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这样的大片快绝迹了

尽管在周五就赶早看了场巨幕2D(IMAX2D场太难找了),但我一直拖拖拉拉到两天后才打起精神来聊片子——没办法,《沙丘》的“劲儿”太大了,大到我想夸都有些无从下口的乏力。

作为当代科幻&奇幻类文创作品的鼻祖,涉及了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文、美学等许多抽象化概念的《沙丘》是好莱坞公认“没法拍”的IP,这样一个烫手的香饽饽落到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手上,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厚重而凝实的生命力。

先说结论:我个人非常喜爱这部《沙丘》,它广袤、美丽、深邃,分寸感极佳,导演用自己的风格写就了一篇舒缓、大气且充满诗意的科幻史诗——与此同时,我也理解那些对此片无感的观众,即便不考虑基本的观影门槛,《沙丘》也存在内容沉闷、详略争议、娱乐性匮乏等“问题”,对于它的评价注定分化。

像这样全程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还没几个笑点的大片,在日益快节奏、泛娱乐化的市场里已经不再受宠了,也确实很少见了……可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片子,永远需要

【温馨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按惯例,我会先聊聊影片的“硬件”部分,但谈《沙丘》肯定会有所不同,一来,维伦纽瓦有着独树一帜的个人美学风格,二来,该片的视效、镜头等影音表现,早已超越了配角地位,是直接关系到影片叙事与整体观感的关键要素。

我们提到好莱坞大片时往往离不开“特效”,但看得多了,难免会觉得特效是“容易成'过’、难以成'功’的必要条件”。

《沙丘》很不一样,大量沙漠实拍+部分电脑特效混合制作只是异域风情的基础,它还一直克制着相应镜头与场景的使用,没有半分炫技的浮夸意味,最后给人的,总是无声息中平地一声惊雷响的震撼。

就拿沙虫的几次登场来说,影片根本不给什么全景的或怼脸的特写大镜头,而是一次次让他慢慢接近观众:第一次用倒计时来预热,接着让沙虫只露出一张嘴巴;第二次仍旧只让人看到沙虫嘴里的牙齿;直到第三次才让沙虫在黎明时分现身于主角面前。

如此不重视感官刺激而在乎心理情绪循序渐进的拍法,在《沙丘》之中比比皆是,多数远景+近景的特效镜头也是类似的平缓和磨叽,然后又在不经意间显露出广阔并精致的美轮美奂。

《沙丘》中甚至还存在不少“没意义”的空镜头,就为了把沙海当主角那样去展现她沉默又轻盈的律动,氛围到了,怎么看都是享受……都说大片不缺特效,而《沙丘》用实打实的画面表现告诉大家,特效与特效之间可以有怎样的差距。

影片的科幻设定部分遵循着和特效同样的原则:轻特写,重实效。这样的传递效果肯定要比廉价的卖弄更好。

例如大出风头的蜻蜓般的扑翼机,身上有着直升机与螺旋桨飞机的影子,外貌与运动原理则全然不同,看似专门的特写不多,关键戏份可是一点没少给,有心的观众还能注意到四分体脉冲刃、通讯收发器、信号接收器等配置,要是出手办肯定好卖……此外,蒸馏服、猎杀镖、晶牙刃等物件的设计同样赏心悦目,并且很符合影片的美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汉斯·季默贡献的配乐,不仅为各个场景配置了适宜的BGM(拍军队时有打击乐,拍沙漠时有沙笛声和吟唱声等),一定程度上影片的叙事节奏都是靠配乐带领的。

要享受《沙丘》的视听体验或许也得“慢半拍”,但无论能否欣赏,我都同意导演说的那句话:如果你在电脑或手机上看这部电影,那就如同“在浴缸里开游艇”一样。

接下来就到绕不开的剧情部分了,对这个争议极大的话题,我的看法是“有舍有得,可以接受”。

两个半小时的《沙丘》其实仅仅节选了原著第一部的前半部分,即便如此,它依然删减了许多东西,简化成了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王子复仇记”。

