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研究 | 弘传统文化之学 彰学术名栏之蕴——评教育部名栏“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
作者 | 左福生
作者单位 | 重庆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中心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42
*基金项目: 2017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期刊资助项目“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与区域人文研究的互动研究”(编号2017QKZX01)。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左福生.弘传统文化之学 彰学术名栏之蕴——评教育部名栏“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J]. 出版与印刷, 2021(4): 85-91.
摘要 | 文章以教育部首批学报名栏“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为例,论述高校学报如何利用学术资源办出学报特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设“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依托岳麓书院优势学科及学术平台,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播。通过精准的学术定位,策划者不断创新选题思路, 倾力打造栏目文化品牌;学术上推陈出新,产生若干学术板块,在专题细分和学术发掘上成绩斐然;此外,专家主持栏目有力拓展了专题范畴及学术内涵,并构建起包括内陆、港台、海外等学者在内的庞大作者群,稿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岳麓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和优良学术传统及海内外学者的深度参与融汇成强劲的文化合力,有序推进栏目的学术发展,造就了学术名栏的良好声誉。
关键词 | 岳麓书院;高校学报;传统文化;学术名栏;专家主持
高校社科学报一度被视为多学科论文拼合的“大杂烩”,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所刊论文大多简单地按学科分类来设置栏目,专题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选题策划。经刊界长期实践和检验,以专题开设栏目并组稿发文,不仅可以打破“千刊一面”的格局,且更有利于学术资源的有机融合,突出学报的特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 1987 年创刊之初就设立“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借助岳麓书院的学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专题策划,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播,经三十多年的潜心挖掘与建构,现已打造成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术名栏。其成效在学界反响显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学术传播载体对该栏目所发论文给予较高关注,转载频次在国内刊界颇引人瞩目。如通过《新华文摘》官网平台“原发报刊”选项检索发现,2004—2018 年该栏目被转载的文章共计 33 篇,平均每年转载或摘引不少于 2 篇,成果转载率持续稳定;通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检索平台,以“原文出处”选项检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8 年被转载文章目录,显示被转文章总数为 142 篇,其中刊于“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的文章计 45 篇,接近总转载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数据也反映了栏目所刊成果长期获得学界的肯定和推重,已形成良好的学术传播效应。
该栏目于 2004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名栏工程”,作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典型个案,其独特内容与运行模式对刊界颇有启发,值得深入分析和总结。鉴于此,笔者对此栏目发文内容及相关数据作了细致梳理,现将相关认识和思考形诸文字,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依托学科,精准定位
刊界普遍认为,高校学报要办出有影响、有特色的栏目,关键是要紧密依托主办单位即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学术资源。“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的主办单位是湖南大学,其学术资源直接依托于该校承继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积淀着千年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又获得诸多发展机遇,不断生发出浓郁的现代学术气息。据栏目主持人朱汉民先生介绍,岳麓书院已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地域文化研究以及内陆与港台、与国外等学术合作交流的多元平台。“目前已拥有博士点(专门史)1 个,文、史、哲、教育等学科硕士点 10 个;并拥有湖湘文化研究基地、谭嗣同研究会、湖南书院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同时,中国书院博物馆也即将在此兴建。此外,岳麓书院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日本学术振兴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华仁学会、香港孔教学会等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1]1
岳麓书院是传统学术文化传承与探索的摇篮,这里学者荟萃,学术精深,尤其是在思想史研究领域已形成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界长期享有很高声誉。深入调查发现,其学术发展广泛涉及经学、理学、简帛学、地域文化、书院研究、佛道研究诸领域。如在经学研究方面,吴仰湘、姜广辉等学者不断拓展,成果可观;朱汉民、肖永明教授在理学和湖湘文化研究领域深入开掘,卓有影响;邓洪波教授对书院研究持续推进,体现出一定的引领性;在简帛学领域,陈松长、于振波等人持续展开研究,成果丰硕;陈先初教授着力于近代文化思潮研究,成就显著。岳麓书院聚合的学术资源及学科优势对“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形成强大辐射与支撑,极有利于其开展专题策划。多年来,经学、理学、书院研究、简帛学、近代思想文化及湖湘文化诸研究领域已成为栏目发文的主要方向,成果推陈出新,学术传播持久,学界影响广泛。
