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行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大概就是
在吴哥,
每日清晨4点,
来到巴戎寺
面对“微笑”打坐。
到了吴哥才知道当地人发音的吴哥是“Angkor”,
有点儿像uncle,
不是哥哥倒是叔叔了,
但这个称呼带来的亲切感并不因此而稍减。
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游客是否也像吴哥这样,
人手一本除了现代导游手册之外的
古代人写的当地风土文章——
元朝人周达观写吴哥的《真腊风土记》,
而且以法国人居多,
本书问世四年后法国发起对柬埔寨的殖民战争
太美丽,
有时是灾难。
认真阅读的老太
家乡2月还在围炉烤火,
柬埔寨却是每日平均38度高温,
为了避开最热的时候在景点被暴晒,
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清晨出发,
我像个标准的游客那样住在暹粒的某一个旅馆里——
自然是lp推荐的有口碑的好旅馆,
睡在床上,
半夜朦胧中能听到僧人唱诵的声音在平原上回荡,
悠悠荡荡,
笃定绵长,
有时会走神,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何世?
能听到钟声和唱诵声的城市都让人心安,
如同古代那些守更人,
穿街走巷地敲梆,
“露重霜浓”,
才知道
“城上已三更,
不如休去。”
吴哥门票有三种,
一日游,三日游,一周游,
我问摩托车小哥一周游门票多少钱,
他老实说不知道,
因为他载的游客没有买一周门票的,
我径奔一周游的门票窗口,
那里几乎没人,
值勤的好奇问我哪里人,
我笑笑说”china”,
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心里想:
看吴哥啊,
没有一周的时间怎么够?
每看一个寺庙和神殿,
我都以为是最美了,
然后又不断更正自己,
每一个景点都各有风姿,
世人大多爱吴哥窟,
也确实值得爱,
然我却偏爱巴扬寺,
尤其是凌晨四点的巴扬寺,
那时没有游客,
偶尔遇上一个值勤的保安,
或者跟我一样躲避旅行团的摄影发烧友,
几乎只有流浪的猫狗和天上一痕淡淡的月牙儿陪我,
却不觉孤单。
摩托小哥不解我为何每天早上都去巴戎寺,
却不去大家都喜欢的吴哥窟看日出,
我也不解释,
有时候,
喜欢是没有理由的。
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让我连着一周每天都去还不觉得厌倦
不,
简直是越来越喜欢,
甚至离开的那天清晨,
我会难过到要流泪。
上一次在一个建筑中想要跪下来,
还是巴塞罗纳高迪的圣家族教堂,
这次,
是巴戎寺,
著名的“高棉的微笑”。
每日清晨,
轻轻穿行在这些厚唇深目安静无语的“微笑”之间,
有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高贵、庄严、寂静、悲悯、温柔……
这些词语在这里忽然就如此直接奔来眼底
长在心里。
一个人,
十年征战后凯旋,
不是为自己和部队建一个凯旋门和丰碑,
而是建了一百所医院,
他生于皇室却无意权力,
为了抵御外敌沙场征战,
结果弟弟先他而去,
于是满头白发时他还是做了国王,
他大概更知道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见过那么多血淋淋的杀戮和冰冷的死亡,
即使坐上了宝座戴上了皇冠又有什么好炫耀和标榜的呢?
在妻子的影响下,
他皈依了佛门,
同时也允许印度教的存在,
柬埔寨的人们何其幸运,
曾经拥有如此睿智而大度的国王。
吴哥之美,
美在匠人,
好多游客常常在刚进去的门廊处已经举起相机流连徘徊,
为那些繁复精美的雕花赞叹心醉,
吴哥,
无一处敷衍和潦草,
即使连门槛都是艺术品,
匠人们怀着对神的敬畏
不敢丝毫松懈手中的刻刀,
在坚硬的石头上
雕出了天女的丰满圆润飘逸娟秀,
雕出了波浪的跳跃空灵,
雕出了神佛的慈悲喜舍,
雕出了真腊人们的吃穿住行,
雕出了历史和神话。
在吃烧烤的人:真香啊
每一朵波浪中都有个神。
功名、成败、兴亡都散去,
石刻之美永恒,
然而古树巨藤从地底下从石缝中生长出来,
风吹鸟衔的一颗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居然生生裂开、
开枝散叶,
成林成片
吞没了一座座古迹,
甚至整座古城,
站在那些被参天古木如巨蟒一般缠绞的石城中,
你不禁会问:
“什么是永恒?
什么才是最坚硬的?”
吴哥行,
行行复行行,
这是一个值得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反复流连欣赏的地方,
离开的那天早上,
我照例先去巴戎寺打坐,
绕寺一周,
拜别佛像,
心生不舍,
“临别不胜依依”。
一个人的巴戎寺。
三山记于4月24日夜,吴哥归来月余。
附:
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 (Bayon) 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