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日“创意作文私享会”讲座——《青年教师王春然:如何通过课文学作文》直播课文字实录
8.25日“创意作文私享会”讲座——《王春然:如何通过课文学作文》直播课文字实录。
理解课文的深度制约作文水平的高度(Part1)
王春然 山东聊城实验中学一级教师、青年作家
一、品味经典课文,明晓作文是“虚实相生”“真假互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经常提到一个写作的原则是“真情实感”。似乎只要做到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就一定是优秀的佳作。可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基本的文学体裁有哪些?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3)神话故事
(4)民间故事
(5)传说
(6)回忆录
对照四分法的文学体裁,我们想一下,我们的作文可以划分到那一类别呢?很显然我们的作文可以划分到“散文”这个大类中。我们要前面提及的“真情实感”论便是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著名的论述有这么几句话:“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和“它主要是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这种理论就把散文定义在“真情实感”上了。
而实际上“真情”和“实感”是不统一的,是有矛盾的。情的特点是:“动”所以叫“动情”“动心”“动心起念”……但是这种情感的“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感动”。
“感”有一个特点,“感”的特点是它在情感的冲击下具备“变异”性。既感不是实感,是假的,是虚的,变异的。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相见。宝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在此之前,贾宝玉哪里见过黛玉呢?他的情因为看到黛玉而动,动心了起念了,所以才感觉“见过的”,其实呢,这明明就是撒谎呀。
“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因为有情在先,所以感觉在情的冲击下发生变异啦,就不真啦,一般的人就能变成西施啦。同样的月亮同样的亮度,可在游子的眼里一定就是故乡的亮。
市井中百姓的俗话,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些都说明所谓“实感”其实都是“虚感”。
因此,当我们思考这些的时候就渐渐明白:
作文的“真情实感”论,其实是有瑕疵的,是相对的理论。真实的文章(作文)本就应该是真和假共生的,文学上的专业词语叫做:“虚实相生”“真假互补”。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经典课文《岳阳楼记》!
许多人都认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肯定到岳阳楼去了一下,去认真观察,而且也把酒临风真实体验了一把风情。其实不然!当年范仲淹政治上失败,自己请求下调到陕西前线,负责那里的国防事务,后来又被贬官到了河南邓州。
他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就画了一幅图《洞庭秋晚图》。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记”。当时范仲淹还在陕西前线,军务繁忙,就没有写,过了一年,贬官到邓州可能有时间了,这才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写的时候就是根据图画和想象,完成的这篇名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句明显就是想象,他根本就没有去过,怎么观呢?至于后面的景观自然更是想象的了。但在这些想象的“虚假感觉”之后,确是范仲淹“真实的情”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经典课文郦道元的《三峡》。很多参考资料上强调文章写得“生动逼真”。“生动逼真”的前提就是郦道元亲临其境,写得是自己的实际的真实的感受。
而真实情况恰恰不是这样!当时南北朝分治,郦道元在北方为官,蓦然到南朝统治的三峡旅游,那不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吗?在纪昀等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二十五-地理类二-水经注》卷六十九中这样说“后魏郦道元”。
