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解秋菊//童年趣事 (四)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在汾河湾现在正在修建滨河公园,看样子规模不小,将来会是稷山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这里在六十年代曾是一大片芦苇荡,这里曾留下我儿时的串串足迹和朗朗笑声,如今想起还历历在目。春天,每逢星期天我们会在此给生产队的牲口割草,每到端午节前,芦苇已长很高了,我们会折许多芦苇叶拿回家准备端午包粽子,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发达,南方的糯米运不过来,只能用北方的软黍子米包,我们稷山的板枣肉厚皮薄核小,把它和软黍子米一起包在芦苇叶里再用马兰草捆好放在锅里煮,这种粽子软甜可口,还带一股芦苇叶的清香味儿,在当时可以说就是美不可言的佳肴。
说到芦苇叶子,这其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说是有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心血来潮,腾云驾雾来到凡间,一路观看人间山水美景,来到汾河边看着哗啦啦的汾水心情格外好,乐不思蜀,不一会儿尿憋得不行了,就找地方去方便一下,一眼就看见前面有一片芦苇荡,于是就一头钻进里面蹲下方便,谁知下面有一棵还没长高的芦苇一下就把王母娘娘的屁股扎了一下,王母急忙转身,就看见了这棵芦苇草生气地把它拔起来用嘴咬了一口叶子,狠狠地说:大胆!还敢扎老娘屁股,我让你叶子永远长不展!从此以后所有的芦苇叶子上都留下了一排牙印子,不管叶子大小都长不展了。传说不能当真,但是奇怪的是你仔细观察所有的芦苇叶上都有一排撗着的牙印,这的确是真的。
到了秋天,芦苇荡里芦花开了,白茫茫一片好看极了。
说到了芦花使人想起了蒲剧《芦花》这是一个教育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叫闵损(字子骞)的人是孔子的门徒,从小失母,后来父亲娶了继母,表面对他不错,但总归不是亲生,对他和弟弟厚薄各异,寒冬腊月的一天,父亲带他和弟弟一同出门拜友,弟弟看上衣服单薄,但一路又蹦又跳毫无寒意,而闵损穿着很厚的棉衣却冷的缩作一团浑身打颤,父亲以为他懒惰不愿去拜友,举起鞭子抽打,谁知衣服被打破了芦花从中飞出,父亲再看小儿子的衣服,里面装的是蚕絲,芦花性寒,虽然装的很厚但一点儿也不保暖,蚕絲虽薄保暖却很好,方才大悟,于是回家训妻,坚决休她,这时闵损头顶休书跪在堂前对父言道:宁叫娘在一子单,莫叫娘去三子寒。这个故事即教育继母,又彰显了儿子的大度。这个剧做为蒲剧传统戏代代相传。
芦苇荡里长满了野草,我们在里面玩耍,割草,有时会在草堆里发现一窝蛋,也不知是野鸭子还是什么鸟钻在这里下的蛋,可能准备在这里培育后代,被我们发现了那就逃不脱厄运。拾到蛋是生的没法吃,其中有个伙伴说:我昨晚点灯后洋火装口袋了,可以点火,但是没有可以盛水煮蛋的东西还是吃不成,人多力量大,想吃总会有办法,我们用水和了泥把蛋包上,再一起找些干草和干树枝点然把泥蛋放上烤,不会儿就闻到了香味,知道蛋熟快熟了,我们高兴地手舞足蹈。可能是火光被看芦苇地的老汉看見了,一边喊一边往我们跟前跑,吓的我们胡乱把蛋刨出来就跑,跑远了看看沒人追才把蛋上燒干了的泥和蛋皮儿剥了,大家分来吃了,虽然还不太熟,但按现在的科学吃法八成熟很好吃的。
第二天,听见西关大人们议论:看苇子的小三老汉说西关娃哩在苇子地放火哩,多亏老汉发现早把火灭了,不然那一片苇子地就完了!我们几个听了也有些害怕,我们知道当时他离的远没有看清是谁,所以守口如瓶谁也不再提这件事。到现在他们都不知道是谁干的。
往事如烟,昔日芦苇荡里的孩子都已古稀之年,但这些童趣却难以忘怀。
2020年11月1日
后
稷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