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等孩子的“吃饭倒退期”结束?这一篇告诉你错误的方法有多坑娃
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经常在网络上获取育儿资讯的妈妈们对于“倒退期”这个词一定不陌生,有“睡眠倒退期”,也有“吃饭倒退期”,大致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到了某一个年龄会遇到的一个特殊阶段,例如有一些说法“宝宝在4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个睡眠倒退期”,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宝宝在4个月大的时候睡眠变差了。同样的,“吃饭倒退期”也是不少妈妈用来解释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之一。那么,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真的存在“倒退期”吗?
今天我们就把“吃饭倒退期”掰开了揉碎了,和各位妈妈们聊一聊,一篇解决你所有关于“吃饭倒退期”的疑问。
严格来说,“吃饭倒退期”,这不是医学上或者有科学理论支持的概念。无论是美国儿科学会、世卫组织或者我国卫健委发布的《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2020版》中,都找不到关于婴幼儿“吃饭倒退期”或者“辅食倒退期”这种说法或者相关的描述。
从网络上查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我总结了一下,“吃饭倒退期”主要指的是宝宝从10个月-18个月之间,集中爆发阶段在一岁左右,出现的一些被家长认为是不好好吃饭的表现,例如扔食物、扔餐具、吐食物、挑食等进餐情况不稳定,让家长十分头疼的行为,而到底这个“倒退期”能持续多久,孩子的具体行为到底都有哪些,在各种提到“吃饭倒退期”的文章中,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既然对“吃饭倒退期”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那么针对这个“倒退”如何应对和解决,给出的建议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了。
我们认为,无视宝宝吃饭这件事的个体化巨大差异,不去深挖剖析宝宝出现吃饭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而是使用一个既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论证,又没有理论支撑的不严谨说法去指导家长如何喂养孩子,这和撞大运没有什么区别。
从我们多年的喂养指导经验来说,宝宝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出现的扔餐具、扔食物、吐食物、挑食等行为,和孩子的年龄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有一些原因是孩子生理的生长发育阶段性特点造成的,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和家长的喂养习惯关联性更高。例如扔餐具,这是一个在宝宝添加辅食过程中非常普遍,也是让家长头疼的行为。在我们的学员中,宝宝吃饭扔餐具一般在6个月刚开始添加辅食就可能出现了,而不是像网络上说的“吃饭倒退期”中10个月或者再提前一点,8个月才出现。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首先孩子要先有餐具才能有东西扔😂,很多家庭在开始添加辅食的初期是不给宝宝准备辅食勺的,他拿什么扔呢?我了解到的不少妈妈担心孩子戳到自己或者感觉喂饭更干净,更节约时间,可能等孩子10个月甚至1岁才给孩子辅食勺,扔餐具这个行为,是不是被人为的拖到了10个月或者1岁才出现?这能说是孩子“吃饭行为倒退”吗?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我家宝宝之前吃饭特别好了,可是突然就不爱吃了,自己吃的话就一直玩,这不是倒退了吗?”有的妈妈说“最近宝宝吃饭要餐具,给餐具就扔餐具,扔食物,这也是吃饭倒退了啊”。
第一位妈妈说的有一点很关键“自己吃的话就一直玩”,之前喂饭都相安无事,孩子大了感觉要让宝宝自己吃了,宝宝的一些学习探索行为,被妈妈认为是在“玩食物”、“不好好吃”,第二位妈妈说的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吃饭要餐具,给餐具就扔餐具、扔食物”,以前吃饭被动被喂饭,没有自由吃饭的权利,自己能控制餐具,控制食物了,当然也是要探索一番,但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家长眼中就被认为是“吃饭倒退”。
原因是什么
既然说“吃饭倒退期”这个说法不严谨,不科学,那为什么孩子原来吃饭好好的,突然就变差了呢?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不少家长忽视了宝宝吃饭的过程——吃得如何,只关注吃的结果——吃了多少,这就造成一直被喂饭,没有开始自主进餐的宝宝,在被家长允许自己吃饭之后,对新的就餐流程好奇,对新的餐具好奇,对新的就餐方式好奇,宝宝好奇地摸摸餐盘,拿起餐勺,看看食物,用自己的方式各种探索这些新鲜的事物,家长在旁边看着孩子只摸不吃,或者抓抓捏捏食物不往嘴里送,就感觉孩子没吃多少,这属于“吃饭倒退”。
成年人早已忘记了出牙到底有多难受,但是能体会到智齿带来的痛苦,也有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总之牙齿的不适感,肯定是非常的强烈。
对于小宝宝来说,也是如此。出牙期会出现发热、口水增多、牙床不适感增强、发痒、喜欢咬东西、易哭闹、烦躁不安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可能宝宝正在吃饭时上一口还高高兴兴,下一口就大哭不止。前几天吃饭状态都很好,某一天可能就吃几口不吃了,或者一口不吃,过了几天,又恢复正常。这些状态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吃饭倒退”。
