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从“脸”开始写作文
再看一则鲁迅先生经典的语言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叫道:“老爷!……”
面对儿时的玩伴,闰土的神态由欢喜到凄凉再到恭敬,生活的磨砺没有磨去儿时天真烂漫的记忆,纯真无邪、亲密无间的情谊被冰冷的现实冲散,一句“老爷”瞬间在两人之间建起了“厚障壁”。
“脸是感情的晴雨表”,言为心声,神态描写则以形传神。通过比较,我们一起看看它是怎样为语言描写助力的:
妈妈问我:“作业完成了吗?”我说:“做完了。”妈妈说:“拿来我看看。” 我说:“好。”作业交给妈妈,我站在一旁等待发落。 妈妈说:“过来,你的作业太不认真了!重新做,做好再吃饭!”我说:“可是,妈,我饿了……” 妈妈说:“做好再吃!”“嗯”,我答应。
片段二:
一进家门,就见妈妈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等在门口,我的心被妈妈的眉头越拧越紧。“作业完成了吗?”妈妈的嗓门比往常大了许多。我感觉有一阵冷风刮过,强作镇定:“做完了。”“拿来我看!”妈妈的眼睛紧紧盯着我。“好。”我低低地回答,但我知道好不了了。作业交给妈妈,我忐忑不安地等待发落。“过来,你看你写的字,歪歪扭扭,你把作业做成什么样子了!”妈妈一声怒吼,吓的我一激灵。“重做!做好了再吃!”“可是,妈,我饿了”,“做好再吃!”妈妈的语气不容置疑,狠狠瞪着我。“嗯。”我怯怯地答应,声音伴着眼泪变了调……
加上“妈妈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等在门口”,行文立刻弥漫着“火药味”,妈妈“眼睛紧紧盯着我”、“ 一声怒吼”、“ 语气不容置疑,狠狠瞪了我一眼”,这位严厉的妈妈让我们“读而生畏”。看到 “我的心被妈妈的眉头越拧越紧”、“忐忑不安地等待发落”,“ 吓的我一激灵”,我们是不是仿佛听到了那“咚咚”的心跳声?“怯怯地答应,声音伴着眼泪变了调……”,伴着委屈、无奈默默流着泪写作业的“我”的形象是不是宛在眼前?
如果语言描写只是“我说”、“你说”、“他说”,文章单调、乏味,加入神态、动作描写人物形象才更传神、更丰满。
我的同桌王芳好胜心可强了。那次语文测验,我得了135分,她呢?
134分。仅一分之差,她就不高兴了,嘟着嘴把我的考卷拿过去,像拿着放大镜一样仔细查看……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大笑起来,得意地对我眨眨眼睛,连拖带拽地把班长“请”来,用手点着考卷上的一个字,大声对班长说:“看!这‘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字,李晓红写成‘王’了!”班长仔细看了看,点着王芳的脑袋说:“瞎嚷嚷什么?哪儿有错?”王芳瞪了班长一眼,一把抢过考卷,脸都快凑试卷上了,随后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自言自语的小声嘟囔:“咦?刚才明明看到‘玉’字不对,现在怎么又对了?”她摸摸脑袋,讪讪地把卷递给我。她真可怜——被嫉妒搅的眼睛都花了。
王芳的语言只有两句话,用“镜头化”的特写镜头依次表现她的神态和动作:先写怀着嫉妒心的不快——“嘟着嘴”;再写发现对手错误的得意——“ 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大笑”;接着写希望落空的尴尬—— “自言自语的小声嘟囔”,语言描写中加入动作、神态描写,人物所言所行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呈现出来,具体可感。
同学们,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加入动作、神态描写会 “泄露”人物内心的秘密。读者在如闻其声之余,还会如睹其人。今天就试试这种方法吧,修改一篇人物语言描写的片段,你笔下的人物会更传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