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僧尼书画一一满清治汉时期
1644年,满夷爱新觉罗氏攻取北京,替代明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满清帝国。满清定鼎北京后,对佛教采取利用和保护的政策。
由于明朝汉族文人士夫遗民对满清充满仇恨,无以发泄,于是寄居僧舍者大有人在,所以出现不少僧人书画家,著名者有“四大画僧”等等。
“四大画僧”最著名者莫过于八大山人(1626~1705)了。
八大山人俗姓朱,名耷,谱名统囗(字打不出来,上“林”下“金”合成上下结构的字,应是八大山人造的字),明宗室,为宁献王九世孙。祖上封王于江西南昌。当初朱元璋一统天下,大封子侄,将其第十七子朱权封于大宁。永乐初年,改封南昌,史称宁献王。宁献王在江西繁衍八支,朱耷属弋阳王支。虽然暂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过后人大多认为朱耷是朱谋鹳的儿子。谋鹳字太冲,号鹿洞,是颇有名望的书画家。明亡(1644)不久,朱耷父亲去世。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入南昌,朱耷携妻抱子逃往奉新山中。未几妻儿相继去世。国灭、家破、人亡,他无可奈何地装聋作哑,以防“祸从口出”。与人交往,纯用眼神表情,“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顺治五年(1648),朱耷遁至江西新建西20公里的洪崖山下,筑室养亲,定居下来。洪崖山左有佛教翠岩寺,右有道教应圣宫,为万念俱灰的朱耷昭示了一方净土。是年,他投奔耕庵老人主持的介罔灯社,皈依佛门,祝发为僧,法名传綮。
顺治十年(1653),受“正法”于耕庵。数年后主持介罔灯社。又数年之后,朱耷离开了栖身达十三年之久的介罔灯社,突然弃佛还俗。有载朱耷的还俗,或许认识到应该对尚活在世上的母亲有个交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遂慨然蓄发谋妻子”。朱耷还俗之后是否娶妻生子?至今也未定论。但有定论的是,他很快又改信道教,入了道观修行,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
顺治十八年(1661)夏,清廷对江西各地采取安抚政策,局势趋于稳定,不再对明宗室追究迫害,于是朱耷的弟弟将母亲接回南昌奉养,朱耷亦返回故地,在南昌东南15里唐朝太乙观旧址上扩建一所道观,定名为“青云圃”,朱耷在此习静修真的同时,研习书画,吟诗啸咏。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为笼络名儒硕士,专设博学鸿词科,诏令官府举荐饱学之士为朝廷所用。此年,江西临川知县胡亦堂以修撰县志为名,将53岁的朱耷及其释弟饶予朴请到了临川。官舍内刻板拘束的公门生涯,令朱耷颇有寄人篱下的屈辱之感。一年多郁闷终于使朱耷变成疯子,“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徒跣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更甚者他公然大便于大堂之上,胡知县不胜其扰,只能放归了事。回到青云圃,疯病逐渐痊愈。
康熙二十六年(1687),62岁的朱耷将道观交付弟子徐若愚主持,飘然浪迹而去,过着亦禅、亦道、亦儒的生活。先是寄居在僧友淡雪的北兰寺,淡雪圆寂后,他在南昌搭建了一处简陋的“寤歌草堂”,栖身于此。在“萧萧满席尘”的寤歌草堂,朱耷“诗画入禅真”,他传世的一幅幅佳作,绝大多数是其生命最后二十年出品的。这期间,朱耷靠借贷和鬻字卖画为生。
他书画署名的别号甚多,有雪个、个山、人屋、驴汉、个山驴、驴屋驴、刃庵、道朗、良月、破云樵等。所书八大山人,必连缀成哭之或笑之的字样。工书法,行楷学王献之,淳朴圆润,无明人习气。狂草亦怪伟,独创“秃笔圆体”的“八大体”,抑扬顿挫,藏锋护尾,内富外蕴,自成一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尤善绘画,山水黄公望,在构图上又受董其昌影响,但用笔干枯,一片荒凉气象。花鸟画在沈周、陈淳、徐渭水墨花鸟画基础上,树立特殊风格,简单奇异,不落恒蹊,而用笔用墨于豪放中有温雅,于单纯中有含蓄,能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与石涛画风异曲同工,对于清代花鸟画有极大的影响。往往画鸟只画一足,画眼则眼珠向上,所谓“白眼看青天”,以寓其对清廷的不平之气。
「 图:八大山人《孤鸟图》」
有评者云,八大山人的画旨在突出一个中心:即表现对大明故国的哀惋,对异族入侵的仇视,以及对各级当政者的讥讽。他的书画有极多的禅学因素,一个23岁皈依佛门,禅学造诣极深的天才艺术家,不可能不把博大精深的禅学溶入到他的书画创作当中去。
