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滦镇街道石峡沟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长安区秦岭山中,210国道973公里300米处路东,属纯山区村庄。全村现有48户,共计187人。
村域面积4443亩。有试验场和疗养所等单位。有小学一所。村内庙宇的铁旗杆,为明代遗物。相传早时,由于交通不便,挑夫担货行走于沣峪河畔悬崖峭壁之间的栈道,发现此沟道最窄处仅一步之遥,加之山口险要,又有一突出的山头封住沟口,沟里烟雾缭绕,绿树成荫。使此地更显得神秘。
由此得名“石峡沟”,留传至今。据说在盛唐之前此地就已有人居住。民国时期以后,主要是外乡避难到此的移民较多,有陕西山阳、湖北、四川、河南以及祥浴沟及滦镇等多地居民,姓氏较为复杂,有解、阮、田、刘、李、王、沈、陈、彭、韦、董、龙等姓。
过去子午古道进沣峪口,到高砭子、二道桥,两山高耸,峡谷中激流如注,无法通过。故古子午道从村子进沟,往东经碌碡坪出山外。1958年在二道桥高砭子筑盘山公路后,川陕大路不再经此。
石峡沟村沟道长约3.5公里,有主河道一条,分岔小河两条。山上主要树种为橡树及落叶乔木,珍贵的中华白皮松也有分布。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林板栗林1000多亩,近几年全村村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大部分土地上种植优质核桃树,已初具规模,进入产果期。全村每年的板栗、核桃、柿子、杏、野生猕猴桃等果品的总收入约三四十万元,部分群众还养有中华蜜蜂,现存有百余箱,现每公斤中华蜂蜜价格在200元左右,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项目。
村东山上有一黑龙洞,以前是周围乡村群众遇旱祈雨之地,建有庙宇一座,气势不凡,“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有遗址保留。村北面与皇玉寺相邻(曾经建有李世民的行宫)。
2006年至今,村内硬化主干道2200余米,副道400多米,路旁的绿化及排水沟基本完成。安装路灯46盏,修建大小蓄水池四个,自来水通到每户群众家中。修建村办公室3间100平方米,硬化村活动广场400多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生活垃圾做到定时清理,村内有专职的保洁员打扫全村主干道及活动场所卫生,保证村内环境整洁。
现有村内的主导产业为“农家乐”,有经营户26户,生意红火,仅此一项群众年收入约在200万元以上。
位于滦镇街西2.5公里,东留堡东北侧。《长安县地名志》记:“红庙村始建于明景泰(1450—1456)年间。该村有三官庙,以其墙为红色,人称红庙,得名红庙村。清嘉庆《长安县续志》记为红庙村。”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302户,1197人,耕地1590亩。
有李、王、骆、张、卢、袁等姓氏,以李、王两姓居多。查其根由,多说其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下。
旧时,村子的布局也许是因为地形的限制,呈矩尺形,作盘龙态。龙头在东,龙尾在北,没有南门和西门。一条曲折的主街道两旁分设5条小巷:李家巷、王家巷、殷氏巷、祝家巷和袁家巷。
三官庙,在村子东门外向南200米处,坐北向南,占地2亩左右,有上殿3间,厢房东西各两间,耳房一间,上殿有三尊神像:伯夷、叔齐和他们的仆人周博,大殿脊檩书“大明万历四十八年重修”字样。该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过去,除三官庙以外,东门外路北有关帝庙,东门里有土地庙,北门外的菩萨庙、马王庙、牛王庙、火神庙等。村子东北300米处,有一座七层砖塔,底座呈正方形,边长两丈九尺九寸九,名叫镇龙塔,也叫锁龙墩。村周围有护城河,宽约15米,深三四米,随城墙曲折有致。村南一里外,有东岗和西岗地名,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里河塘。
红庙村人酷爱艺术,对社火饶有兴趣。为八堡社火坛的盟主。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