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与你朝夕相处的人,你认识吗?

有一个人,自出生后我们便与TA朝夕相处。然而,哪怕我们相识10年、20年、30年,甚至于一辈子,我们对TA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上班高峰期,交通拥堵,大家都赶时间时,不小心产生了车辆刮擦,有的人看事故比较轻,便协商以最快的方式解决,互不耽误彼此时间;而有的人无论事故大小,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下车痛骂发泄情绪,让原本就堵车的道路更是堵上加堵。

面对这些事情时,看似是因为发生的事件引起了我们的情绪变化,实际上这些情绪却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巴浦洛夫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狗将铃声与喂食进行了关联,听到铃声便会分泌唾液,这是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例子。

当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也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一些反应,而非通过理智思考做出决定。这与我们过去习惯的问题处理模式和归因模式有关系,但我们很少会意识到。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我们目前处理问题的方法有问题,但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快乐,甚至有些抑郁时,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是谁让我陷入了目前的处境?

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一下自己,也就是进行自我认知。

在心理学上,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既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几个部分。能够有效进行自我认知,是个人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

个体在进行自我认知时,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01 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

心理学上,将人格结构分为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三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状态都是必须的。

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受童年时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所有我们童年时体验过情感都是构成这一状态的因素;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从出生开始,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等;成人自我状态则是指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会忘记自己的实际年龄,做出和幼年时的自己一样的举动;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有的人在行为上会表现的像父母,有的人则是将父母内化为法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

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但如果我们想要学到更多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则要尽量减少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间,让自己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中。

02 真诚回应当下的每个需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写道: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回应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当面临选择时,比如去哪个学校读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什么时间结婚等,有的人会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建议,但遇到挫折时、生活不顺时,却习惯于埋怨父母,因为是替自己做的决定。

可是当我们做出顺从父母建议的决定时,与其说是父母强势,不如说是自己胆小、懦弱,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承担“忤逆”父母独自做决定的责任,也不敢承担做出决定后可能面临的风险。

要想有正确的自我认知,需要从回应自己每一个真实的需求开始,当遇到选择时,不妨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心决定。

03 提高情商,学会共情

为什么要提高情商呢?因为高情商的人一般能够清晰认识到自我,有效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进行管理。一个高情商的人,很少有冲动行事的时候,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并懂得延迟满足。

人们都喜欢情商高的人,而一个高情商的人能够辨识他人的感受,也就是可以与他人产生“共情”。

心理学上对于共情的定义是:个体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时,自动化地感染对方的情绪,并且引起自身类似的情绪反应。

提高共情能力,要学会从自我中跳出,对周围人的情绪进行觉察,遇事时不冲动解决,而是先体察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提高我们的情绪敏感度。

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也可以借助书本和专业的咨询。改变不易,但当我们发自内心接受这一切,就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心理咨询师推荐:乐天心理专家咨询师 白祯臻

作者:于彤彤

插画:王雅琴

编辑:乐天派

如何培养自信?|告诉自己:你是自己的太阳,无论有谁为你真的鼓掌
“我的孩子天天打网游泡网,怎么破!” 丨作为家长的你对“成瘾性人格”知多少?
手机时代,莫让孩子患上“孤独病”!
“为何我家孩子吃饭睡觉都要抱着玩具熊?” 丨解密孩子的“恋物情结”
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孩子脏话连篇,要打吗? 丨父母应该掌握的教育艺术
集中你的婚姻注意力
我们学习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对话
男孩教育的真相:快乐学习行得通吗?
“妈妈!我真的不想上学!”| 是谁动了学习的奶酪?
不要再逼孩子“刻苦”学习了!
(0)

相关推荐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自我成长注意这3点,力量让我们成长

    故事里咨询理论源自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按照时间维度很形象的变为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 个人比较喜欢从情绪角度予以再次解释,即对应为弱势情绪.强势情绪.示弱情绪,或者说是前两 ...

  • 心理学:你每一次要求孩子做出的退让,都正在摧毁他的自尊心

    孩童教育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其实,父母也是在不断试错中把孩子抚育成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很容易摧毁他们. 父母是一面镜子,孩子在镜中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反馈,那么情绪就很容易得到疏解 ...

  • 孩子爱哭的背后

    有见一个小孩,约莫三岁,家长的困惑是不同别的其他孩子,这孩子特爱哭,动不动就哭.整天都在哭.这让家长自己很是苦恼.因为,孩子一哭,自己就生气. 后,我有观察那个小孩,发现,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她就真的是 ...

  • 跟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好书

    2021年第59篇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 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 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 ...

  • 推荐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每一本书都会带来思考,对于同样的问题,有不同解释,但最终会发现,意思都是相同的.读的越多,理解也就越深,越容易找到根源的部分. 如果只停留在表象,永远不知道答案,也就不会改变.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躺在地上 ...

  • 了解三种自我状态,学会掌控生活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涂山 无力感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感受,无论是在亲子关系里,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它总是伴随着我们.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一事无成,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状时,我们会有无力感: 当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佛渡不如自渡 | 好书推荐

    发布时间:2021-07-15  最近读完了那本最近很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很好下咽的书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取材来简言意赅地向读者展示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人为什么会产生抑郁的一 ...

  •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我们一生的性格?(文末有福利)

    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经历: 小时候长时间地与父母分离,长大后总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于是过分黏着亲近的人: 小时候总被同龄人排斥挤兑,长大后无论在哪都觉得自己不够合群,甚至害怕社交: 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断否定 ...

  • 每个人都在cosplay这三个角色:父母、儿童、成人

    彩旗游艇(The Empavesado yacht) 劳尔·杜飞1905  开放报名:创业合伙人计划(合作制).写作训练营(VIP 1对1学徒制).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每月名额仅:3人/营. 咨询预约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该如何看别人,如何达到理性自我状态

    如何看自己是个深刻话题,要系统梳理并非容易事,需要直视自己,回顾童年,串起人生,看到过去,尤其要承认不足. 声明一句,不必担心承认不足会导致自卑,反倒可增强勇敢. 昨天梳理自我小时候发生故事,得出儿童 ...

  • 很多人在读的心理科普

    读者多的书籍,临时社群更"热闹",留言很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属于此类. 这是一本通俗心理科普.书中角色脱胎于英国小说<柳林风声>.别担心,没读原著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