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排队“交公粮”的日子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我于1980年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

从我记事的那天起,我的脑海中便有了一个我无法完全理解的词汇。它与我们这些农村家庭相依相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我们的思想甚至还支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个词汇就是“排队”。

在那个年代,有事先排队对于农民这个纯朴而庞大的群体而言,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家的猪要卖,爷爷四处求人说情,经过一番奔波劳累,讨来乡食品站发给的一张邮票大小的“合格证”。有了这个证,爷爷就可以率领着我的叔叔们,去食品站排队卖猪了。到了棉花采收的季节,叔叔们为了尽早卖掉棉花得到“油票”“化肥票”,往往要起个大早拉着棉花在棉站前排队,到了晚上掌灯时分才归来。甚至,冬天农村劳力“出河工”也得排队。那个场面我没有亲眼见过,但听叔叔们描述过:劳力们一人一辆独轮车,推着自己的被褥、铁锨、水及一大口袋干粮,排成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队,浩浩荡荡向着百里之外的黄河簸箕李防洪工程进发。最先到达的先选地扎帐篷、领任务,劳力们按照在队伍里的顺序自西向东排开,一场战天斗地的壮举开始了。在那些日子里,排队的焦急让他们顾不上寒冷与炎热,更顾不上饥饿与干渴。

我的爷爷和叔叔们为了生活,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排队等待的日子……

在那样的岁月里,一年到头农民不知道有多少日子需要排队。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那些排队交公粮的日子了!

麦收过后,热浪袭来,打下的小麦在地上摊晒二三日就开始变得干爽而坚实,于是装车交公粮的日子到了。

通往乡粮所的柏油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路的两边,车辆来去有序,并行的马车队伍和小推车队伍也各行其道,车声,人声,牲口声,声声入耳。

那时候,为了得到一支北镇冰棍儿,我是不会放过交公粮这一绝好“机会”的。我坐在马车高高的粮食“垛”上,透过破苇笠的烂洞,观察着路上来往的行人。那些光着膀子弯着腰推车慢行的人吃力而可怜,一根不宽的棉线襻带系住小推车的两个把手,又狠狠地勒在推车人酱紫色的肩膀上,压出一道道红色的印痕。在清脆的马蹄声中,他们一个个消失在我们家的破马车后面。那些面带笑容吹着口哨,把鞭子挥得“啪啪”作响的小伙儿们最为潇洒,简直成了这条路上最耀眼的风景:他们的车新而大,马高而肥,跑起来自然是足下生风,因此他们也不会和我们一样整齐有序地走在队伍之中。据说,这样的马车一般也不用排队,因为人们都害怕被这样的庞然大物所伤,因此这样的马车也是最早归来的。他们的鞭子梢上系着红绸,马脖儿上挂着铜铃,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只要他们一声高喝、一声鞭响,马儿就会拉着车飞奔起来,前面的行人不用回头便远远闻声让路。每当有这样的马车迎面奔腾而来,爷爷和叔叔们的目光总是被它牵引很久,那种羡慕自然不必再说。

经过一番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乡粮所一里以外的队尾,人们停下脚步,用马车或小推车在队伍中排着号。赶车的、推车的原地等待,随行的去“侦查”情况,于是为期一天的排队等待开始了。由于排队异常劳累和拥挤,在家庭中承担这项重任的往往是青壮年劳力,很少有妇女和老人。车下的人如蚂蚁一般,来回穿梭,沸沸扬扬。看见有人赶车踏上了归途,队伍中赶车的人就赶紧翘首观望队首处,期待着能赶紧向前挪动几步。

这时候,我是最为活跃的。我站在停着的马车上向四周观望着,寻找着属于我的一份乐趣。我在观察下面的人,有的头上捂白羊肚手巾,有的人头上顶着的苇笠比我的还要破,那边竟然有个老头儿用手指扒着下垂的眼皮四处“侦查”,于是我放声大笑。车下牵马的爷爷,叔叔们会因为我的大笑而白我几眼,烦了还要训我两句。为了安抚我的调皮,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热热的两分钱钢崩按在我的手心,我便欢呼着从车上溜下,去买那梦寐以求的北镇冰棍了。吃过冰棍,我也就不再有什么盼望和幻想了,在炎热的太阳下,我遮盖着一顶破苇笠很快进入了梦乡。

