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陈志红《美丽江南,锦缎人生》

《阅读悦读》2017年9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陈志红

【作者简介】陈志红,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晨起的时光,手捧一卷诗词,读到这样的诗句,心头便涌起一缕温暖。家乡人养蚕织丝的情景便又一次伴晨曦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溧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那里的气候十分地适宜蚕儿生长。自唐以来,家乡的养蚕业就十分地兴旺。山坡上,田野间,一到春天,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桑树林,在二月暖风里尽情生长。

孩子们喜欢桑树,大约是因为那红得发紫的桑果,咬一口入嘴,清凉甘甜,那紫红的汁液更是能将你的小嘴染得通红柔亮,是比什么样名牌的口红都更加润泽。而大人们却忙着采摘桑叶,一篮篮,一筐筐,专拣那些肉质厚重、色泽柔绿的,说这样的桑叶养出来的蚕通体透亮,吐出来的丝也更柔软有弹性。

养蚕的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从落地铺,到上山,再到采茧作丝,都是极其小心的过程。我小时候就在那段时间里被远远地赶了出去,不准接近蚕宝宝,更不准靠近那雪白的蚕丝,仿佛我一走近就会惊扰了蚕儿,那丝也就吐得不顺畅了。

后来,读丰子恺的文字,遇到他讲述家中养蚕的快乐时光,便越发遗憾自己小时候没能亲眼目睹蚕宝宝上山,甚至亲手去扯一扯蚕丝,再织一绵华袍了。

听老人们说,家乡养蚕织丝的历史十分地悠久,清政府设立规模庞大的的江宁织造,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家乡溧阳就是其中的一个辖区。溧阳有个镇叫作新昌,纺织业更是盛行,家家户户都以养蚕织布为生,咿咿呀呀的织布机响着,一匹匹绸缎便如瀑布般流淌下来,闪着蚕丝独有的光泽,照亮了纺织姑娘们惊喜的眼睛,也照亮了她们创业致富的道路。

读红楼时,经常被那些小姐丫头们华丽的丝绸衣衫给吸引,现在想想,那些漂亮的衣服也许就有那么几件出自于家乡纺织女之手。一直感慨曹雪芹这样七尺的男儿如何能描摩出女子衣着的纤柔轻巧,等到知道了他与江南丝绸那不可分割的命运后,才恍然大悟。

那闻名遐尔的江宁织造府就是曹雪芹家在南京的遗迹,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先后四代在金陵担任江宁织造的要职达59年之久。曹家的命运从开始就与江宁织造府密不可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此为原型。曹雪芹从小耳濡目染,又看遍用遍各种丝绸绵缎,字里行间也便充盈了丝绸般的素雅,锦锻似的华丽。

再造的江宁织造府用更多的细节体现了《红楼梦》的精髓,是否也因为红楼用文学的形式将江南丝绸的灵魂刻在了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

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手工纺织开始慢慢地堙没,很难再看到当年家家养蚕、户户织布的盛况。所幸的是,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曾经的那段岁月,将丝绸业融入到了溧阳的旅游业中,让更多来溧阳旅游的人来了解这一段历史,感觉江南丝绸的美丽华贵。

漫步在溧阳最负盛名的南山竹海,你能随地感受到江南丝绸的魅力。撑着一叶轻舟迎接客人的南山女子,袭一身轻灵碧绿的旗袍,立在水里,好一个佳人,宛在水中央。竹海古街上静静站立在江南丝绸纺前的是两名穿着蓝色锦缎的女子,她们微微地笑着,将客人们迎进去,陪着客人们一起看蚕儿上山,体验水中剥蚕,拉丝。当一个小小的蚕茧在你的面前变成一张大大的丝网时,你真的会敬佩生命的伟大。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虽然现在家乡的丝绸已变成了珍品隐于闹市之中,但家乡人养蚕抽丝织布的聪慧与勤劳却融入了更多的创业之中,家乡人,正用他们的生命谱写着一曲光亮迷人的乐曲,一如几百年前的祖先们,在纺织机的歌唱声中,将生活织就成锦缎人生。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