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浓缩中精髓智慧句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
1、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2、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译文: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5、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7、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善于教学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6、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译文: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1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译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1、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先秦典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
1.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6.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财,有财有此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7.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8.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国戾,一国作乱。
9.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0.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中庸
11.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2.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13.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4.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15.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6.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7.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8.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9.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20.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论语
2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4.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6.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8.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孟子
3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3.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3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6.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3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8.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9.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诗经
4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44.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4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6.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8.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9.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50.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尚书
51.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52. 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53.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54.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55.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56.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7. 满招损,谦受益。
58.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59.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60.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礼记
61.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62.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63.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64.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65.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66.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67.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68.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6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70.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周易
7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2.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73.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74.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75.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76.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77.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78. 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79. 刚柔通达,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0.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勤劳自勉),德之地也;巽(谦让恭顺),德之制也。
春秋
81. 多行不义,必自毙。
82.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83.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84.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85.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6.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87. 吃一堑,长一智。
88. 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89.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90.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左传
91.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2.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93.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94.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95.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6.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9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8.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99.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100.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
(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据说这书被毛泽东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高。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宋神宗的话。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去“鉴”哪些往事呢?应该怎么“鉴”呢?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1.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4.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11.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2.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13.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5.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6.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7.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8.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9.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20.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1.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22.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2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24.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25.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2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2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29.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0.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31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2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3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34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35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36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37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38 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39 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40 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41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42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4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4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资治通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45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46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47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4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49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50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51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5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译文】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53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54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55 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要去评论一个人,一定要先称赞其所长,这样其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56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
57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58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们,总是不会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业的人们,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59法忌烦苛,治贵清约。--《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译文】法律最忌讳的是烦杂且苛刻,而为政贵在能够清平简约。
60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资治通鉴·魏志》
【译文】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61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资治通鉴》。
【译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是源于能够严肃的对待它。凡是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
62 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的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
63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64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译文】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65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66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67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68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69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70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71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72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73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74 欲知其人,观其朋友。--《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
75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76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77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78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9 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
80 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明智的人在灾祸没有现出苗头的时候就给以防范,聪明的人对于将要发生的危害预先进行估计。
81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太平;如果使用不贤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会大乱。
82 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如果你能够知晓农夫的辛苦,就胡常有这碗饭吃了。
83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
84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资治通鉴·太祖开宝八年》
【译文】自己睡觉的床榻旁边,怎么能容许其他人来呼呼地睡大觉呢!这是赵匡胤宋太祖。说的话。这句话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势力范围不能容许他人来侵占、染指。
85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君子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会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坏事。
86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礼仪的存在在于能够分辨贵贱,使得亲疏有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约定就不能够显扬,没有爵号的器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形象。
87 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看见黄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记了前面还有陷阱;这种事情,聪明人不会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88 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那些无道之人主持天下,便会招致更大的危险,大的累赘,得到了君王地位,还不如没有得到。
89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资治通鉴·唐文宗大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纳,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因此君子得位的时候,会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势的时候,便会排斥君子。
90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资治通鉴.汉纪三》
二、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
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八》
四、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五、不痴不聋,不作假翁。——《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六、贤而多财,折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七、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一》
八、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二》
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资治通鉴.宋纪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