我安静了下来,那些大人的烦躁,人群的喧闹却没有结束。

不知何时我从梦中醒来,爷爷和叔叔们已经踏上了归程。回家的路上,爷爷和叔叔们的心情就像我们空空的马车,轻松了许多许多。爷爷如释重负。他侧身坐在马车上,轻轻的摇着鞭子和叔叔们说话。听他说,邻村有几户人家因为麦子潮湿,被退回来了,那几家子回家还要再晒一两日重新去排队,这一番折腾要耽误浇地种棒子了。他们还说,因为验粮官忙了一天累了,检查麦子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还有的人因为排队在队伍里起了争执,打了起来。后来,粮所有人出来训斥了他们一番,让他们都退后,我们家恰好捡到一个大便宜,先交上了“公粮”。叔叔们却在相互争功,都说是自己晒麦子出了大力气。

迎面又驶来一辆高大的新式马车,马是枣红色的蒙古马,车是雪白的新木车。叔叔们的眼光齐刷刷的奔着渐已走远的马车去了,爷爷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说他们不识货,那车是杨木做的不结实。

见叔叔们羡慕不已的样子,爷爷把马鞭高高举起向空中挥去:“啪”一声鞭子响直冲云霄,清脆而响亮。我们的老马一声嘶鸣,马车便飞奔起来。为了减少颠簸,我蹲在车斗里,两手紧紧把住车厢挡板。蹲坐在没有粮食的空车上,心情愉快无比!我们的马如身披彩翼的鸟儿,带着我们向着夕阳飞奔而去。

爷爷说回家后就卖了这匹老马,再卖点粮食,我们家要换一匹肥大的壮马,再等秋后卖了棉花和棒子还要打造一辆充气胎的新马车,叔叔们听了这个宏伟的许诺无比开心。经过这一天的颠簸和排队,我们完成了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交“公粮”。余下的麦子,从此就是我们个人的了,我们可以擀面条,蒸馒头,过几天还能去换西瓜。这种可以自己支配粮食的生活是对农民最大的犒赏。

如今,我们的生活里早已没有了那些排队卖东西,交“公粮”的日子。前几年,我又看到农民排起长长的队伍,他们手持购物宣传单,排在动感欢快的音乐中,那是实行“家电下乡”后他们在购买政府补贴的家电。我还看见他们手持存折,如长龙般排在农信社的门前,他们是在领取国家发放的各项补贴或者是在领取养老金。

同样是农民排队,虽然不改往日的熙攘和热闹,排队却再也不是青壮年的专利。老人们成了排队的主力军,如今这个队伍里,少了几分烦躁和拥挤,多了几分悠闲和谦让。在农信社的门口,有几个排队的老人竟然摆起了棋桌。

二三十年的日子一晃而过,如今日子好了,幸福和快乐不必等在庄稼丰收之后。红火的日子,天天富足,天天有快乐。快乐之余,不知道人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排队“交公粮”的日子。

作者:王娟,山东阳信县人,邹平县某小学教师。从教十几年来,先后获得邹平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青年文明号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获邹平县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0)

相关推荐

  • 邱俊贤 | 诗,女人。打捞深处的日子

    出品/桃花源间文学社 编辑/霞满天 组稿/拳皇如鸿 上一期(↓) 四月集 | 它在把母亲一点一点还我 SPRING 邱俊贤的诗 ●过滤 我从没有想去碰碎玻璃一样的空气 墙壁上的聚氨酯油漆,确实经我手涂 ...

  • 【滋水 · 散文】陈小宁:想起那年交公粮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9期︱ 审稿︱王军红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 ...

  • 黑馒头,白馒头

    黑馒头,白馒头

  • 史德翔:拾麦穗的日子

    每当麦浪泛黄的季节,天上岩层似的黑云翻来滚去,仿佛冰雹会随时朝这片麦子黄了的土地席卷而来.对庄稼人来说,这个季节是"龙口夺食"的最紧要日子. 每到这个季节,爷爷从早到晚都要到地边转 ...