“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远足迹皆所未经。纪载传闻,间或失实,流传既久,引用相仍,则姑仍旧文,不复改易焉”。
很显然郦道元压根就没有到过三峡,所说的“生动逼真”就绝不可能是真情实感!之所以成文,关键是郦道元之前,已经有众多的文献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文字。
袁山松的文字是: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子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盛弘之的文字是:
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由此可见郦道元的真来自前人的资料,他的感则是在前人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写的“虚感”。同样也是“虚实相生”“真假互补”。
所以,关于作文的教学,我们就要明确教给孩子们:
文章是属于艺术创作,不是生活的实录。生活的真不等于艺术的真,艺术的真未必一定在生活有对应的事务。我们写作文不仅要写实更要写虚,要发挥想象的力量。
不要迷信善于观察生活的真,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有好多时候作家写出好作品,他根本就没有真的去观察,只是由于他内心里面储存的多。那么,他写出来的文章,甚至就比天天在那里观察的人写得还要好。你天天看着,心里却没东西,你就一定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有的人会说,如果这样作文不就是瞎编吗?我要说,你说对了一半,编是需要的,但瞎编是不可以的。
在写作之前,你需要有自己的“真情”,既是,你首先要明确自己写作的中心情感是什么。之后围绕着这个核心,你需要搜集相关的素材,是否是自己亲自经历的无关紧要,但一定要符合你要写的中心。
在之后对这些素材进行有目的选择,选取最有效的素材,在选取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这其实就是务虚的过程)最后再写成一篇好的文章。
更简单明了的说就是:在文章中,这件事情可能未必真的发生过,在生活中不一定要有原样,但是构成这件事情的若干要素点,则一定在生活中可以寻得见他的影子。下面把我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献丑给大家,以期能说明这个问题,让大家更明白易懂。
走得越远,离得越近
王春然
因事工作到夜里九点,小区偏远饭馆难寻,好在附近工地尚有一家小店开门待客。
小店不大,朴素而整洁,靠窗坐定点了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吱……”店门启处进来一对小伙子,高个子壮身板,蓝色的工装上满是白灰的痕迹,新鲜的陈旧的重重叠叠。他俩和我邻桌而坐。
“弟,吃什么?”
“不太想吃,就来碗面吧。”
“一碗面能饱?老板,老样子。”
“好勒,马上!估摸着快到你俩收工的点了,现做的,刚刚好。”夜空下老板的话好温晴。
果然,话音刚落老板就端来两碗热面,两个焦黄香嫩的呱嗒,一碟腌好的小黄瓜拌辣椒丝,绿肥红瘦。“快吃吧”哥拿起呱嗒催促着。
“咋了?不吃生日呱嗒了?”哥哥风卷残云吃了一番才注意弟仅吃了点面。
“不想吃!”弟弟头也不抬淡淡地说。
“是想家了吧?今儿又是你生日。出来都小半年了,咱妈腿有伤,那么长的疤……”
哥哥狠狠咬了一口手里的呱嗒,转头看着窗外深邃的夜空低沉地说。他使劲瞪了几下眼睛,努力克制着什么,欲言又止。
须臾他又转过脸来笑着说“好了,就要完工了。瞧你这点出息。”“我就特想吃一口妈亲手烙的呱嗒,往年都这样。这个味不同。”“我也想,就你能吃出不同味来?妈说这两天要来呢。”
哥哥白了弟一眼,弟弟脸上飞起一抹淡红的云,只是瞬间就消失了,一丝勉强的笑却挂在脸上。兄弟俩不再说话,沉默……吃面……沉默……呱嗒终究没有吃。
兄弟俩起身走了,店里只剩我和老板。“您对客人真用心,下班的点都记着。”我赞着老板。
“呵呵,他俩是我老乡,一个乡镇的,店里的老客了。生日想家了,想吃妈做的饭了,平时不这样,可开朗呢。”“是啊,特别的日子,哪个游子不思亲呢!”
“吱……吱……”店门又缓缓开启。转眼望去,一个小伙子拖着一只行李箱陪着一个老妈妈走了进来。
“峰儿,你表哥给咱留的地址,是不是我揣着呢?”
“是!您放里兜了”“看看我这记性,老喽~”老妈妈说完探手摸出一张纸条走向老板。
“大兄弟,您帮忙看看这个店在哪?我那俩小子说这个店是老乡开的,他俩不定期上夜班,如果来了先到这里……可我们在附近找了半天没有呢”
“新兴路118号,凤凰小吃……哈哈哈,老姐姐,就是这里!不怪您找不到,招牌坏了刚拆下来。”老板接过纸条刚念几句就大笑起来。
“想起来了,您一定是昆和仑的妈妈,他俩说您最近要来的。”
“您认识他俩?”
