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窗望月,追忆童趣。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夏夜,劳作一天的人们常常聚集在当街席地而坐,摇摆着蒲扇驱赶蚊蝇休息纳凉。男人们谈论着谁家的庄稼好,女人们议论着谁家媳妇孝顺,谁家的鸡下蛋多,谁家的孩子有出息,说着笑着、恭维着评论着……孩子们有的听大人讲笑话,有的捉迷藏,也有的在游戏“剪子包袱锤”“指鼻子指眼”……我坐在蒲团上双手托腮,看着天上的月亮愣神。奶奶问:“在想啥,咋不和小朋友们玩去?”我问奶奶:“月亮上有啥?”奶奶说:“月亮上有个姑娘叫嫦娥,是纺线的仙女。她把手艺传到人间,让人们有衣穿。”“那星星为啥光眨巴眼呢?”我问奶奶。奶奶冲爸爸笑了笑说:“这事问你爸爸。”爸爸接过奶奶的话,说道:“月亮和星星的亮光都是太阳光反射的,月亮知道原因,星星不明白,所以不断地眨巴眼睛,思考着为什么”。爸爸拍了拍我的头笑眯眯地说:“要想彻底明白,长大了好好念书就会知道的。”我使劲地点点头,像是记下了爸爸的嘱咐,也像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为寄托对奶奶的思念还常常望月怀念,恍惚又与缠足的小脚奶奶或相拥或对视。在我的情感世界里,难以忘怀的是奶奶。每当我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或在屏幕上闪过白发苍苍的老妪,我的心头便幻觉奶奶向我走来。听爸爸讲,奶奶年轻时可漂亮了,慈眉善目的,性情可好了,与人说话总是柔声细语,为人处事心细善良,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也是从爸爸那里知道,奶奶的命也很苦,她从兵荒马乱的旧社会过来,脚缠三寸金莲。爸爸对我们说:“在我四岁时,你的爷爷因为和土匪争夺养家糊口的牲口被打死了,奶奶带着我白天下地干活,夜晚纺线织布。生活困难的时候吃过树皮、榆叶、草根。打我记事时,你奶奶既当爹又当娘,还想方设法让我上学……一生艰辛苦难的经历造就了她坚强的个性和硬朗的身子。”说到这,爸爸哽咽了,泪水在眼圈里打转。我知道奶奶是爸爸的一切,爸爸是奶奶的唯一,我们是他们的希望。三十年前,农村人向往城市“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有月亮的夜晚是最快活的。我记的那个时候,人们有上屋顶乘凉休憩的习惯,奶奶总是金莲踏梯先上到屋顶,然后招呼着孩子们依次爬到屋顶上。当孩子上屋时奶奶嘴里总是不停地嘱咐着:“上梯子要把好扶手,脚下踩橙要稳,双手抓的要紧,一橙一橙地慢慢上,千万不要踩空了。”在屋顶上奶奶还是不停地叮嘱:“千万不能打闹追逐,不能贴近房檐。”我和弟弟妹妹们顺从地躺在铺好的蒿笕上,偎在奶奶身边,弟弟还枕在奶奶的腿上。
每到这个时候,奶奶总是摇着蒲扇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们说:“年轻多好啊!你爷爷在的时候,干啥活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可好景不长被坏人给打死了。一晃几十年过来了,你们也长大了。”说到这里,奶奶的眼里闪着泪花。
“别看你奶奶缠了脚,地里的活一样也没拉下。还有一手的针线活,纺线织布,做衣裳样样都行。”不知啥时候,母亲也上来坐在蒿笕的一角说起奶奶的好。母亲说的这些,我记得很清楚。在我们小的时候,奶奶总是白天下地上坡,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摇着手摇纺车,身子前仰后支的,嘴里哼着不知名也听不懂的小曲纺线。我借着纺线的灯光做作业。那个时候,家里穷没有钟表,奶奶为了不耽误我早读,每天天不亮就望着天上的星星,当东方发白时叫我起床,从没有误过上学,自小学开始至到我上高中毕业离开家。
奶奶的那块白羊肚毛巾始终戴在头上,慈祥的笑容彰显出的红晕使镶刻了年轮的皱纹更加厚重,看上去让人觉得踏实稳重又不失温馨。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是奶奶最高兴的日子。这一天她总是在自家胡同旁的街道上,边与人拉家常,边等着孙子孙女们回家。奶奶虽然不识字,星期六是记不错的,有时孩子们因事不能回家,奶奶就会伫立在道上,至等看不到人影时才肯手扶着墙,三寸金莲托着疲惫的身子失望地回家。第二天早早地拿一点随手的活计,左腿压着右腿盘坐在门口眺望孙辈们回家的身影……至到有孙子孙女回来才掂起小脚,笑的脸上的皱纹象熟透的石榴裂开了花。若是坐在一起吃一顿她做的饭菜,是奶奶最开心的时候,她常常不动筷子,笑眯眯地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瞧瞧那个。后来,奶奶摔了一跤,胯骨出现了问题不能站立行走。可惜干净了一辈子的奶奶,只能用手撑地挪蹭着移动身子,至到仙逝也没能站立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每到星期六奶奶依旧坐在门口等待孙子孙女们,盼望着孩子们回家的身影。奶奶用双手撑起身体、一寸一寸地、慢慢地、挪蹭着移动的情景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邻居们都说:“老太太门口坐,不是星期六就是星期天,她是咱们这儿的活日历。”奶奶不论是站着还是后来蹲坐在地上,只要有人走来,她总是笑容可掬地主动说话。奶奶是我心中的神,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更是难以割舍的爱。奶奶走了,我们大了。每当忆起奶奶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时,每当想起奶奶在窗前目送自己眼神时,每当……当奶奶用尽全部气力睁开混浊的双眼看了我一眼后,安祥地闭上双目走完了她人生旅途时,我失声痛哭,我泪流满面,我撕心裂肺……望着皎洁月亮,我常常想起奶奶,对“月夜明朗、云飘无相、风刮无形、雨雾雪霜皆有痕”的感悟就会更深,对“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待”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作者:王玉岐,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会员。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多篇获奖。主编《阳信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编修《皂阳王氏族谱》,著有《我的一生》《平凡人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