专题策划的质量和持久性极有赖于学科、学术的精准定位,“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持续推出的“书院研究”专题最能体现这一点。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就曾撰文指出:“书院制为中国未兴学校前在一千年中唯一的学制,在这一千年中,一切学术思想的中心皆在书院。”[2] 邓洪波教授高度肯定了书院在教育史及文化传播史上的价值,他说:“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它又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亚、东南亚各国,甚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美国旧金山等欧美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以上论述在肯定书院历史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强调了书院的学术研究价值。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渊源、文化功能等蕴藏着丰富的学术内涵,“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早期的学术传播也正是从岳麓书院研究起步,并逐渐扩展到中外书院及书院文化的多个方面。栏目主持人朱汉民先生曾就书院研究做出具体规划与展望:“将书院研究地域范围拓展到东南亚及其他地区与国家;将中国书院研究的内容细化为书院历史、书院文化、书院教育、书院制度、书院文物、书院建筑、书院与社会、书院与学术学派等研究方向;岳麓书院人物研究,将重点突出晚清人物研究,如魏源、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左宗棠等。”[1]1 书院研究的学术史已近百年,但以“书院研究”为专题设置栏目推进该领域研究与交流的做法,在国内学术期刊界应是唯此一家,其学术定位从现实条件出发,可谓精准而实在。
在栏目推进中,逐步展现了主持人原初的设想与规划蓝图,刊出国内外学者的系列成果,书院研究格局得到不断拓展。笔者以“书院”为题名关键词检索该栏目于 2004—2019 年的刊文,共计 147 篇,其中有关岳麓书院的研究论文达 36 篇,足见栏目专题策划的长效性。正因如此,书院研究一度成为东亚人文领域聚焦关注、深化交流的学术热点,栏目为实现跨区域、跨国别学术交流对话提供了现实平台,体现出一定的国际视野。其中,韩国、日本学者参与互动比较频繁,如韩国岭南大学李树焕、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柴田笃已在该栏目各发表书院研究论文 2 篇。如此广泛而持续的学术风景在社科期刊界着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总体来看,岳麓书院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集中了一批高水平学者,栏目在依托其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借助学院构筑的学术平台与国内外学术组织或机构展开交流互动,有益于开阔视野、优化选题和丰富稿源。书院的学科优势及学术范畴涵盖或生发出栏目各学术专题,为栏目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决定了栏目的学术传播方向。
二、推陈出新,持续输出
自 2004 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以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获得了更有利的发展机遇,策划者结合书院学术发展与交流倾力打造其文化品牌。栏目的学术性、专题性愈加凸显,每期刊文主题更加鲜明集中,自 2008 年起,栏目命名基本以专辑形式出现,如“宋明理学研究专辑”“简帛学研究专辑”“书院文化研究专辑”等。这一做法在 2008—2018 年的栏目策划中逐步明晰、加强,尤其在 2016 年、2017 年,每期都推出两个不同领域的学术专辑,如 2017 年第 4 期分设“儒家思想研究专辑”“书院文化与孔子祭祀研究专辑”。这些调整充分彰显了栏目内容拓展之实,见证其文化创新之意。
在栏目策划者及学报几任主编的努力下,“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的学术传播内容实现了由小规模到大范围、由地域性到世界性的不断超越。栏目不仅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创新,而且也在持续性上保持长期平衡与稳定,持续输出更体现在一种未间断的连续性状态。通过“中国知网”可检索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以来的连续载文情况。信息显示,“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在近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发文,每期栏目载文量少则 3 篇,多则出现一期两个专辑,发文量甚至超过 10 篇。如 2016 年第 4 期栏目设有两个专辑,其一“出土文献研究专辑”发文 7 篇,其二“道教文化研究专辑”发文4 篇。在发展中,栏目的建设者也曾遇到稿源维持不畅的境况,在“新的科研成果无法形成'井喷’之势,而本栏目发文量大……出现了稿源不足的问题”[4] 的情况下,栏目负责人或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会议组稿,稳定稿源,或想方设法向专家约稿、催稿,确保了栏目如期面市。可想而知,若无栏目建设者全力投入、精心组织,很难实现这一持久繁荣局面。
三、专家主持,学术为本
由学者办刊,由专家主持栏目,这一办刊理念在近十多年来受到学界的大力推崇。对于一个特色栏目、重点栏目来说,尤其离不开懂行、精深的学术专家。
名栏建设需要相关学者为其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而邀请专家做栏目主持则是比较见效的举措,有利于栏目与学术的互赢共生。这里所谓的专家是指与栏目学术领域相关的高水平研究者或权威学者。专家主持栏目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把关,栏目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专家谋划献策,如策划专辑、联络学者、精选稿件等,在确保稿源稳定与稿件质量的同时,也使栏目与时代同行,实现学术发展的与时俱进。考察“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主持人态度严谨,他们既长期耕耘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修养专精,且对名栏发展有着坚定的追求与担当,如当家主持人朱汉民先生长期致力于栏目的筹划建设,并提供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凝聚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主持,如唐凯麟、盖建民、兰甲云等学者都分别主持策划过该栏目的相关专辑。
主持人的学术成就及影响力对栏目的长远发展可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岳麓书院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中发现,该学术平台几乎每年都开展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如 2007 年10 月召开“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2013 年 8 月召开“地域文化与古代社会”(第五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高层论坛),2015年主办“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论坛,2016 年主办“儒学的历史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以上会议主题与栏目专题内涵相通,栏目主持人或组织或参与学术活动,通过交流与国内外学者增进互信,获得优质稿件,为系列专辑的推出发挥积极作用。除受益于栏目依托平台开展的学术论坛外,主持人还积极参与国内相关学术活动并争取稿件。如 2010 年为纪念朱熹诞辰 880 周年,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了“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据主持人所述,2011 年第 1 期栏目推出的“朱子学研究”专辑,其“论文就是从会议论文中选出”[5]。2015 年 10 月,湖南、四川两地学者在四川大学举办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主持人及时从参会论文中精选 7 篇组成本期栏目的“地域文化专辑”。可见,专家是联通学术交流与栏目策划的关键桥梁,其角色功能实非一般栏目编辑可随意替代。
