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案例】病根埋线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概述】

脑血栓是指因脑动脉管壁自身的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缺血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称为脑血栓或脑血栓形成,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

轻度脑血栓是脑血栓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mm,其中以2~4mm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轻度脑血栓如果成为多发性的,则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痴呆。

【病因】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患者意识消失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诊断】

(1)起病急骤,症状多于数秒钟或数分钟达高峰。

(2)既往有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病史。

(3)全脑症状较轻,神志多清晰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多无头痛、呕吐及生命体征改变。

(4)局灶体征明显,多表现颈内动脉受累的症状(尤以大脑中动脉受累者较多),椎基底动脉栓塞较少。栓塞后的体征,视不同动脉受累而异。

(5)多伴有其他器官发生栓塞的症状,如肾动脉、视网膜动脉栓塞等。

(6)脑脊液透明,内不含血。

(7)CT检查可见与动脉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区。

(8)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闭塞。

【治疗方法】

1、脑血栓埋线取穴原则和方法

(1)重点选偏瘫上线、偏瘫中线(图8-9),(一般向患侧的对侧埋入)2-0号线,2cm,透刺埋线。

(2)选颈椎2、颈椎6、颈椎7的1、2、3号穴,0号线,2cm,注线。

(3)选星状神经节,胸椎3~4,用1号线,2cm,平透刺埋线,腰椎4~5,1号线,2cm,注线。

(4)膻中、心俞、肝俞、肾俞,0号线,2cm,注线透刺。

(5)奇穴正会、镇静穴、三重穴、火连穴,2-0号线,2cm,注线。

2、病根埋线治疗

(1)脑血栓的早期治疗是最有价值的治疗,对50岁以上者,凡有过失语肢体麻木、头痛者,首先要想到是脑血管的前驱期。

处方治疗:选双侧偏瘫上线或中线,选智象胶原蛋白线3-0号线2cm,8号注线针平刺,天容穴,智象胶原蛋白2-0号肠线9号注线针平刺埋入。上肢肩髃、曲池、下肢、足三里用2-0号线2cm注线法。

(2)脑血栓形成后,可用以下两方案:

方一:①偏瘫上线,3-0号线,2cm,8号注线针平刺;②颈椎62,(为病根穴2号穴),2-0号线,2cm,注线法;颈椎42,2-0号线,2cm,注线法;③选肩髎、外关、风市穴、2-0号线,2cm,注线法;④奇穴正会穴、三重穴,2-0号线,2cm,注线。

方二:①偏瘫中线,3-0号线,2cm,8号针注线平刺;②胸椎12、腰椎52,1号线,2cm,注线法;③环跳、髀关、梁丘穴,用1号线,2cm,注线法;④奇穴镇静穴、火连穴,用2-0号线,2cm,注线。肠线选智象胶原蛋白线1号线、2-0号线、3-0号线,用五香排毒中药液浸泡后埋线。

将处方一、方二交替使用,每15~20天埋线1次,连用4~6次。

【典型病例】

病例1:李××,男,58岁,患脑血栓3个月,右侧上肢活动不便,手肿,经埋线治疗:左侧偏瘫中线、颈椎6、颈椎8、曲池、外关、三重穴,埋线6次后症状明显好转。

病例2:王XX,女,65岁,患脑血栓一个月,左侧上肢、下肢活动不便,埋线治疗:右侧偏瘫中线、上线,风府穴,百会穴,颈椎6、7,腰椎3-5,埋线5次症状已好转,能下地走路,上肢活动也好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