宝宝的大运动生长发育规律是从躯干向四肢末端。通俗点说,宝宝首先学会控制的是自己的身体,然后是胳膊和腿,最后才是手的抓握、捏、掐等精细动作。
宝宝在4个月左右,口腔就能感受到甜、酸、咸等味道了,这个阶段也是口欲期的开始,会开始吃手、啃脚,用小嘴巴去啃咬所有能拿到的物体,所以在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时,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很高,吃得往往都是比较好的。
到了7-9个月左右,宝宝的生长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手部精细动作出现了,宝宝开始尝试用手指来控制物体,到了10-12个月左右,会用大拇指和食指钳取很小的物品。
这个生长发育规律体现在辅食添加上,表现出来的可能就会是6-8个月吃得比较好,专注力也不错,但是很快就开始在吃饭时用手抓捏食物,不断地尝试用手抓烂食物、捏碎食物,在家长眼中看起来,宝宝的手部肌肉和力量都控制得不好的时候就像是在玩食物一样,玩食物的乐趣大于吃饭,于是感觉宝宝吃饭“倒退了”。
从6-8个月左右开始,宝宝会进入空间敏感期,同时手臂发育也是这个阶段开始,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宝宝会通过身体或者某种行为去探索空间。比如从沙发上跳下去,把手里的东西扔出去,或者把东西叠起来再推倒等等。这些在成人眼中看似无聊甚至是调皮捣蛋的行为,都是宝宝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空间,同时手里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宝宝扔出去。
于是在吃饭时,会频繁出现宝宝扔勺子、掀餐盘、抓捏食物试图把食物聚拢在一堆或者拍散等等行为,如果宝宝的手部肌肉控制得不够好,这些行为看起来会更加笨拙,可能会把食物撒的到处都是。每个妈妈都经历过宝宝吃完饭地上桌子上宝宝身上头上到处都是食物的忙乱时刻,这也是非常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吃饭倒退”。
为什么家长感觉吃饭倒退期大多是从10-12个月开始呢?我们在工作中观察到,如果没有在科学合理的辅食添加指导的情况下,宝宝在6-9个月都可能吃米粉+蔬菜泥这种糊状食物。到了宝宝8个月或者10个月的时候,家长感觉宝宝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再吃糊状食物,这时候有些家长会添加粥、面条等软烂细腻,但是体积比较大的食物,有些家长会从网络上搜索一些宝宝辅食,提供一些“手指食物”,或者蔬菜切条给宝宝吃。因为没有很好的从稀到稠过渡,而是从糊状直接跳到了块状食物、条状食物,辅食的食物密度也增加了,宝宝就不能很好的用唇齿舌配合来处理食物,可能就会出现吃吃吐吐,吃一口吐三口的情况出现,或者干脆不吃,看见餐椅就哭闹,抵触辅食。于是在家长眼中,就感觉为什么之前吃得好好的,突然不吃了呢?是“吃饭倒退”了。
除了上面几点比较共性的问题会影响宝宝吃饭之外,还有一些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因素,也会影响宝宝吃饭的过程。
1、作息乱,到了吃辅食的时间不饿或者困了,容易哭闹不吃。
2、生病或者病后恢复期。有的家长忽视了病后恢复期宝宝身体状态的恢复速度,认为病症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宝宝就应该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胃口大开。小宝宝的免疫力不如成年人强,加上体质的差异,有时病后恢复期食欲变差也是正常的。
3、喂养的细节不注意。有的家长不注意喂养的方式方法,大勺喂饭,塞饭,一勺接一勺喂饭,这些情况在辅食添加初期宝宝比较小,影响并未显现出来,随着宝宝的成长,自我意识萌发,对这些不舒服的喂饭方式就逐渐抵触。
4、温度、湿度的变化。难道室内温度湿度对宝宝吃饭也有影响吗?对!比如突然降温了,妈妈给宝宝穿得很厚,宝宝的胳膊被架起来了舒展不开,宝宝无法自由地抓捏食物,就可能会烦躁哭闹。或者湿度下降了,空气干燥,宝宝的呼吸系统比较脆弱,鼻子堵了,鼻塞不通气,吃饭时这种不适感变得更加强烈,也会烦躁不愿吃饭。
辛辛苦苦做好了一餐,满心期待宝宝大口大口吃光,现实却如此残酷,宝宝吃了几口就不吃,或者吃吃吐吐,或者边吃边玩,这对妈妈来说是非常容易陷入焦虑的一件事。
用“吃饭倒退期”来作为心理安慰,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认为“吃饭倒退期”是一件理所应当存在的过程,放任自流等待宝宝这个阶段过去,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合适的。
例如下面这位妈妈,因为宝宝在吃饭时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倒退行为”,于是认为宝宝进入了“吃饭倒退期”,辅食不做了,或者退回到喂饭的状态,没有积极地查找影响孩子吃饭的真正原因,而是消极等待,甚至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宝宝的“倒退”行为愈演愈烈,得不到纠正,影响了正常的就餐和生长发育,家长陷入焦虑状态,甚至可能因此产生各种家庭矛盾。
"
“饭霸”宝宝的养成离不开家长耐心、细心的教育和引导,而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和正确的方法指导,更加重要。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妈妈受到“吃饭倒退期”这个说法的影响,对待宝宝吃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采取冷处理,不做辅食只给奶或者强迫进餐、重新回到喂饭的状态,最终宝宝痛苦妈妈焦虑。倒退期没有结束,家庭中已经是因为宝宝吃饭这件事狼烟四起。
希望今天这一篇分享能让家长认识到这种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宝宝吃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有更加科学,更合理,更适合宝宝生长发育阶段性特点的应对方法。
我们近期会推出如何应对宝宝吃饭的各种“倒退”行为,要关注哟~~
---我们的品牌微课---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