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推送了《娃晚睡让我很烦躁,摸索1个月,终于让他入睡时间提前2小时!》,没想到由此开启了妈妈们的吐槽模式,大家纷纷“抱怨”孩子入睡时间太长。
是这样的,OK也一直是入睡很慢的孩子,而更让我烦恼的是,他在辗转反侧睡不着时总要发出叫喊:“妈妈,你来陪陪我。”
OK五六岁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纠结他入睡的这段时间我是不是该回避一下:一方面是担心陪着他,他就和我聊天,越聊越兴奋更影响入睡时间;另一方面还是会有些担心这么大的孩子睡前还这么黏妈妈,着实有点不够独立。
直到有一回看到一份资料中指出最新的研究证明,孩子睡前黏妈妈和独立与否并没有关系。2-6岁的孩子通常会害怕黑夜,不仅仅只是我们大人理解的“怕黑”、“胆子小”,它的背后是孩子一系列情绪的积累和成长的压力。他们看似每天只知道玩,但其实已经开始有着不为人知的“焦虑”了!
今天文章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孩子一到入睡时分就那么“黏糊”,也一定不要再试图在这样的时候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了。
在大人看来,2-6岁的小孩子好像每天只负责吃睡玩,开开心心就可以。但其实他们同样要面对很多“学习任务”和“工作”,生活中的改变或者在我们看来平常无奇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焦虑情绪:他们要学会在白天和爸爸妈妈分离,和照顾他们的人待在一起或者去上幼儿园,要忍受分离焦虑;他们也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消化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处理自己和小朋友间的关系,甚至还有小朋友对他的笑话……面对爸妈的情绪,他们也会焦虑。别看娃小,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当我们生气惩罚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害怕我们会不像以前那么爱他们。只不过在白天这些焦虑很容易被转移,因为白天毕竟还是有很多活动,对于娃来说玩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外界的诱惑也是满满的。但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干扰到他们发散的思维了,这时候,即使平时非常自信胆大的孩子也可能变得没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在面对黑夜时就表现出了有恐惧心理,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要妈妈陪,害怕独自入睡,或者是怕黑、不敢关灯等等。有些孩子平常睡眠比较好,但会因为某次特殊经历之后,晚上突然变得得黏人、不愿意自己睡,甚至半夜惊醒。有个朋友的四岁儿子就是这样的情况,之前睡眠一向很好,有一次晚上睡觉被一场鞭炮声吵醒后,他就没法独自入睡了,晚上一定要开灯睡,要爸妈陪着入睡,睡前还会反复地询问爸妈:虽然朋友跟儿子反复确认"不会再有鞭炮声了",但她还是需要等到儿子完全睡着才能离开,如果因为有什么事需要走开一下,儿子就会在房间里大喊着要妈妈,甚至要爬起床去把妈妈叫回来。之前也有妈妈和我说起过孩子因为半夜一场打雷醒来后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是那场雷、那场鞭炮把孩子惊吓到了,孩子的表达也会指向这些,但实际上他内心真正害怕的是半夜醒来后独自面对黑暗的恐惧。很多孩子在有过被鞭炮或者打雷惊醒过的经历前对黑夜并没有太多的认知,但就在一定的年龄段(往往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当他突然在某个夜里惊醒过来时,他会对周围漆黑一片、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情况感到陌生,他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他会担心“鞭炮声/打雷是不是又会出现?我醒来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人?周围是不是又是黑漆漆的?... "当他对黑夜的这种不可预知性感到害怕时,这种体验让他觉得既糟糕又恐惧。虽然我们询问原因娃儿未必能说清楚,但他们的表现就是可能在半夜哇哇哭醒或是吵着一定要妈妈陪着睡觉。我有个朋友和我说,她3岁的儿子一定要开着灯才肯睡觉,因为会“怕”,问他怕什么,只说是“怕黑,有怪物”。无论她怎么解释房间里并没有什么怪物,孩子还是坚持说有。这让她哭笑不得,但她又担心开了灯会睡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其实,没有孩子是生来就怕黑的,怕黑是一种后天在大脑里形成的概念,娃害怕的更是他在黑暗中想象出来的"怪物",而这背后是娃想象力飞速发展,以及认知能力有限带来的焦虑。2-3岁的娃想象力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再大一点的娃还会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活动能力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3-6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跟自己的玩具、跟墙说话……在5、6岁前,他们很难分清梦境、幻想和现实三者的区别。