四、开放办栏,荟萃中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求进、勇于开放是永葆先进和活力的法则。在名栏建设中,要使栏目充满活力就必须破除狭隘思维、广纳各方学术资源,检视“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历年的载文信息发现,开放办栏是其一贯原则。该栏目用稿不限于一校一地,作者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供稿者多集中于国内各名校乃至美、日、韩等国外学术机构。笔者针对栏目 2004—2019 年的载文作者及发文数量进行查检统计,以下分别从内陆、港台、域外三方面做一概述。
内陆学者及成果数量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者 19 人,发文 24 篇;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作者 15 人,发文 16 篇;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作者 9 人,发文 16 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作者 12 人,发文 16 篇;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作者 14 人,发文 18 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作者 11 人,发文 16 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作者 10 人,发文 11 篇;复旦大学哲学系作者 5 人,发文 7 篇;南京大学历史系、哲学系作者 4 人,发文 5 篇;中山大学作者 4 人,发文 4 篇。其中,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自 2005 年以来在该栏目发文 4 篇;中国秦汉史研究著名学者王子今自 2007 年以来在该栏目发表秦汉简帛学论文 5 篇。
港台地区学者在此栏目发表学术成果的情况如下:台湾学者主要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高校或机构,自 2004 年以来,台湾地区学者共有 27 人参与栏目相关专题的学术研究,在此发表论文共 29 篇;香港特区学者主要来自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撰文者计 6 人,共发文 7 篇。他们在相关研究中展示了独特视野,为栏目提供了一系列颇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借助书院学术平台推动中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域外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也取得相应进展,为栏目刊载海外汉学成果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中外学术互彰的繁荣景象。表 1 主要从国别、作者数、发文量、研究专题四方面胪列域外研究者的发文情况。
表 1 2004—2019 年“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的域外作者及发文情况统计
综上可见,“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得到多层面、各领域学者的支持与响应,构建起一个人数众多、地域来源广阔的作者群,在书院之外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外应,为栏目朝着学术多元化、高水平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宏博精深,底蕴深厚
在立足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经栏目建设者的执着努力与国内外学者的潜心耕耘,“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已发展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优秀名栏,显示出深厚底蕴。
首先,栏目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于其内容的宏博与精深。“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播,尤其对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着力最多,儒学思想研究一直是栏目的核心领域。儒学文化源远流长,历千年演进,形成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栏目所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成果涉及先秦诸子学、历代经学、宋明理学、近代文化思潮诸方面,这些文化资源宏博而精深,对古代中国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均有深刻影响,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栏目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术之阵地,其自身在理论化、专辑化、品牌化的过程中也深深浸染了传统文化的气质和内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次,栏目在侧重儒学思想文化的传播中,逐渐形成若干学术板块,呈现出栏目专辑化趋势。如“中国思想史专辑”“儒学史研究专辑”“儒家哲学研究专辑”“儒家思想研究专辑”“理学研究专辑”“经学研究专辑”“经学史研究专辑”等。栏目专辑化趋势体现了策划者对学术研究范畴的精细处理态度,有从历史时段上加以区分的,如“宋明理学研究专辑”“朱熹与宋明理学研究专辑”;有从空间地域上进行分类的,如“理学及东亚儒学研究专辑”“湘学研究专辑”;还对若干思想家研究设立专辑,如“朱子学研究专辑”“张栻与理学专辑”等。分而观之,其所探讨的是儒学思想文化的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合而视之,则是对中国儒学文化脉络的系统、整体的观照。如此立体多元的学术范畴,有益于传统思想文化各领域研究的深化与贯通。
再者,栏目还体现了强劲的文化张力,具体来说就是不囿于一域,富有极大的文化包容性,并善于取宏用博,由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进而探其经世价值和跨时空影响力。栏目的文化包容性表现为:在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的学术传播中对释道之学、简帛学、出土文献研究等也持续加以关注与传播。如2015 年第 3 期、2016 年第 5 期专设“佛教文化研究专辑”,2016 年第 3 期、第 4 期分别推出“道教文化研究专辑”,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栏目策划者对传统文化的宏观视野。其经世崇实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关联性的重视,栏目所刊论文中即有此系列会通的成果。如 2017 年第 1 期、第 2 期栏目分别设“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研究专辑”“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专辑”,先后发表论文数篇,有《明代心学对当代精神困境之启示》《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儒家教化本质及当代价值》等,以会通思维阐释了传统儒学文化精髓的当代价值与意涵。经世崇实的学术追求还体现于“实学”“文化软实力”等专题领域,如 2005年第 1 期刊出“实学”专辑论文 5 篇,以陈先初的《毛泽东与实学传统》、日本学者古藤友子的《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等为代表。2010 年第 1 期发表唐代兴等 5 人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其中刘莉萍《儒学伦理传统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文即旨在阐述传统儒学思想资源对当代社会建构的潜在价值。栏目还将地域文化纳入传统文化视野,所设专辑有“湖湘文化研究专辑”“湘学研究专辑”等,积极弘扬湖湘文化,传播湘学成果。这种融地方文化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地域文化的做法也充分彰显了策划者的会通思维。
