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麻大湖畔荡秋千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80)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作者:初守亮

作者简介:

初守亮,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孟桥村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山东青年作家》《齐鲁文学作品年鉴》(散文卷)《中国作家》《红袖添香》《忆红尘》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150余篇,曾在《全国散文作家论坛》《时代颂歌》等征文中多次获奖。

荡秋千的乡俗,流传下来多少年无人知晓,源于什么年代更没人探究。在鲁北平原,尤其是麻大湖一带,秋千就像一叶飘摇的扁舟,满载着先人的智慧,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历史的记忆里,慢慢地悠着、荡着,一直悠荡到现在。那浓浓的乡俗乡情虽渐渐淡去,然而麻大湖人一提起荡秋千,依然神采飞扬,热情高涨。

时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每个生产队的仓库里,都常年保存着扎秋千的用具。每逢清明节,人口少的生产队扎一个秋千,人口多的扎两到三个。扎秋千是一个累活、技术活,生产队长要选出几个胆大、麻利、壮实的汉子,去完成。秋千的支撑,主要是由四根十米多高、笔直的杨树,下面牢牢地埋进地里,顶端交叉处用铁丝捆牢,两支撑间均匀地加固两根木头,我们称之为二梁子和三梁子,然后用一根碗口粗细的钢管做横梁,放在支撑交叉的上边连接两端。钢管上穿进两个长长的“心”形秋千距。两头交叉搭接用铁丝捆牢,连接下面早已安装好吊板的大绳。一个秋千便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了。

清明节俗称“寒食”,清明的前天叫“二寒食”,再前天叫“大寒食”。壮汉们在“大寒食”这天,就把秋千高高地架起来,并迫不及待地荡上一个过过瘾。因为正是农忙季节,小麦抽穗农田浇灌,还得去干农活。这个空闲正是半大孩子们荡秋千的好时机。小点的孩子,母亲揽着坐在吊板上,互相轮换着推着后背荡秋千。稍大一点的孩子,刚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往秋千架下赶,争着荡个秋千才肯回家。他们学着大人的架势,使劲地荡,憋得小脸通红。虽荡不高,眼角眉宇间却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喜悦。那些“秋千標”们(鲁北方言,对嗜好者的戏称,特别喜爱秋千,天天標在秋千上),则借着一弯残月,踏上吊板,直荡得两耳生风、热血沸腾,一天的劳累便消失在起伏的秋千里了。

清明节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只要有小孩的,都在自家杨树或柳树上扎一个简单的秋千,没有树的便在大门门框上拴根绳子当秋千,哄着孩子不哭不闹。生产队里不管农活多忙,都要放工热闹一天。学堂里也放假三天,孩子们忙着做巧巧饭儿,也放不下去看荡秋千。

清明时节的麻大湖,绿水盈盈,花香四溢,百鸟迁移,风细柳斜。东方的朝霞映照着一张张笑脸,秋千架下已经聚满了看热闹的人。荡秋千那飘飘欲仙的感觉,引得年轻男女你争我抢,跃跃欲试。清明节似乎是女人们的节日,大姑娘小媳妇都穿上时髦的衣服,尽显窈窕风韵与优美身姿。记得家乡有首民谣唱得好:

荡秋千

清明佳节三月三,

姐妹二人巧打扮。

南来的官粉擦上脸,

苏州的胭脂染唇间。

姐姐迈步朝前走,

妹妹紧紧跟后边。

走花园,逛花园,

坐坐歇歇打秋千。

姐姐上了秋千架,

妹妹荡起架秋千。

你一蹬,我一蜷,

就像花朵飘上天。

这天,她们三人一帮、五人一撮儿,在一队的秋千上荡悠够了,再手挎着手去荡二队的秋千,甚至去荡外村的秋千。她们打扮得光鲜靓丽,走秀般飘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年轻的身影、爽朗的笑声,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她们只有在清明节这天才出得门来,难得那样潇洒的卖弄。看她们跨上秋千,单人荡、双人驱,引得小伙儿们鼓掌尖叫。

记得小的时候,一位刘姓街坊叔叔,矮矮的个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一说起荡秋千,他两眼放光,行话就滔滔不绝。只要他站在秋千旁,不用去争,就有人说:“咱先叫‘秋千王’刘叔荡一个,饱饱眼福,咋样?”立即就会有人回应:“好!”刘叔也不客气,抓住大绳用力一拉,两只脚轻飘飘地就站在了吊板上。他摆出一个弓形,双腿用力向前,秋千慢慢启动,越起越高。每要下落时,便把大绳往两边一放,用力一蹲,形成回力加速运动。当秋千到达顶峰时,便用力前驱,整个身体迅速下落、猛然回升,那架势酷似《西游记》里神兵天将般威武。他身轻如燕,就几个来回,就荡平了秋千梁,在场的人们不禁唏嘘惊呼。秋千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思,在欢声笑语中,抖擞着精神,把快乐带到半空,向人们展示着傲视与悠然的神态。