“认识、认识,在这里打工的同乡就他俩。他们刚走一会儿,今儿是老二生日吧,所以您特地选择今天来。孩子也真想您了,想吃您烙的呱嗒了。您看,我烙的一口没吃。”妈妈看了看剩呱嗒,轻轻皱了下眉,眼里闪过黯然的光。
您稍等,我马上给他俩挂电话……
不一会儿,“妈”“妈”两声急切的声音隔门闯入后,换了干净衣服的俩小伙随即推门而进,神色惊喜而欢愉。“妈,您来得真巧,今天我生日。”“傻小子,妈还能忘啊!”
“大兄弟,俺看你这里什么都是现成的。俺想做几个呱嗒,行不?”妈妈请求着。“行啊,我也长长见识,来吧。”老板边说边让出位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老妈妈一出手,老板就不住频频点头。擀面,抹肉,烹炸,煎烙……不一会儿香嫩满屋。
“好了,趁热吃吧”“嗯嗯”老二拿起呱嗒放进嘴里。“好吃,就是这个味。好吃,好吃!”吃着吃着老二转过身去,我瞥见他眼里闪着湿润的光。
“麻烦大兄弟了”妈妈收拾好台面,扶着腰向老板道谢。
“妈,您又腰疼了?”老大眼尖心细。
“有点疼,可能是坐车时间太长喽。”
“明天我们就带您去看,现在赶紧找宾馆休息吧,看把您累的。”老大接着说。
“好吧。大兄弟我们走啦。”妈妈顺从了儿子,揉揉腰迈步就要走。
“妈,您别走。”老大突然叫停。
“咋了?”妈妈很不解。
“没事。妈,我背您!”老大的语气不容置疑。
“这这……”妈妈好像受宠若惊的少女。
“孩子的一片心呢,老姐姐,上吧!”
“呵呵,享我儿的福了。”老大弯腰背起妈。
“哥,到前面路口换我。”
“不用,咱妈不重。”妈妈扭头看看老二,又摸摸老大,没有说话,只把脸紧紧贴在儿子厚厚的背上,像靠着一座安稳的山。
老板送到门口,他们挥手道别,老板伸出粘有面糊的右手,握拳,再对着他们伸起大拇指,久久的。
老板返回操作间,经过我时,听见他嘟囔着一句话:怎么走得越远,离得越近呢。
在这篇小文中,母子的故事完全是我自己深夜虚构的。你可以说它是假的,可是假如我不告诉你,这是我编的,你会不会也以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呢?这篇文章第一次刊发就作为封面推荐文章,刊载在市文联的《水城文艺》杂志上,后被其他杂志报纸网站转载。
其中好多读者留言说文章情感真挚故事感人。其实,我当时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母亲节快要到了,我想写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因此就琢磨怎么构思,开始几天觉得好像不知道怎么写,因为写母爱的太多了,切入点很难找。
偶然在上课间歇,看到前面的建筑工地,有个老工人背着行李进入他们的工棚住宿。我就受到启发,如今都在搞建设,太多儿子离家打工啦,我何不以此做为写作入口。一般都是儿子打完工回家看妈妈,那我就反过来写让母亲因爱子心切前来寻儿子。
打定这个主意后,开始琢磨素材,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能想到的所有素材都在脑子里过滤。文中的兄弟俩的是来源于我们的一对双胞胎学生,呱嗒则来自我们当地的一种小吃,一碟腌好的小黄瓜拌辣椒丝,来自永和豆浆店里面免费提供的早餐咸菜。
老乡老板则是我的一个熟人,他是做拉面的,我在文中让他改行做呱嗒,文章最后粘有面糊的手,则是拉面老板的真实情况……简单说这个故事是假的,是我凭空虚构的,可是它的真实感来自我写作情感的真,是我对于母亲的深深的爱。
然后在生活中选取各个方面的真实的一个个点点,进行加工,最后完成故事成型,来表达对中心思想----母爱的真情。至于语言情节等等都是在中心的统帅下,有意塑造的。
因此,文章不是生活的照搬,是一种创造,所以单纯说写“真情实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实,更要学会写虚。围绕我们需要表达的中心,去有目的地选择、筛选、组合、创造出最合适的素材和故事。
