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青春驿站:邹平“英雄神炮连”
一个人的一生中,注定会有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我的心底,深深刻着一个名字——“十连”。闲暇时候,很多与十连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来。十连有个响当当的名字——“英雄神炮连”,这是一个英雄的连队。我对她的情感宛若同学、战友,她也似乎像是我的一个亲人。
1986年9月,我离开家去邹平县城的邹平师范学校读书,开始了我的新旅程,这也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走出农门的孩子对县城的一切都感觉是那样新鲜。业余时间上街的时候,会看到身着绿色军装的军人三三两两在街上行走,尤其是看到驻军团部门口威武的哨兵,更是羡慕不已。也许是看电影的缘故,作为男孩子,我从小就迷恋军人,也有过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有时候就想,什么时候能到军营里去看看呢?
1986年,正值驻邹部队赴南疆参加反击作战凯旋归来,县城的拥军气氛明显浓烈。加之开学伊始,我们就进行了军训,教官就是驻邹部队的一个姓吴的班长。那时候,我是班长,和教官接触也多,对部队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接触轻武器训练并实弹射击后,我对部队的神秘感更是与日俱增。于是,我再上街的时候,就有意到团部门口驻足观看。有时候,也会沿着通山街去山上,那里有团部的后门,还会从门口看到军车和炮车,心里更是羡慕。
日子就这样在一种渴望与纠结中慢慢度过了。很多事真就巧合了,我们学校的一个团支部与部队的一个连队搞军学共建,进行得有声有色。有时候,连队的战士们会来学校与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我有幸目睹了战士们在球场上的风采。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共建活动往下接力,传给了八五级一班团支部。记得有天晚上,学校组织了部分文艺骨干到部队搞联欢晚会。作为班干部,我也被邀请参加观摩。听到消息,我真是欣喜若狂。我们兴高采烈地爬上学校仅有的一辆小货车,出了校门没多久就被查住了,说是这样的车不能拉人。这个急人啊,我们只好下了车在路边等候着,学校安排人去求援了。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不多会儿,一辆大军车呼啸而至,大家又都兴奋起来了。军车很高大,我费了很大劲儿才爬上去。军车一路西行十余里,就到了西郊的一座军营,那就是十连的驻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十连。连里的领导先带领我们参观了荣誉室,看到了中央军委命名表彰的“英雄神炮连”锦旗和满屋的奖状奖牌,自此,“英雄神炮连”的名字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那次,我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只是静静地观看同学和战士们搞联欢活动,因为是晚上,对部队外面的情景不得而知。
时光荏苒,和部队的共建活动仍在继续。期间的某个晚上,我又陪几个同学骑自行车去过十连一次,是去为战士们教歌。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次教唱的是《小白杨》。战士们每人一个马扎,端坐得非常整齐。“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悠扬的歌声在夜色军营里久久回荡着。
随着我对部队生活的不断了解,幸运之神光顾到了我的身上。我们班有幸接过了军学共建的担子,作为团支部书记的我,更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欢喜。自此,我和十连的约会就多了起来。从学校到十连大概十多里路,我们每次去开展活动都是晚上骑着自行车,好在那时候汽车不多,相对也很安全。慢慢地,我认识了作为一级战斗英雄的康连长、精明干练的冯指导员,更可喜的是还有我的一个老乡,刚从军校毕业到部队的高排长。随着打篮球、教歌、参观军营等活动的开展,我们与十连的关系日益加深,我也会从学校图书馆借书送到连队让战士们阅读,去部队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虽然我没有音乐天赋,感觉唱歌还行,就大着胆子教战士们学唱了《当兵的历史》等,我和战士们日益熟悉起来。有时周末,他们也会利用外出的时间到学校来,我把他们请到教室里一起交流,或者沿着学校操场上的土路慢慢爬山。一个河南籍的兵哥叫李辉,我们接触得最多,后来他还给我毕业纪念册上留言,留下了他的家庭住址。