太阳一竿子高,每个村从东向西不下十几个秋千。秋千旁的人越聚越多,许多人意犹未尽。小伙儿们见争秋千的多半是女人,也就陆续退让了。他们或许是等到女人们兴致稍减,再展雄风。谁知姑娘们一直荡到张灯还不肯罢休,秋千悠前不悠后,过了今天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小伙儿们慢慢地聚到麦场上打“轮秋千”。“轮秋千”更是刺激,更具吸引力,但不适应老、少、女人和胆小的人。看热闹的人却不亚于赶年集,他们一边观看,一边呐喊助威。所谓“轮秋千”,是借助碾盘的重量,在碾盘中间的碾管芯上加一个铁套,里面打上润滑油,在套的顶端加固一根横杠,离地面约一点七米高,两个只容一个人坐的“小秋千。”分别系在横杠的两头,一头坐上一个人。这时有专人推着横杠围着磨盘转圈,小秋千也跟着悠了起来。推秋千的人越推越快,小秋千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斜斜的向四周摔。此时,很多胆小的人都被吓哭,有的嗷嗷直叫,这时推秋千的才渐渐放慢速度。由于“轮秋千”过于刺激,有时还会出危险,兴了不多年就消失了。

还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村里柏油马路上的汽车穿梭往来,人们行色匆匆日夜奔忙,扎秋千的人还没有出现。村仓库保管员换了好几茬,秋千用具安然静卧在仓库“冷宫”,没人理睬,任由厚厚的灰尘覆盖。麻大湖畔荡秋千,这一曾经远近闻名的乡俗快事,早已成为历史故事,留在了鲁北人的记忆里。

(0)

相关推荐

  • 【百荷书房@随笔】阿尔山之行(之二):草原牧歌

    阿尔山之行(之二):草原牧歌 20日早上9点钟,王师傅来接我们游览七仙湖草原.七仙湖草原为七个湖泊相连而得名,位于阿尔山市东北75公里处,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带的阿尔山与呼伦贝尔交界处,为呼伦贝尔草原的一 ...

  • 郑付华:异乡人看邵东之乡俗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郑付华,湖南邵东人,曾在部队服役22年,团职转业干部.先后在军内报刊.网站发表诗文150余 ...

  • 一根横杠

    <一根横杠> ph,20190606 朋友, 如果哪天, 你在我的朋友圈, 只看到了一根横杠. 不要怀疑, 不要抱怨, 那可能不是我把你拉黑了, 而是我,被封了. 这轻轻的一根横杠, 如利 ...

  • 麻大湖畔“打悠前儿”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清明节,又称寒食.在我们麻大湖一带,特别是一溜边河崖,尤其重视这一节日.这里的寒食,又分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和清明日,共四天.清明日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三寒食则 ...

  • 麻大湖畔利见桥

    利见桥,现名柳舒村,位于博兴县城南的湖滨镇.北距县城7.5公里,西倚张东铁路,东望205国道. 柳舒村碑 据村中<舒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舒氏祖自河北枣强徙此定居,取村名舒家庄科.后王. ...

  • 麻大湖畔话美食

    麻大湖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就地取材,美食随手而来. 麻大湖捶藕 盛夏时节,洗澡之余,随手从水底摸出三两个藕瓜,湖水中洗净,信手采一张圆圆的荷叶,包起藕瓜,恰到好处地捶上三五捶.打开,绿荷叶,白脆藕 ...

  • 拾忆麻大湖畔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00期 拾忆麻大湖畔 文/赵红 人谓"傍水依山好风光",我生在平原地带,没有山可以傍,所幸却有水可以依. 支脉小河缓缓流淌过村前,自西向东不曾变更过脚步. ...

  • 麻大湖畔“怪集”多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82期 麻大湖畔"怪集"多 作者:舒立臣 麻大湖畔集市分布图 麻大湖畔东起利见桥(现柳舒村),西至西闸村,全长20多华里,20多个村庄.别说外乡人,就是土 ...

  • 麻大湖畔同窗情

    作者:陈芳 作者简介: 陈芳,山东省博兴县湖滨人,滨州市淘家电副总经理.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理事,滨州市滨城区诗词学会副会长. 2016年4月3日,博兴县湖滨中学85届初中同学首聚安柴, ...

  • 鲁北往事:麻大湖上仙人居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25期 鲁北往事:麻大湖上仙人居 文字作者.国画创作:王培栋 在麻大湖中一个半月形孤岛上,有一处古朴民居,掩映在树丛和苇丛之中,处在柳王村西北方向约五华里.河东村北部.因距离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不再沉默!“反麻”大游行,华人勇于发声!

    请您收听小编为您编辑的"反麻游行"特别节目! 11月27号,El Monte城市计划委员会以3比1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个在EL Monte兴建一个医疗用大麻种植.加工.分销的基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