一定要学生知道艺术的真实绝不是生活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又必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入选我们语文课本的经典的文章几乎莫不如此,读课文学作文,品品课文就知道“虚实相生”“真假互补”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根本原则。
前一阵子网红的一篇小学生雷人作文:
“刚考完就让我学习,学习。爸爸也治不了妈妈,整天稀罕类里很很,不舍得熊她一句。瑶瑶的爸爸就不这样,就揍她妈妈,她的妈妈就很老实。女人这东西,稀罕后患多,一揍就老实。我爸爸就是太小胆。”
附网络解析:开篇8个字:“刚考完就让我学习,”用白描的手法,道出了中国千千万万孩子的生存现实,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了莫名焦虑的父母和急欲复兴的民族赋予的历史重望。
底下两个字“学习”,看似简单的重复,却暗流涌动,情绪饱满,第一层意思,“学习,学习”是父母的口头禅、紧箍咒,一会儿不念就不舒服;第二层意思,表达出孩子内心的郁闷和难抑的愤怒:你除了讲学习,再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吗?
但孩子没有沉溺于对妈妈的情绪之中,而是笔锋一转:“爸爸也治不了妈妈”,另一个强大的男人都对妈妈没办法,我一个小孩子又能做什么呢?绝望中弥散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可谓神来之笔,韵味悠长。
接下来,孩子对爸爸妈妈粘粘乎乎的关系进行了抨击:“整天稀罕类里很很,不舍得熊她一句”,乡土味十足的“稀罕”一词,和创意十足的叠词“很很”,十分传神地描写出一位“老婆迷”爸爸,在儿子陷于水深火热时的迟钝,和儿子无声的控诉:你老婆如此过分,你就不管管吗!
这还不是最精彩的!孩子再次奇迹般地跳出自己的情绪,把笔触伸向更加宽广的空间:“瑶瑶的爸爸就不这样,就揍她妈妈,她的妈妈就很老实。”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判的目的是拯救,牢牢把握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立场,用身边的例子,给爸爸标出了方向,树立了榜样,并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循循善诱:女人这东西,稀罕后患多,一揍就老实。
最后,孩子再次展现出超强的把握情绪的能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太了解爸爸了,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如己所愿,治治自己的老婆,永远摆脱不了“老婆迷”的命运,“我爸爸就是太小胆”,多少无奈,多少心疼,多少惋惜,多少石破天惊的情感,多少洋洋洒洒的感慨,尽在“太小胆”。
看完正文及网络解析,我们在欢乐之余,简言之,这篇网络红文,是符合虚实相生,真假互补的创作原则的。如果就写实而言,第一句话就够了。它无非就是表达:刚考完我不想学习。这是真实的!
而后面的所有内容就都是写“虚”,写的是在这个孩子不想学习的强烈真情冲击下变异的一种感觉,也就是艺术的真,真实的假的感觉。
怎么讲呢?假如孩子能实现他在文中写出的愿望,在他的家庭里面:爸爸要么时不时熊妈妈,要么动不动就揍妈妈,整天战火不断,那么这个孩子就幸福了吗?当然不,一定是比现在悲惨的多呀!
生活的真实恰恰是现在是幸福的,而实现了文中的愿望反而是悲惨的。这不就是虚假的感觉吗?怎么又是艺术的真呢?因为体现出来的孩子不愿意考完就学习的情感是真实的!
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恰恰是这种“虚情”背后的一种夸张的、愤懑的、童真之趣。童真之真加上情感变异之假,产生了成巨大的反差,就让我们这些读者读之感觉特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