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奇特功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邻村......

邻村有户人家,家里虽然不穷,但也不算富裕。哥哥们早已结婚自立门户,姐姐们也已出嫁,就剩小女儿乳名叫彩霞的跟老两口一起度日。

彩霞小的时候,因为年龄比她的哥哥、姐姐们要小十岁左右,父亲、母亲、哥哥、姐姐都很宠她。有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也要为彩霞留着。她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并且还非常难玩(难缠的意思)、淘气。若家里人让她稍不如意,她便哭起来,一哭就是半天,因此家里人谁也不敢招惹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彩霞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虽有几分姿色,但个子比较矮。因为她择偶的标准很高,要求男方必须在城里有楼房、有车(自行车)、男朋友要有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未来的公公、婆婆必须身体倍棒,婚前还要陪送上千元的彩礼钱,所以相继谈了十几个对象,都不欢而散。当然,这里面也有人家嫌弃她好逸恶劳、脾气暴躁、个子较矮等等原因。年龄已接近四十岁了,还没找到婆家,父母非常着急。

我村有一户人家,兄弟六个,老大、老二找对象都比较顺利,是因为孩子们都挺能干,父母早年也有点积蓄,经济条件也算过得去。自从老大、老二自立门户,老三、老四考上大学之后,父母就是拼了命地干活,家里经济还是捉襟见肘。好歹那个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成了“公家人”,端的是铁饭碗,找对象自然不用发愁。由于家庭经济逐渐入不敷出,老五只好放弃学业,到南方打工挣钱,并在南方谈了个对象。

老六一边读初中,还一边帮父母种地。他考入高中后,父母年事已高,加上身体有病。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像现在的机械化程度这么高,除了耕地之外基本上是全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大,二老实在吃不消。有一年,他父亲突患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出院后,行动也很不方便了。大量的农活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老六是个孝子,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考虑再三,执意要退学帮父母种地。父母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老六的请求。

随着老六年龄的增长,也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然而父母有病,家庭经济拮据,有人先后给老六介绍了几位姑娘,都因拿不出那么多彩礼钱,最后都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老六也有三十六七岁了。母亲着急到处托媒人为老六提亲,最后看上了邻村的大龄剩女彩霞。经媒人撮合,双方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男方发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才以勉强能承受的价格“成交”这门婚事。

婚后,彩霞为老六生了个大胖小子。在老六的影响下,彩霞一改好逸恶劳、脾气暴躁的不良习惯,小两口勤勤恳恳劳动,日子逐渐有了起色,还帮着父母还清了欠款。

左邻右舍和许多知情者,都为彩霞的变化感到惊讶。有人说:“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真是唻!”

心灵手巧的老六既能做泥瓦匠,又会做木匠。经常去建筑工地做工,后来还成了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楼房,日子过得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现在,双方父母都已去世,他俩也在城里居住多年,老六是某建筑公司的领导。我估摸着,他们的孙子也应该上幼儿园或小学了吧?

彩霞是如何改变的呢?欢迎文友在文末“写留言”处留下高见,参与讨论吧。

作者:徐同庆,笔名贺亭,山东广饶县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滨州文学》《东营微文化》《黄河口文艺》《凤凰城文学》《山溪水》《桃花源文轩》等多个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

徐同庆先生在《滨州文学》发布文学作品,请欣赏

徐讲二大爷的传说

多出来的“布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