这部《沙丘》说简单是简单,主要出场势力被压缩到了只有厄崔迪家族、哈克南家族、弗雷曼人,以及半打酱油的“姐妹会”和没出场的皇帝,影片围绕着几个势力间的政治博弈和厄拉科斯星球上的香料争夺打了个样,故事就结束了。

按照搭建世界观、交代人物关系与主线剧情来说,《沙丘》已经完成了任务,但如果做进一步的细化呢?比如先锋和忠臣邓肯的人物背景,又比如岳医生难以背叛的设定和故事等等,讲清楚了的话,片子肯定更通畅更好看,可依影片的取舍,确实也无法面面俱到了……要不怎么说《沙丘》难拍呢。

另外,电影的叙事同样不让人“痛快”,因为它真的太不“商业”了,既没有突出家族、势力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着墨于人物的变化或成长。

仔细想想保罗这个主角吧,他是厄崔迪少主,“家族的未来”,也是“姐妹会”一员,有法力的真言师,还是沙丘星球“预言之子”,弗雷德人眼中的救世主……偏偏不是他自己。

观众基本上无法与这样一个不热血也没个性的少年建立什么情感联系,影片的剧情驱动更多是靠角色身份的撕扯、挣扎,用抽象的人物情绪而不是具体的事实变故来推进故事,文艺得不能再文艺了。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地方,要数保罗梦境中大量的“未来闪回”,那是事关他未来的预言,也是他亟待打破的束缚,从展示人物困顿的表现力而言,这确实很“哲学”很写意,但对更多没能入戏的观众来说,这确实也太折磨太莫名其妙了……

可以说,在如今上规模的“大片”序列中,《沙丘》是一个“处处反高潮”的异类,除了上述那些关键性特征外,就连一些旁枝末节的媚俗都寥寥无几。

比方说,这部片子里几乎没什么笑点。看完电影后,我的第一印象是“《沙丘》根本没什么能发笑的地方”,后来经人提醒,才意识到有那么几个非典型的笑点。

像是厄崔迪家族接受任命时雷托让哥尼笑,以及弗雷曼人见面时的吐口水礼等等,虽然直观上也有喜剧效果,但只有在了解到从来不笑的哥尼笑起来无比恐怖的人设,以及沙丘星球上极度缺水的环境与相应的文化礼仪时,才能笑得更加“透彻”。

(另外有个好玩的演员梗,即奥斯卡·伊萨克扮演的雷托说自己曾想做个飞行驾驶员,而他在新星战系列里是王牌飞行员波·达默龙。)

想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沙丘》的路人缘为啥不够好了,多数人看“大片”是想来放松的,即便是讲一个十分严肃的故事,也该把需要观众知道的东西都一一摆出来,而不是让大家去瞎猜。

关于影片中战斗模式的讨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太多观众吐槽说“都一万年后的星际科技时代了,还在用古老的冷兵器玩械斗,太扯淡”之类的话了。

按照《沙丘》的设定,未来世界的军人普遍配备了覆盖全身的防护盾/屏蔽场,能阻挡投射过来的刀枪、子弹和激光,但它“防快不防慢”,巧妙控制刀锋的话就能刺穿防护,所以大家在近身战斗中才会都使用冷兵器。

且不说这个设定与影片中的物体抖动效果能说服多少人,实际情况是,吐槽的观众里没几个会真正去了解相关设定:我花两个多小时来部电影,让我有能接受的解释是你在片中应该做的事,难道还要我在片外专门做功课吗?

当然,也有不少像我这样没看过原著的新观众,对《沙丘》表达出了足够的热忱,并且还有入坑原著小说的……

我最后讲这些不是为了和稀泥,而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有的片子观影门槛有高低,观众们的口味有区别,但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相比起以前文艺创作被少数人垄断时期,更多是作品挑人,现在创作权不断下沉、各类作品大爆发的环境下,更多是由人挑作品了——时代选择了泛娱乐化的通俗作品成为主流,这没什么错,但还是请多理解一些不那么娱乐、通俗的“伪主流”作品。

有人说,“当下看《沙丘》,就像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

这句话是否夸张我不知道(何况现在也有许多人无法欣赏《2001太空漫游》),但我知道,假如将来在影院里看不到像《沙丘》这样的电影,我肯定会无比失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