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特别爱巡游天下

公元前221年, 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的齐国, 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 把秦国数代君主统一中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 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亲巡天下, 周览远方”的活动。在其称帝的十一年间, 先后五次巡游地方, 平均每两年巡游一次, 而且最后是死在巡游途中。如此高的巡游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少见的。

秦始皇之所以频繁地外出巡游,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历史传统的影响。先秦时期, 就有最高统治者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巡游考察的举动, 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制度, 其被称为巡狩, 或者叫巡幸、巡游等。这种行为, 《尚书》《礼记》《孟子》《史记》诸书中均有描述。最高统治者对地方进行巡视考察, 已成为了帝王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秦始皇继承了前人的这一做法, 并把其发扬光大。早在消灭六国的过程中, 秦始皇就曾多次巡视被征服的地区。

其二,社会现实的需要。秦始皇虽然公元前221年最终消灭了关东六国, 建立起一个一统帝国, 但其统治并不稳固。六国旧贵族对秦王朝剥夺他们的荣华富贵的行为恨之入骨, 他们潜伏于各地, 寻找机会起而反抗。如,范增就曾对项梁说过这样的话:“秦灭六国, 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 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也。’”这反映楚国人对亡国有切齿之恨。秦灭韩国之后, 张良作为韩国贵族的后裔, 对秦始皇怀有亡国之恨、杀父之仇, 在秦始皇东巡时, 寻找机会对其行刺, “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误中副车。”张良的行刺虽以失败而告终, 但这一举动反映了六国旧贵族对秦统治的不满。正因为旧六国领地存在着浓郁的不满情绪, 潜伏着反叛的势力, 为了对其进行镇压抑制, 以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从而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 秦始皇不辞辛劳先后四次对六国故地进行巡游。

所谓封禅, 就是在泰山的山顶设坛祭天谓之“封”, 在泰山下的梁父祭地谓之“禅”。为了论证秦政权的合法性, 秦始皇在称帝后, 采用了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以此表明秦朝是顺应天命取代周朝的。除了在理论上论证秦政权的合法性外, 尚需在祭祀仪式上向天下表明天子之受命于天。所谓“易姓而王, 致太平, 必封泰山, 禅梁父, 何?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 告太平于天, 报群神之功也。”封禅泰山能够起到受命于天、神化皇权、巩固帝业的作用, 这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在东巡时要封禅泰山的原因。

其三,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对自己所拥有的至高权力异常迷恋, 恐惧于生老病死的社会现实, 异想天开地幻想能够长生不老, 于是就有了求仙与求不死药的狂热行为。早在战国时期, 燕齐两地的方士就极力鼓吹神仙学说。他们宣称渤海外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用黄金、白银砌成的宫殿, 仙人们就住在宫殿里, 他们手中有不死之药。方士们自称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方术可以见到神仙, 并从神仙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这对当时的各国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寻仙求药。秦始皇征服六国后, 对方士们所宣传的神仙学说深信不疑。在方士们的蛊惑下, 秦始皇多次东巡, 并在海滨逗留较长的时间, 目的就是求仙遇仙、得到仙药, 结果仙药自然难觅踪影, 他自己却病死于沙丘平台。至死都没有警醒。

其四,饱览河山满足好奇心。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 灭掉了韩、赵、魏等关东六国, 秦帝国所掌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比原来增加了四五倍。面对如此广袤的土地, 作为它的主人, 秦始皇对其充满了好奇心, 想亲自看一看大好河山最壮丽的地方, 了解一下各地的民情风俗。由于气候地带性规律和地貌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和地带性特点,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地理景观差异, 这正好满足了有着好大喜功、果敢刚毅、雄心勃勃性格特征的秦始皇在巡游中求新求异的心理好奇需求。在巡游的过程中, 秦始皇陶醉于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壮丽山川, 以至于流连忘返, 并自豪于作为这山川的主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