有一次和冯指导员交流,说到战士的思想工作,他很想找人给战士们做一次报告。我就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议。因为我也是文学爱好者,和县文化馆研究员王红先生很熟悉。我找到王老师说明了意思,他也非常支持。于是,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一老一少,两辆自行车就到了十连。特别感动的是,门口的警卫正好是十连的,他庄重地向我们敬礼,十连的所有官兵在会议室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时值冬天,尽管外面很冷,我的内心却被一种激情充盈着。先生给战士们讲的是《美的追求》,谈论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先生很健谈,会议室里掌声一直不断。暮色苍茫,我们要告别,连长、指导员说什么也不让走。我平生第一次在部队参加了一次“晚宴”,依稀记得那次饭菜很丰盛,架不住连队领导的盛情,我第一次品尝了白酒的辛辣,言谈话语中更是加深了对部队的了解,对十连的感情也逐步加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老兵退伍,新兵到来。而十连的精气神却一直没有改变。有一次,周末闲来无事,就不由自主地骑上自行车驶向十连的驻地,似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进了部队大门,看到战士们有的在训练场上锻炼身体,有的在洗衣服,还有的在侍弄花草。我对枪械向来十分好奇,和连里领导说明要求,领导欣然同意,安排专人为我演示全自动步枪的分解组合和使用规范,的确过了把枪瘾。他们又拿出炮兵观察镜(高倍望远镜)让我看,真是神奇,远处的景物就像在眼皮子底下一样清晰,真有点爱不释手了。时间悄然而逝,不觉已是晚饭时分,正想走,高指导员拉住我说:“小王不要走,正好你姐姐(高指导员未婚妻)来了,你就陪着一块吃饭吧。”说实话,我真不想走,很想继续体验部队的生活。我和姐站在三楼的窗口向下眺望,只见战士们整齐列队在餐厅门前,先唱歌,然后进去就餐。不一会儿,炊事班的战士端来了一个大拼盘,里面有各色菜肴和白米饭。吃饭的时候,姐姐一直给我碗里添菜,那种情景是永不会忘却的。就是干硬的米饭我吃不习惯,只好浇上汤连吃带喝。一顿特殊的晚饭,成了我一生中一次最难忘的回忆。
后来学校组织歌咏比赛,带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嘱托,我又跑到十连去借军装,连里非常支持,同学们穿上军装格外精神。我们演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那次比赛,我们班荣获了一等奖。
面临着毕业,我们把共建的接力棒传给了下一级。但是,我对十连的感情一直没有消退。临近离校的时候,我在部队住了一晚,和战士们拉着家常。一位战士还给我打来了洗脚水,真的很感动了一把,虽然我不曾知道他的名字。
在十连,我感受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再见了“神炮连”,再见了,可爱的兵哥哥。
参加工作后,“神炮连”的影子一直印在心里,很渴望有机会再回十连去看看。1996年,因学校工作需要,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我忽然想到了部队是个很好的地方,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接受国防教育。和领导说明情况后,学校很支持,我就主动请缨去联系。时隔七年后故地重游,来到十连的驻地,依然是那么亲切,虽然官兵们大都不认识了。找到营里领导说明来意,又说到了当年的共建活动,打起了感情牌。我说,这也是军学共建的一个方面。营里领导商量了一下,向上级做了汇报,没想到真办成了。
那一次,我们组织了六个班的学生来到了军营,真正让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开了眼。先是参观十连荣誉室,参观战士们的内务,接下来又观赏火炮表演,枪械分解组合表演,参观整齐的军车。孩子们摸摸大炮,真是开心极了,只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东西,这下见到真的了。为了感谢部队,我们给部队敬献了一个牌匾。想必对十连的印象,现在还留在当初那些学生的心里,也许会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最美的回忆。2000年的时候,我又一次组织学生来到了十连进行参观,到了中午,连队还为同学们做了菜汤,真的令人感动。这是我和“神炮连”的最后一次约会了。
星移斗转,从刚认识十连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这期间,我时常想起关于十连的点点滴滴,一直感念十连的领导和战士们为我做的一切。后来,我也多方打听过有关十连的信息,原来十连早已离开了原来的驻地。康连长刚离开十连时,说是去了济南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冯指导员后来担任了某部高炮团的政委,后来到地方工作。高排长先后担任过十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还有某部的政治部主任,早已转业到地方工作。
人生难得是相逢,唯有别离多。十连是我青春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想起十连的时候,心里有温馨,也有怅惘。
“神炮连”的战士们,你们还好吗?我深深知道当初那些洋溢着青春风采的兵哥哥,现在都已年过半百了,你们在他乡还好吗?
我真希望今生能和“神炮连”再有一次约会。
作者:王祖山,山东邹平人,邹平魏桥实验学校教师。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有多篇散文、诗歌在有关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