学术内容的宏博会通构成栏目文化底蕴的一个层面,但仅有这一点还不能形成强劲的内在张力。文化底蕴是就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和定义的,如果说以上文化研究的多元视域成就了“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之精神广度的话,那么,历时长久的专题发掘、推陈出新的学术交替则强化了栏目文化精神深度的另一侧面。二者齐头并进,彼此兼顾,为栏目蕴蓄和积淀堪称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
六、结语
“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期倾力打造的重点专栏,栏目汇聚了岳麓书院的优势学术资源及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心力智慧,从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实绩来看,其所动用和投入的资源是相当巨大的。总结其成功经验,归纳来说有以下五点:其一,优势学科建设及高端学术平台是学术名栏依托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栏目内动力的源泉;其二,精准定位与持续策划有利于专题研究的深化,进而实现栏目推陈出新和持久输出;其三,专家主持策划是栏目与学术互赢共生的有力保障,策划者应秉持积极的办刊热情及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学术名栏若缺席学术专家智慧必将沦为平庸的“论文大拼盘”;其四,应以开放的姿态办学术专栏,封闭办栏难以拓宽学术视野,稿源优化很可能落空;其五,传统文化研究栏目尤其要具备宏博会通的学术视野,才能有效引导学术专题朝更深更广的维度发展,彰显深厚底蕴与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朱汉民. 千年学府的底蕴推陈出新的栏目——《湖南大学学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
[2]胡适讲, 王觉新记. 书院制的历史与精神[J]. 教育与人生周刊,1923(9):84.
[3]邓洪波, 周月娥. 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
[4]李克琴, 张海英. 名栏建设得失谈——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为个案[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1.
[5]朱汉民. 地域文化专辑. 主持人语[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Title :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ghlighting Academic Famous Column——Review of the Famous Colum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RC: "Yuelu Academ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uthor : ZUO Fusheng
Author Affiliation :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Center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 Taking "Yuelu Academ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ne of the first famous colum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RC,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make use of academic resourses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ying on Yuelu Academy's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platform, the column set by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Yuelu Academ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lanners continuously innovate topics through precise academic positioning, in order to bulid a column cultural brand. The column helps the academic research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thus promoting several academic field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ubject segment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Besides, the expert hosting system effectively expands the column's subject domain and academic connotation, and builts a large group of authors including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thu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ribution source. Yuelu Academy's high-leve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excellent academic tradition and the deep participation of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formed a strong cultural force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lumn and build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academic famous column
Keywords : Yuelu Academy;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 academic famous column; expert hosting
→ 查看HTML全文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熊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