  • 高级社的规矩|尘封六十年的记忆:家书-11

    上一篇:高级社|尘封六十年的记忆:家书-10 时间来到1956年,据说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但到底有多冷?到现在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1956年1月7日:二三年后全归国有矣 康孙如面: 不通音讯将近两月,吾 ...

  • 交公粮的农民能等来退休金吗?看看农二代们怎么说

    说实话,我国农民人口基数众多,粮食问题又是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恰恰就是这么重要的事,我们到现在都没弄明白. 而作为农民的后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逐渐走到前台,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父辈们的工作 ...

  • 故事:老汉赶车去交公粮,半路有人影拦车,他抡起鞭子一顿抽

    戏说古今奇闻趣事,传递世间真情善意.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643期,如果您喜欢,不妨点个关注. 作者/小田 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的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则民间小故事.故事情节有些离奇,看官们 ...

  • 承德的乡村记忆:相隔了40年的两次送亲

    唢呐声声,身着红衫的壮汉颠着花轿,长长的送亲队伍行走在山路上,欢快喜庆.这是电影电视剧里的送亲场景,现实生活里,我是没有见过的. 聘姑娘是大事,送亲也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第一次参加送亲,是在70年代中期 ...

  • 改革40年︱“提心吊胆”交公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交统购粮都不会陌生.按照规定,农民每年须将所种的粮食按份额交公,也称交公粮.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文学】代文梅||交公粮,分口粮

    交公粮,分口粮 文/代文梅 过去,农民种地都要交公粮,交公粮时,总要轰轰烈烈地排着长队,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 夏收过后,若大的打麦场晒着黄灿灿的小麦,农民伯伯光着脚丫,头戴草帽,手拿木制钉齿耙,在晒 ...

  • 致那些年,彻夜排队买火车票的日子

    每年春节前回家,来回奔波于火车站买票,是我在外地最难熬的日子,公司放假晚,不到最后一天,不放假的.这给我们家在千里之外的打工一族出了个难题.回家买不到票,想回家,偏偏无法回家. 想去2014年,我们公 ...

  • 熟蛋返生孵小鸡的特异功能培训班,学费6万:排队交钱的家长,在想什么

    最近这几天,妈妈群里热议最多的事件,就是熟鸡蛋能变成生鸡蛋,还能孵出小鸡来. 这种80年代沉渣泛起的伪科学,你信吗? 别说你不信,估计鸡蛋都不会信,小鸡更不会信. 但就是这样一个荒唐的言论却有人当它写 ...

  • 淮海路上流行“零拷酱油”!曾经排队“拷酱油”的日子,侬还记得伐?

    现在人用"打酱油"三个字,来嘲讽对某事"不感兴趣"."与我无关".但是老早底上海人去买酱油,不用"打"字,上海人讲&qu ...

  • 农村三十年前交公粮的场景,忍饥挨饿排长队,记忆犹新

    今年又快到收小麦的时候了,现在小麦亩产高了,收割也轻松了,也不用交公粮了,反倒还能领到种地补贴,这些在三十年前是怎么也不可能想得到的,忆苦思甜,总是令人唏嘘和感叹,眼前又浮现起三十年前交公粮的一幕幕场 ...

  • 知青老白:忆起交公粮时的往事,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原创鬼眼穿魂2021-04-22 00:01:15 当年,我插队的地方属于丘陵地带,半田半地,四季分明.水稻种两季,早稻和晚稻,夏收早稻,秋收晚稻. 夏收非常繁忙,又要抢收,又要抢插,俗称双抢. 夏收 ...

  • 那年那事儿:交公粮

    天还没亮,母亲就叫我起床,说今天要去交公粮. 我磨叽着想再睡会儿,母亲说,不中,去晚了排不上队. 我不情愿地爬起床,用凉水洗了把脸,胡乱吃了几口母亲做好的早饭. 公粮昨天晚上就已经收拾好,全家四口人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