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你的快乐养成术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资深记者转型做心理诊疗师的克劳斯·伯恩哈特所写。焦虑、不安、惶恐、惊惧,这些黑暗的负面情绪撕扯着人们的意志和精神,作者以脑神经科研成果为基础,从成长起源探讨了人们焦虑养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人们战胜自己,活出积极健康的人生。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理解和解决焦虑的三个认知,分别是: 习得性焦虑、改变的关键和“十句法”。
①
『习得性焦虑』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支配着很多后天习得的行为,其中就包括:焦虑。这个事可能不太好理解,一个情绪上的东西跟后天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场景:
一个一岁大的小孩正趴在地上玩,他的妈妈在边上织毛衣,突然一条大狗闯了进来。这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妈妈,并观察她的表情。假如妈妈脸上写满了恐惧,孩子必然会被这种情绪感染,大哭大叫起来。如果妈妈的表情非常轻松,孩子也不会表现出害怕或惊惧。换句话说,孩子的反应不依赖环境,只取决于父母的情绪。就好像,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后,都镇静地说:“没事,没事。”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情绪刺激。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神经细胞是镜像神经元。它们在人的年幼期,通过感知大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本能。所谓什么有害、什么有益,孩子就是这样学会分辨的。很明显的例子是,在从小养狗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几乎都不害怕狗。
基本上,除了“特别高”和“特别响”这两个人天生会恐惧的东西外,其他各种恐惧都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这种稳定的恐惧感在6岁逐渐定型。
②
『改变的关键』
“3岁看到老”,太多人坚信人在成年后,就不怎么改变了。但是,诸多顶尖科学家的实验结论给了我们相反的答案。比如埃里克·坎德尔,他就认为,大脑始终是变化的,这主要看使用者如何用它。研究发现,如果只分析大脑中负责定向定位的区域,出租车司机远比坐办公室的白领,发达得多。
这就是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它意味着很多人坚持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这就好比,有些人还没做一件事,就已经给自己设想了很多困难和阻碍,不相信事能做成,结果他真的就没做成,然后又用自己的先见之明安慰自己。多么完美自洽的逻辑啊。但其实,并不是困难太大了,而是因为他长年累月形成的负面思考方式,导致大脑只关注了困难。
在脑科学界,有一个共识是:用进废退。就像肌肉一样,人越锻炼越健壮,越安逸越萎缩。同理,如果一个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负面的东西,相关的神经元联结就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强,直至主导思维。因此,换个角度,你可能就打开思路了,为什么不多思考一些轻松愉悦的东西呢?
这就是改变的关键,对于容易焦虑、恐惧的人而言,多有意识地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拉出来。总之,你得学会调教你的关注点。
③
『“十句法”』
基于这些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开发出了一套在短期内,帮大脑重新编程的方法,叫做“十句法”。方法很简单,就是描述人生的积极面,如果内容越具体,大脑建立相关神经元联结的速度就越快。比如你一直不敢开车,又想把车开起来,就可以这样写:“我喜欢开车兜风的感觉。”找出十件困扰你的事情,用正向思维把它们全部重新描述一遍,这就是“十句法”的训练内容。
它已经成了竞技体育的宠儿。当运动员面对重复的训练和难以突破的瓶颈时,用“十句法”找出自己10个薄弱点,不断在内心做思维强化,成绩很快就得到了改善。用10句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打开自己感受欣喜的通道,叠加神经元链接能力。
如果你在入睡前做这个练习,效果更佳。因为,我们每晚的睡眠,都会多次在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切换。其中,在快速眼动阶段,大脑会自动温习并处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睡前接收的,它会优先处理,因此把“十句法”放到这个时段,神经元的联结会成倍增加。
研究表明,当我们坚持练习三个星期后,大脑就建立起了新的思维模式,焦虑、恐惧、不安的感觉就此消失,你又重获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总结一下,无助和焦虑能够习得,快乐也一样。大家都知道坚持锻炼才是拥有健美身材的途径,大脑同样如此,如果你想时刻感受快乐,拥有对幸福高感知的大脑,就按照今天介绍的方法去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