这一片翠绿的野菊,心中喜爱,即使再忙于赶路也要折一枝。野菊应该冷笑长在篱笆边的菊花——它们尚且要向那隐居之人去邀宠求赏呢!
诗歌以议论起句:作者下笔就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 “夕餐秋菊之落英”,用清高的诗人烘托野菊的不同寻常,紧接着又用一个递进,说它更不会赶重阳节的热闹了。这样,诗人笔下的野菊形象一连跨越了世俗之人与文人墨客两个审美层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接着,作者描绘了野菊的色彩和香味,指出了野菊开在山野荒僻之地,却依然绚烂绽放,无人欣赏,也不减香味,把野菊不困于逆境、甘于寥落而不改美质的独立品格刻画了出来。
在古典诗歌中,屈原把菊花和高洁品质联系了起来,陶渊明把菊花和隐士联系了起来,他们笔下的菊花都是作者感情的附属物。而作者却把菊和“独立”联系了起来,赋予野菊不依赖世俗、也不依赖诗人和隐士而存在的孤高品行,它不依于俗,也不依于雅,真正地达到了一种脱离了所有人而“自我”“自在”的境界。
面对有如此美好品质的野菊,诗人不顾天色已晚、行色匆匆,折下一枝来把玩。诗人在作品中,不仅赞美了野菊,表达的自己的志趣追求,也狠狠地嘲弄了借着种种风雅外衣而邀宠求荣的丑陋行径。
杨万里的诗歌常以山水作品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他的作品在自然活泼、富于谐趣之外,还有“婉讽”的特色,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一个“有生命知觉”的世界。这首《野菊》大概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