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下来不是想这样活着的,所以选择了死亡……聊聊自杀 | 觉察日记16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1

刚过完假期,就开始说自杀,说死亡,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想否认,但还是想聊聊。

做心理工作12年,见了很多的来访者,其实真正选择自杀的很少,但有自杀念头的非常多。近期接触的很多青少年个案,则更是非常直接的触碰着自杀和死亡这个议题。他们谈论起自杀和死亡,有更多计划和细节,以及非常直接的对家人、生活、世界的失望,让我非常震惊,又痛心。

开始成为妈妈后,更能感受到这份痛心。我经常在想,如果我的孩子,也会有这样厌世的体验和想自杀的冲动,我应该如何去面对。而如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陨落,我们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安放失去挚爱的沉痛?难以想象。想象就会窒息,更不用说真的发生这样的现实。

但,这样的现实,却一直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着。

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很多家庭问题集中爆发,各个地区青少年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可见黄铭松老师的文章《救救孩子》里面的数据,救救孩子!| 教育评论8)我也去网上搜寻了一下,当然是看不到比较确切的官方数据的。因为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大部分第一时间都是先封锁消息。所以,也许还有很多案例,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孩子,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一定是活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没有出口的事情。痛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唯有死亡,才是解脱。

我前段时间和辛思洁老师聊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在讨论如何用团体来帮助他们。我说到自己看到青少年自杀后的无奈和痛心,辛老师说:我们投生来不是想过这样的日子的,所以想退出,重新登陆,换个方式活着。

我听到她说的这句话,真的感受到她深深地看见。

确实,很多青少年,真的在衣食无忧,应有尽有的生活中,饱受精神的压抑和强迫,过着自己完全不想过的日子,最后真的看不到希望,选择了死亡。

“自己完全不想过的日子”,这句话值得沉吟几遍。

是啊,如果问问那些青少年,问问我们自己,到底我们过的日子,是我们真正想过的吗?他们和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呢?

如果真的可以选择,我们是否很希望可以换一种活法?

插画来自lisk feng

2

青少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其实是需要依附父母、家庭的,但他们的身体、心理又慢慢在成长,慢慢在独立。但这是个过程,而非现实。于是,他们经常处于矛盾中。

内心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但现实却需要依附父母。

所以,他们经常要说服自己去听从父母,内在经常会有各种冲突。或者,他们直接就和父母有很多冲突,因为早已不是过去“只有听话这个选择”的小孩,所以他们选择了反抗,对抗,选择了冲突。

这些冲突带来情绪,而青少年还不具备非常成熟的防御机制,去安放自己的这些情绪。所以,有时候,情绪爆发了,冲动了,就很容易造成最坏的结果。

当然,青少年的情绪爆发,一定也不是一时兴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次的爆发,也都是过去日积月累的释放出口。如果一直以来,他们都觉得这样的日子不是他们想要过的,那么,那个朝着死亡的冲动就会一直在积累。最后,很有可能会在某一次刺激事件中,被激发出来,造成悲剧。

因此,作为父母,有时候学习多少养育孩子的方法,都不如停下来,静下来问问孩子:你现在过的生活,是你想要过的吗?如果不是,你希望我们做一些什么调整?

当然,能问孩子这样的问题的前提,是父母也可以停下来、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过的生活,是我自己想要过的吗?如果不是,除了死亡这条路,我还可以做一些什么改变我的生活状态?

插画来自lisk feng

3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非都是希望尽量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但很多父母真的会觉得自己走过了很多的路,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给孩子安排人生。

我有个青少年来访者,她对自己的父母失望至极。她的父母极度一意孤行地认定孩子的想法是错的,甚至孩子希望去精神科医院,去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也遭到父母的制止,觉得她小题大做。

最后她是在亲戚的陪同下来到我们机构的。在我们的第二次咨询中,她很详细地描绘了她一直以来想象的自杀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间点,包括风景,包括阳光。画面真的很唯美,甚至,她都带着微笑。我陪着她进入她的想象画面,真的能感受到她对我说的那句话:这是我唯一能为自己做的一件事。

“这是我唯一能为自己做的一件事。”多么让人难过的一句话。一直以来,她过的生活,完全不是她想要过的生活。而她每次发出声音,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无视了。

当然,这是一个危机个案。我们中心做了家庭危机干预,让一直没有搞清楚状态的父母清晰地了解了孩子的状况,以及给了接下去应该怎么做的建议。这个来访者,也是一直放在我心里的。

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不能被听到,真的是很多青少年简单又困难的诉求。我在专业工作中,很多父母会问我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该不该坚持让孩子去上某个补习班;该不该听从老师的建议让孩子退学……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你们更应该和孩子商量。

我又怎么知道怎么做对孩子更好呢?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这件事情要怎么做,才是他们愿意,并且有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的。如果没有这个选项,也要跟孩子商量,如何退而求其次,找到最后的方案。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是有参与感的。

4

早上我先生跟我随口说了一件事,我们假期不在家期间,有小朋友把我们喂鹦鹉的饲料全部都倒到兔子的笼子里了。

我和他关于这件事情聊了几句话,就觉得这件事情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听到在一旁不到三岁的儿子说:我等下到厦门要打小朋友。

我先生马上制止:不能打人啊!为什么要打人!爸爸不是跟你说了,不能打人?!

我觉得奇怪,儿子怎么没头没脑说了这句话。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啊?

儿子说:他们倒了我们的鸟鸟食物啊!

原来我们的聊天他听到了。

我就问他:那你是生气了吗?

他点了点头。

我说:你想让小朋友以后不要乱倒食物,是吗?

他又点了点头。

我说:那你要和他们说清楚,请他们以后不要倒这些食物,他们才知道。打他们的话,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了。所以,打小朋友可能没有用。

他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我们作为父母,很多时候对自己有太多的劝说和压抑了,所以总是想用同样的大道理,不由分说就去说服孩子。但却完全忽略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以及事情的真相。

除了这些,父母还有很多其他的来自自己的部分:

我们作为父母,有太多的内疚和恐惧了,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做出很多事情,希望孩子不要经历我们害怕发生的事情;

我们作为父母,有太多的自大了,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为孩子安排人生,最好孩子拱手相让自己人生的自主权;

我们作为父母,对自己有太多的不满了,所以总是希望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可以变本加厉地要求孩子得到。

……

说这些,并不是在批判父母。而是我们真的要看到,自己作为父母,到底是怎么了,孩子那边,到底是发生什么了。

我们也可以想想,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善亲子关系,才能让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都是自己想活的,并且有很强烈的动力,去往前迈进。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