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群体,不一样的个体

阅读第1137天
这本书,《乌合之众》,买来一年半了。今天是第一次很慎重地开始阅读。之前为何没有看,原因我有点不记得了。也许是还不能读吧。
本书讲什么?目前的感觉就是讲群体性效应。说起来很有意思,群体性效应和那种分析个人的心理学领域书籍有很大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我很难说明白。就像一滴清澈的水,它是很有个性;但是滴入一瓶墨水或者大海中,它也就平凡。我们能够感受的,不过是碧蓝大海和漆黑的墨汁。
<1>
有一句话是: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更无法唤起一帮装睡的人或者迷糊的人。也许,有时候可以试试,但是慎重。
说起来很是奇怪。每个人,不管文化高低,他也应该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但是,融入群体之后,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总是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
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群体,不是看这个群体里是否有有优秀的人,而是看这整体的面貌如何。如果,这还是一个极端低劣的团体,还是少招惹。
我们的企业愿景,原来是: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后来换掉了。是的,换企业文化这种事情我们干过,很坑。因为,我们发现必须换。
什么是愿景?就是离我们很远,要花很多时间去做到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企业里用于激发员工内在动力的力量之一。
为什么必须换?因为我们发现,暂时没法做。或者说,我们所瞄准的愿景有问题。之前我说到,中国的教育,不是现在能够改变的。
什么时候能够改变?当这一代人老去,新的一代人上台,也许会有不一样。二十年,应该会有改观。教育环境,家长、老师、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还有学生,对于教育的态度,现在就是难以改变的。
我们能够做的,不是去唤醒这个群体,而是去唤醒某些个体。我们调整之后的企业文化,还是要做真教育。那么,对于个体,不管家长还是学生,还是会用心引导。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至少就我们所见,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去劝导,只是,很多家长我们无能为力。也许是我们太弱,也许,是某些观念根深蒂固吧。
<2>
我们是否可以给群体带来变革呢?很难。我们真的不容易做到强迫这个群体突然具备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如果有,也许还没有等到我们去行动吧。
我从来不妄自菲薄,也许还是有点悲观。法国大革命那么轰轰烈烈,可是再去看前后的民众和“仁人志士”,发现对于革命,也许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药》,对群体性效应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群人围观行刑革命人士的时候,一个一个就像伸长脖子等待被宰的鸭子。
这群人看着行刑是什么感觉?兴奋,刺激,开心吧。尤其是如果能够抢到一片肉,或者弄到一点血做人血馒头的话。
对于那一批革命志士,我心怀敬意。如果我们以纯理性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这是极端幼稚的。除了心怀革命愿景,再无其他。
(武昌起义)
没有严密组织,没有经费,没有群众基础,直接就是热血上涌,发动起义。也许他们期许能够成功,或者,没有成功的话,以他们的热血唤起国人。
谭嗣同不就是这么认为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认为自古国内外变法就没有不流血的。既然要流,那就从自己开始吧。
客观来看,很可惜,他们的愿望是失败的。他们的满怀热情,他们的变法或者革命憧憬,并没有对当时的群体造成真正的冲击。
当然,也是幸运的。当时或少,或更少的人,心中已经有了火苗。也许没有那么快燃起来。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以我的个性,绝对做不了谭嗣同,做不了秋瑾,做不了宋教仁。因为我从来不想着改变世界,也未想过能够改变群体。
因为明白,我做不到,做不到那样去牺牲自己。看着那些每天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国家一声号令就可以端着枪上前线的人,我是敬佩的。
个子太矮了,体力太差,外加怕死,我上不了前线。最多就是捐个万儿八千就到顶了吧。只是那些期许着激荡人生的志士,能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呢?