石涛(1641—1715以后)亦名道济,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明朝宗室后裔,为靖江王的第十一世孙。靖江王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南昌王的曾孙,封藩于桂林,此后即驻守繁衍于广西。
明亡(1644)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监国,不久称帝,号弘光。次年五月南京失陷,弘光政权亦告结束。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监国,旋亦称帝。与此同时,石涛生父朱亨嘉在桂林也称监国,但被唐王发兵击败,亨嘉被活捉,解至福州被处死。此时年仅6岁的石涛由太监庇护,逃往武昌,不久因生活无着,与哥哥一起出家,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字石涛。别号常见的有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等。十余岁即同哥哥喝涛云游,登湖北武汉黄鹤楼,荡舟湖南岳阳,从湖广到江西,登庐山,旋又游赣、苏、浙、皖诸地。
康熙元年(1662),23岁的石涛来到松江(今属上海市),皈依临济宗大师本月。本月禅学精湛,工诗文,书法尤佳,石涛的禅学和诗文均得益于本月。石涛十几岁画便甚可观,他自题兰竹诗有:“十四写兰五十六。”又有一本山水、花卉画册,是顺治十四年(1657)十八岁时所作。
康熙五年(1666)前后,经本月介绍,石涛与兄喝涛移居安徽宣城附近的敬亭山广教寺。道济在此居留十余年,而这时正是新安画派最为辉煌的时期。由于本月与名画家梅清(1623~1697)有私交,石涛便与之亲近,后来成为莫逆之交。在石涛早、中期作品中的用笔、取意和章法中,都能找到梅清的影子。石涛又通过梅清广交文人雅士、名流俊彦,加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大大开拓了他的诗文书画境界。这期间受弘仁、程邃及梅清的影响,山水多据实写生,坚持不懈地从黄山汲取营养,单写黄山七十二峰就有七十二幅之多。
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石涛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居城南门外的天禧寺达六年之久。髡残和“金陵八家”对他颇有影响。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首次南巡,曾游天禧寺,石涛得见皇帝。五年之后,康熙再度南巡,石涛再次迎驾于江苏扬州平山道上,并赋接驾诗,又作《海宴河清图》颂扬康熙圣德,并钤上“臣僧元济”的印章。是年,石涛应邀至京。滞京都三年,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饱览了不少文物和书画珍品。并与宫廷画家王翚、王原祁合作绘画,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沿大运河南返,最后定居在扬州。周旋于名士、富商、官宦之间,以卖字鬻画为生,生活很宽裕。
「 图:石涛《山水图》」
三十五年(1696),在扬州大东门外建“大涤堂”,自此取别号曰“大涤子”,他在致八大山人函请山人为他画《大涤草堂图》时说:“济为有发有冠之人,向上一齐涤。”石涛是要将过去一切洗涤去除,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或许那时他已还俗,故有此“涤”。书画创作外,穷毕生经验,写出精辟绝伦、前无古人的画论著作《画语录》,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我自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等等革命性的主张。书法工分隶,极具功力逸趣,行书若乱石铺地,郑板桥受其影响。
弘仁(1610—1663,一作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30多岁入闽时改名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梅花老衲、梅花古衲等。渐江本是水名,黄宾虹说过:“渐江之水,黄山在其北,白岳在其南。”弘仁有一方印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安徽歙县人。父早殁,家境清贫,幼年从师明末秀才汪无涯研读五经。成年后曾以卖柴和抄写文稿来奉养母亲,事母至孝。