所以白天从动画里看到的怪物的图像或者睡前故事里的龙,他们也许会认为这些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到了晚上关灯后,他们的想象力会更加活跃,在他们的小脑袋中,这些东西都可能突然出现在阴影中来吓唬他们,窗外的灯光在卧室墙上投下的阴影也会被他们想象成怪兽,偶尔的叮当声会被他们认为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发出的声音……这些想象产生的恐惧都会让他们不敢睡觉。之前我在朋友圈分享过,有一天夜里我听到OK小声哭,问了才知道他把飘窗边堆起来的书本当成是什么可怕的黑影了,我当时安慰他那个"黑影"只是书。但没想他还是怕得整晚没敢睡,硬是睁着眼睛挺到天亮了确认是书后才放心睡着。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娃晚上入睡前,一定要开着灯或者开着门透个缝。除了以上原因,日常环境里频繁接触电子产品,电视节目的高低音量变化和画面转换也会给娃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如果恰好看到一些比较奇幻或者恐怖的画面,也会让他们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当他们处于黑暗中的时候,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加重。另外,当娃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采取恐吓的方式:经常使用这种吓唬的方式,也会在娃的心理投上阴影,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娃会害怕这个大怪物来抓他而不敢轻易入睡。
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地需要大人的陪伴,入睡无比困难,不停地呼喊妈妈,我们就一定需要回应,否则长久以往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害怕→睡不好→焦虑→更加害怕,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睡眠问题。
所以,帮助孩子尽早走出来,是顺着他们的感受去做,而不是逆向而为之。以下几个做法可以试试——
就像前面说的,黑夜恐惧的背后是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消除黑夜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娃表示害怕,寻求帮助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响应和安抚,肯定他们的感受,并且告诉他们现在非常安全,我们不会离开。而不是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根本就没有怪物。”
在OK被书影吓得一晚上没睡之后的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和他打了招呼。
我先肯定了他的感受:"窗帘边的书看起来是黑黑的影子是么,这确实会让人害怕。"
但我并不打算夸大描述令他害怕的东西,我只向他解释他遇到的情况到底怎么回事:"黑暗让我们害怕是因为我们看不见看不清周围的东西,你的想象力会让你想出不存在的东西,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一样害怕呢。“
最后我和OK一起探究了让他产生害怕的事物的真实样子,"如果你还是害怕,你可以打开灯看看是什么。"
其实在第二天OK在灯影下又看到了那个影子时,他就已经释怀了一大半了。
另外,用一些小游戏让怕黑的娃儿更好地了解黑夜:
>>>影子游戏:影子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游戏我小时候也经常玩:用手对着灯光做出各种形状,帮助娃理解物体是怎么产生影子的,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黑暗:
>>>黑屋子里的故事:黑夜也可以是快乐的!
可以跟娃一起在一个黑暗的环境里,跟他一起唱歌或者讲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知道黑暗也可以跟快乐联系起来,在黑暗中也可以很快乐。
不过有时候娃嚷着怕黑,很可能只是想要妈妈多陪一会的小借口,这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安排去应对,可以全情陪着,但如果有些娃会因为找借口拖延了睡觉时间、影响到睡眠,也可以适时地拆穿他们的"小把戏"。
在绘本《穿红睡衣的拉玛》里刚好就有一这段:
小拉玛因为害怕黑暗而不敢一个人睡觉,一直在呼喊着忙碌的妈妈。妈妈听到拉玛的哭喊进来,首先是告诉拉玛"千万别慌张,妈妈有时候真得非常忙。"甚至直接跟他说"快点儿停止你的'拉玛式小把戏’吧,耐心等着妈妈。"
但妈妈也会及时地给于拉玛安全感,告诉他:"别慌张,难道你真不知道妈妈到底有多爱你?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哪怕她现在不在你身边。"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陪伴和爱永远是“治愈”黑夜恐惧和焦虑的最佳良药!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请在文章右下角“在看”、“点赞”给一个双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