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阿富汗巴格拉姆发掘的造像遗存
迦毕试(梵文:कापिश,IAST:Kāpiśa;Kapici,Kapisaya),又译迦臂施、迦毗尸、迦卑试、迦比沙、劫比舍也,是1世纪时阿富汗境内古国,在今喀布尔西北60公里的巴格拉姆城(Begram),今卡比萨省得名于此。1世纪时,迦毕试曾是贵霜王朝的夏都,241年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攻占迦毕试,后被嚈哒统治。初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曾取道巴米扬来到迦毕试国。《大唐西域记》有专章:“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岭。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麦多果木。出善马郁金香。异方奇货多聚此国。……文字大同睹货逻国。习俗语言风教颇异。服用毛氎衣兼皮褐。货用金钱银钱及小铜钱。规矩模样异于诸国。王窣利种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慑邻境统十余国。爱育百姓。敬崇三宝。”初唐贞观年间,沙门玄照法师经缚渴罗、纳婆毗诃罗到迦毕试国。到过迦毕试国的还有荆州江陵道琳法师。20 世纪 30年代起进行考古发掘,城内有宫殿和佛寺基址,在宫殿内发现古代即已封闭的珍宝储藏室,室内的大陶罐中装有各种珍贵艺术品,木器箱柜上嵌有精细的象牙雕刻。罐藏物品有罗马的玻璃杯盘碗瓶、希腊罗马的青铜人物铸像及按照希腊神话题材银器复制的石膏浮雕圆板,还有埃及制造的石瓶和石皿,中国东汉时期的彩绘漆器。而上述象牙雕刻则出自印度。这些珍贵物品制作于1世纪,表明当时这里是通往东西方和南亚的交通要道。
发现有叠压3期的建筑物。第一期为约公元前2~公元2世纪中叶的大夏时代,未发现城墙遗址。第二期为2世纪中叶至3世纪中叶的贵霜时期,有厚达10米的城墙。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约25公顷。城墙筑有望楼。城内发现南北走向的大街以及宫殿、寺院遗迹。城外还发现居住遗迹。第三期为3世纪中至5世纪后半叶的贵霜、萨珊和小贵霜时期。这时已放弃上述城墙,城市显著扩大,发现有数处佛塔遗迹。
出土遗物主要于第二期,在城内大街东面的第10、13室里发现了许多珍贵遗物,有来自中亚其他地区及印度、罗马、埃及等地的精致工艺品,如中国汉代的漆器、印度的象牙雕刻、罗马的玻璃器、叙利亚的青铜制品、希腊的石膏圆盘等。大街西面出土了很多货币,为研究该城的发展和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学术界认为,该地即是贵霜王迦腻色迦的夏都。
02.法国代表团在阿富汗发掘的佛教文物
1922-1932
03.阿富汗哈达佛教造像
哈达佛寺遗址位于阿富汗东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年代为公元2~8世纪。中国古代僧人法显和玄奘曾访问这里。20世纪20年代发掘。经发掘的佛寺大多数只有塔院,院落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是成列的小佛堂,院内有陆续建成的供养小塔。寺院内的塑像用黄白色石膏制成,有佛、菩萨、僧人、俗人、神怪等。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技术熟练,具有明显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属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区派别。中国古代僧人法显、道荣、宋云、玄奘曾访问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那揭罗曷国醯罗城即此。玄奘还记载这里收藏有如来的顶骨、髑髅、眼晴、袈裟、锡杖。哈达佛寺即以此闻名于世。梵文“哈达”意为骨骼,哈达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团在此进行了发掘,弄清了哈达窣堵婆(佛塔)的编年,对犍陀罗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经发掘的遗迹包括7个佛寺,其中大多数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与犍陀罗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回廊状的小室,主塔周围和小室内部都建有许多小供养塔。墙壁以泥土、石灰和砾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筑,一如波斯萨珊朝的技法,并在外壁抹以石灰。所有墙壁都饰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萨、供养人、僧人以及狮、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浅浮雕也有大量发现。雕塑艺术与喀布尔附近及巴米扬佛教遗迹、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处出土的塑像类似,通称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与犍陀罗石雕艺术流派(见犍陀罗艺术)相区别。早期塑像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以写实手法表现优美的身材和线条流畅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躯趋于扁平,显示出初期亚洲化的倾向。目前这些塑像多数藏于喀布尔美术馆,部分藏于巴黎吉梅博物馆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遗有部分壁画,也很珍贵。
04.阿富汗索托拉克佛教造像
Mes Aynak New Excavations in Afghanistan
06. 阿富汗佛教遗存:来自喀布尔博物馆的文物
阿富汗位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所建立的希腊化世界的最东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位于喀布尔市。1919年在巴海巴拉宫殿收藏的基础上设立,1924年正式开放。主要收藏阿富汗各地出土的史前遗物和受希腊文明影响的贵霜王国时代的佛像、印度教神像、伊斯兰时代文物、各历史时期的钱币和民俗文物等。藏品丰富,90%是出土文物,其中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占40%。
阿富汗的记忆:佛陀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