明亡(1644)的第二年,清兵入侵徽州,弘仁和他的老师汪无涯一道入闽避乱。时唐王在闽称帝,士人多响应,弘仁也有抗清之志,多有抗清言行。他有偈云:“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楼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钟山”有朱元璋的墓。
顺治三年(1646)八月,唐王政权灭亡,挽救大汉的希望完全破灭,弘仁便进入了武夷山中。次年落发为僧,皈依古航法师。出家后云游闽地,后又回到了歙县,住歙县西郊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游黄山、画黄山。顺治四年夏,弘仁在江苏南京香水庵消夏,画有山水画册页八开。
清康熙元年(1662)冬至次年夏,弘仁经鄱阳湖到庐山。自庐山归来,作《石淙图》卷。
「 弘仁《山水图》扇面 」
康熙二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664年1月19日)圆寂于家乡五明禅院,友人汤燕生和学生们将他葬在披云峰下。弘仁生前酷爱梅花,曾嘱人在他死后于墓地多植梅花,也许是要用梅花来表示自己的不畏风寒。弘仁童年习画,早年曾从程嘉燧、李永昌、孙无修、萧云从游,曹寅题渐江画的《十竹斋图》轴云:“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尺木是萧云从的字。思想属于儒家,他是明末诸生,儒学功底深厚。有人说他是穿着袈裟的孔夫子。皈依佛门后,他的禅学修养日益深厚,而且表现在他后来的诗画中。他有禅诗云:“画禅诗癖足优游,老树孤亭正晚秋。吟到夕阳归鸟尽,一溪寒月照渔舟。”画工山水,初学宋人,晚法倪瓒,尤好写黄山松石。笔墨精谨,格局简约,山石取势峻峭方硬,林木造型盘屈遒劲。作品显示出一派纯净、幽旷、峻逸的意境,形成刚正、平实、清凉、蕴籍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新安画派”。弘仁又是第一个画黄山的大画家,所以他又是“黄山画派”的奠基人。在清初的中国画坛上,弘仁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弘仁、石溪、石涛三位著名画僧而言,黄宾虹说过:“渐江成名最先,画尤高逸。”昔江南人以有无云林画定雅俗,今咸谓弘仁足当云林云。新安画家多宗云林,盖弘仁导先路。亦工诗。与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并称四大画僧。著有《画偈》。
髡残(1612—1673)字介丘,号石溪(一作字),又号白秃、䒶(古“天”字)壤、电住道人、残道人,晚署石道人。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钱澄之《髡残石溪小传》云,髡残母亲生他之前梦见和尚入室,残从此认为自己的前身乃是和尚,所以幼即喜读佛书。及长,父母为他议婚,坚不从。母去世,便有出家之心。
明崇祯十一年(1638)削发投龙山三家庵为僧。旋至江南各地云游,问道高僧大德。至江苏南京时,遇云栖大师弟子,遂于云栖大师像前礼拜为师,取法名智果,于是便成云栖派僧人。云游归,ト居湖南桃源余仙溪上。
明亡(1644),清兵南下,髡残避入深山。山中三月,受诸苦恼,更坚强他反清的思想。
顺治十一年(1654),又至南京,受衣钵于觉浪禅师,得器重,“其慧解处,莫能及也”。从此驻锡南京聚宝门外大报恩寺,参与修藏,时或代理修藏主持。十五年,易法名为大果,并迁居南京城南祖堂山幽栖寺。次年云游至吴越阁,后又回到牛头山,以法印心,以戒制行,以慈祥接世。一度曾游安徽黄山,住一年余离开黄山,后又回祖堂山,未入幽栖寺,而是在附近的白云岭上结茅独居。期间和程正揆、张怡、周亮工等文人常有往来。小筑独居十年,祖堂山一场大火把髡残的佛学经相、文具器物化为灰烬。寂后,僧人遵遗嘱将他骨灰沉入长江边上的燕子矶下。性喜书画,为人豪爽、耿直、刚烈,天资高妙,崇尚节气。每以笔墨作佛事,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峰峦浑厚,笔墨苍茫,于干笔皴擦,得元人胜概。诗文书法亦古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与石涛齐名,并称“二石”,又与弘仁、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大画僧”,与程正揆(号青溪)并称“二溪”。
顺治十四年(1657)尝作《赤林访友图》,十七年作《奇峰幽境图》,十八年作《黄峰千仞图》,均藏南京博物馆。著有《浮查集》。
「 图:髡残《山水图》」
满清时期著名画僧还有方以智、达爱、竹禅、苍崖、真然、铁翁、虚谷等等,也各擅胜场,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