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要看着才会写作业,对孩子而言密集母职是爱还是害?

进化妈:好的父母都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而不是一直都靠父母的监督。

作者:半夏(爸妈进化论主笔)

孩子的不自觉,其实是想逃离

小兰最近跟我抱怨8岁的儿子阳阳太不自觉了。

其实阳阳学习成绩挺好的,无论是做线上打卡作业,还是书本作业都是挺顺利的。

每次她坐在儿子的旁边陪同时,小家伙都能很快的完成作业。

可是当她有事走开一会在回头看时,儿子不是在发呆就是在转笔,完全没有写作业的意思。

气急了的小兰吼儿子:“你就不能自觉一点,总要有个眼睛盯着才用功吗?”

谁知儿子慢悠悠的回答道:“反正你也没什么事,从小到大,不都是你陪着我的吗!”

私底下阳阳却跟我孩子说:

“如果妈妈在旁边待着,那我肯定会按照她的要求好好写作业,当妈妈不在身边了,就是我的自由时间,想干啥就干啥,如果妈妈不盯着,你还学习,就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了,那不是傻吗?”

仔细想一下,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样想确实是对的。

妈妈的过多干预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空间,孩子有太多的时间被父母严加看管,所以要寻找一切机会抢回自己的自由,这就出现了妈妈眼中“孩子自觉性差”的问题。

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长解放自己,同时也成就孩子。

父母不能总是围着孩子转,而是要做真实快乐的父母,达到良好的亲子关系。

密集母职的教育方式让家长疲惫不堪

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里有个普遍现象: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就完全围绕着孩子进行。

身边的很多朋友自从当了父母后都改变了生活态度,下班后不管多累,都得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陪孩子玩;

周末也不敢轻易约朋友,得陪孩子上辅导班;连难得一次的年假出游,都要选适合孩子的地方。

对于这种全家围着孩子的育儿文化,学术界已经研究了很久,也有了相对于的概念,称为密集母职也叫密集亲职

密集母职有三个特征:

第一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选择都是孩子优先;

第二,父母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而且越多越好;

第三,父母和孩子荣辱与共,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

前面提到的朋友小兰,她就相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此她对阳阳的照顾非常尽心。

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花时间陪伴在身边,她自认为是非常负责任的妈妈。

为此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也牺牲了很多娱乐活动,甚至自己的人际朋友圈。

每次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她都会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做的很好;同样孩子失败了,她也觉得内疚,这就是典型的密集母职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做一手好菜已经不是一位好妈妈的标准了。

现在的好妈妈要懂得营养学,心理学,语数外学科,互联网教育等等,反正有关孩子的一切你都要成为专家。

同时好妈妈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经纪人,能帮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培训班,兴趣班等等。

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不仅让母亲精疲力尽,整个家庭都要跟着受累。

摆脱密集母职带来的弊端,从这三点开始

老一辈的人总是说拉把孩子拉扯大,那时候父母的主要责任是让孩子吃饱穿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宠着,外公外婆护着,父母俨然就成了服侍的人员。

我们从“喂养文化”进入了“精细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更是让无数父母不惜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

但好的教育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何摆脱密集母职带来的弊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给予孩子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爱

现在社会中出现太多“丧偶式育儿”的情况,我们呼吁父爱回归,因为父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父母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育儿方面要打配合战,一方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一方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才能相互分担压力。

以前的家庭教育会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说法,这其实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演变到现在也是虎妈猫爸的组合。

《新生儿日记》中雄赳赳评价妈妈刘璇是母老虎,而爸爸王弢像个孔雀。

观察他们家庭的相处模式不难发现,对于孩子的教育,刘璇表现出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给孩子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连吃饭睡觉都具体到几点几分。

带孩子写字,遇到孩子耍赖抗拒,她还是坚定的说:“哭也得写,不哭也得写,开心也得写,翻滚也得写。”

而且在完成学习后会得到积分奖励,规定多少积分可以换自己喜欢的玩具。

而爸爸的角色就是无条件的爱,当妈妈的铁血教育引起孩子的抵触时,爸爸则会上阵,用温柔的方式引导孩子,也会在孩子打碎玻璃杯吓得大哭时,温柔的安慰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父母都可以有爱孩子的方式,爱的表现,只要不相互否定,相互拆台,相互攻击就好。

2、父母要随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如果把孩子的一生当成一场球赛,那父母将变身成守门员,教练和啦啦队:

从孩子出生到三岁之前,父母更像是守门员,是引领者帮助孩子抵挡来自各处飞来的球,守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孩子进了幼儿园,小学后,父母更像一位教练,是陪伴者,父母已经没有资格上场踢球了,要靠孩子自己,父母则是在一旁给出建议和指导。

等孩子上到小学的高年级或初中后,父母更像是拉拉队员,是跟随者,在一旁欢呼,为孩子加油鼓劲。

好的父母都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而不是一直都靠父母的监督。

3、与其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不如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我另一个朋友浩浩妈妈就做的很好,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她前三年全职在家。

但是她没有停止提高自己,而是一边带孩子一边做自媒体,还考了各种证。

她工作的时候,会跟孩子商量好,这段时间他自己玩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孩子上幼儿园后,她重返职场,早上带着孩子一起出发,送去学校再上班,下午带着孩子一起回家。

晚饭后,孩子会自己看绘本书或者线上学英语,而她也开始自己的工作。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面对每个家长都烦心的辅导作业的问题,她反而表现的很轻松。

因为孩子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她依旧是自己工作,孩子做作业。

她给孩子规定好时间段,如果有问题,就这个时间段过来找她,其余的时间,她会拒绝帮助孩子。

如果孩子当天没有完成作业,第二天上学时,就自己独自去面对老师的批评,这样,孩子在下次写作业就会更加积极,而不是指望着家长在一旁辅导或看管。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

父母,尤其是妈妈,她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她们不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导致孩子承受着双倍的压力。

只有父母努力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才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愿每个家长都能找到自己的节拍,让养育孩子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简介:半夏,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热爱生活的二胎宝妈,用文字记录成长,治愈自己,温暖他人,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