<3>
热点话题,我一般都不会马上评价。一来,马上去跟,我自己比不了专门吃这碗饭的人;二来,这种事情一般都会有更精彩的在后面。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位叫做李国庆的大哥说,不应该给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子女,参加高考提供加分(10分)。
原因是什么?去干活的是这帮医护人员,国家进行奖励即可,没必要搞成什么还让子女获益这种。这番言论出来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开始分为两派,各有顶踩。慢慢的,就出现带节奏的人,逐渐偏重于他的言论:不应该这样加分,不公平,不能怎样怎样。
说来真心惭愧。如果不是一周多前发生了他的新闻,我不知道他还是当当的大佬。当时听了他这番言论,我不置可否,没有同意或反对。
因为在我看来,也许他真的一心为公。不想让相对公平的高考,变成了具有一定“特权”的竞争。不过,他也许适当回避了我们国家的现状,因为公平,都是相对的。
古代的开国元勋,他们的后代就应该坐享父辈打下的基业。没有原因,因为前辈们流过血,才有了如今的成就。至少不会有人跳出来:凭什么你爹是皇帝,你也能当皇帝?
话题扯远了。当时出现的评论,逐渐支持这位大哥。甚至有公众号撰文,写他是在这样的时候,难得的清醒人。嗯,我也觉得很清醒。
清醒了一个月之后,终于知道要夺权了。于是,关于他的描述又来了。无数的公众号,又是写他是多么渣。好吧,一码归一码。毕竟,工作和生活不一样。
幸存者偏见,在无意识的群体性行为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对于某件热点话题,带带节奏,这帮人马上就可以义愤填膺,化身降魔尊者。
为什么群体的无意识性行为会是这样?书中给了些许解释,只是个人有所拙见。在我想来,跟着节奏,不用动脑,就能做一件“正义”、“合理”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蒙骗,也许呢!?
<4>
群体中,有没有清醒的人?不用想,还有很多。只是这个很多,放在群体里面就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就像前面说的,一个浪头打来,也许,就不见了。
那件事情的评论中,我见过一句很有意思的:国家心里难道没数吗?这句评论我想也许他也是“无意识”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形,就显得很有思想了。
思想,这个词离我们貌似很遥远。如果离它最近的时候,应该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毛概。对于整个群体,会有怎样的方式才能思想转变?
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如果我稍微想下,应该它们的重铸,也是如此吧。
第一个话题聊过,第二个太敏感,第三个正好可以谈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群体的思想确实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点,就是学会个人凝聚群体社团,维护利益。
这点是没问题的,只是很可惜,所谓的这些社团,不过是用劣质胶水粘合在一起的利益。那么脆弱,脆弱到貌似没有碰就破了。
如果看美国企业的管理方面书籍,基本都会提到工会。也有人说过,东亚的企业如果到欧美国家去开厂,工会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场景。
(法国工会大罢工)
中国其实也有工会,这并不是国外独有。国内的工会,也许会整点事情,不过这类较难。也许是把控很好吧,或者人心太散,所以很难看到这样的报道。
国外的工会真心强大,尤其时不时的罢工和游行。不加班,要加薪,这是最多提到的口号。我想了下,我也想。可惜,做不到。
是不是他们在争取合理的权益?也许是的。尤其是经常搞这样那样的幺蛾子。所谓的抱团取暖是什么意思?就是不需要燃烧自己,我也能够暖和。
这样的群体,去申请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不过,在某些行为的处理上,应该就是“酒壮怂人胆”的感觉。一个个乖巧的人,一旦奋起,总是让人那么意外。
也许,那些群体性组织,他们正在,或者想着走一条不一样的路?用自己组织的神权,替代领导者或者上帝的神权。很可惜,做不到。
自古以来,那些想去代表的人,都基本灰飞烟灭了。能够顺利活下来的,也不会真正去代表。不过,也许那些懵懂的个体,愿意被代表呢?
<结语>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这一千个读者组成的群体,也许会构建一个比较固化的哈姆雷特形象吧,一个最能代表的形象。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思考,也会有不应那么多嘈杂的纷争。可是,最难的,也许就是何时安静,何时表达。毕竟,身边的那些个体也在观望着四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