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珐琅彩瓷器欣赏
陈重远在《古玩谈旧闻》中说——“据老古董商讲:'真古月轩早被蒋介石运到台湾去了!’”这样讲,显然是绝对了,应该这样说:绝大部分好的珐琅彩都在台湾,大陆剩下一小部分,其中有不错的,但数量极少,都在博物馆。至于民间有没有真的珐琅彩,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没有,既然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可以把珐琅彩劫掠到国外、现在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那为什么不会有那么几件流落在大陆民间呢?当然,这已是小说家考虑的范畴了。
珐琅彩瓷是皇家专属顶级名器,它秉承了中国陶瓷制作史上的各种优点,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几乎是最精湛的。
首先是基础好,即胎料极为讲究。在高质量的薄胎上施以极细腻的釉料,因而就杜绝了桔皮釉、浪荡釉以及棕眼等现象,以“白璧无瑕”的底胎使登峰造极的珐琅彩制作成为了可能。
珐琅彩瓷的绘画无疑是其精华所在。从康熙到乾隆,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这些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的画稿被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使这一瓷品的绘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层位。
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
雍正中期,以体现了“工笔”为特征的“院画”为底稿,出现了“勾、画、皱、染”等画工特质,这也是珐琅彩瓷器所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团蝶图”则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一个特点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这些题诗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达到了画、诗、章天然浑成的绝妙境界。
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十分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的珐琅彩,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但尽管如此,乾隆的珐琅彩,总多了几分“艳”,多了几分“繁”,多了几分“俗”,而少了雍正的一个“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