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泰州 | 汤显祖《海陵观徐神翁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抚州汤显祖纪念馆
海陵观徐神翁像
明·汤显祖
一
色尽神移看写生,元都衫影罩空明。
沧桑欲换题愁去,一种神仙世上情。
二
檀像虚无画像新,掉头不识底伤神。
千秋泪迹神光里,愁看人间罗刹人。
孔尚任旧居内正在上演的昆曲《牡丹亭》
坐在泰州孔尚任旧居后花园内聆听昆曲《牡丹亭》,别有一番滋味。高雅精致的庭院戏曲,就这样走进泰州,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中。
我们在此品茗,听戏,不禁会遥想400年前的戏曲家汤显祖,是如何从我们身旁经过,他的脚步声,有没有惊动当地人。也许,他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离去。但他心中装下的,一定是小城无限柔情。
这里是他戏曲思想原产地,他的老师罗汝芳,罗汝芳的老师颜钧,颜钧的老师徐樾、王艮,都与泰州结下不解之缘。况且这里还有他仰慕的另一位道教仙人徐神翁。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在罗汝芳的课堂上,他已神游此地多次。
汤显祖像
汤显祖是以南京太常寺博士(七品闲职)的身份来到泰州的。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家乡临川太平街汤家山读书。提及临川,大家一定不陌生,北宋名相王安石,北宋词人晏殊、晏几道、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是这里人。
自宋而清,临川共出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可谓才子摇篮。唐代王勃就曾称赞这一文学圣地:“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人才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必有一方土壤长期滋养。
青年时期的汤显祖,正是在一般人都接受不到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老师便是大名鼎鼎的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1515-1588)。
要不是五十岁的罗汝芳因父丧回南城县(临川邻县)守制,他估计也不会成为汤显祖的老师。十五岁的汤显祖,正是接受新思想的绝佳年纪,他们竟然在恰当时空相遇。
没有罗汝芳对汤显祖“赤子之心”的思想启蒙,也许就没有思想超前《牡丹亭》。
泰州学派追求个性,追求良知、追求平等思想对于汤显祖刻画杜丽娘这一人物起到关键作用。
罗汝芳一边教育汤显祖的同时,一边想方设法营救身陷囹圄的恩师颜钧(思想激进,三年后救出)。
从罗汝芳的交谈中,汤显祖得知颜钧正是王艮的亲授弟子,其曾为王艮守丧三年。
后来,在他16岁时,正如眼前汤显祖一般大时,他遇到颜钧,开始学习“拯救人心”的“大中学”思想,走上终身宣扬泰州学派的道路。
在罗汝芳精心培育下,汤显祖于六年后考中举人。此时,他不过才21岁。又过了两年,罗汝芳守制期满,复为朝廷起用,结束对汤显祖长达八年的塾师生涯。
徐神翁 像
恩师离开后,汤显祖因拒当陪考,得罪首辅张居正(多次迫害泰州学派传人),屡屡落弟。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34岁的汤显祖才以极低分考中进士,被授予太常寺博士一职。
当历经坎坷的他,站在徐神翁像前,如同遇到知己一般,将心中愁苦一股脑道出。
这两首诗的本质都在说一个“愁”字。
“沧桑欲换题愁去”、“愁看人间罗刹人”,第一个愁,指沧桑欲换(腐败国衰),诸如张居正之流科举舞弊,官场腐败,导致诗人才华被压制多年;第二个愁指罗刹(恶鬼)太多,诸如“前七子”、“后七子”之流,毫无创新,一味抄袭,正如小鬼把持文坛。
具体到第一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空明境界的向往,内心却不能做到。
他不甘心就这样遗世独立,满腹才华还没发挥。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不过,这一等便是十多年之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诗人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便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家创作“临川四梦”。
这才有了震惊世界的《牡丹亭》,有了“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美誉。
第二首中的“愁”,实际上是诗人借历史酒杯浇胸中块垒。对于当时文坛复古一边倒现象,他的内心是极度排斥不屑的。
所谓的“前七子”、“后七子”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等文坛领袖,不过盗世欺名,毫无创新,一味模仿抄袭古人文章而已,这种宣扬论调岂能佳作迭出。
遂昌汤显祖纪念馆
被排挤在文学圈外的汤显祖,罗列了他们抄袭的证据,摆放到他们的桌前,使他们哑口无言又尴尬无比。就是这样一群人把持明代文坛,也怪不得后人说整个明代文学浮华不实。
汤显祖离开太常寺博士一职后,继续担任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闲职。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上书《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帝被贬徐闻县(临海南)典史。后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五年。
万历二十六年(1598)得罪权贵上司,弃官归里,潜心戏剧、诗词创作。
汤显祖一生愁苦无处宣泄。他只能书斋寻梦,用道家思想来堵塞外面浮躁的声音,用泰州学派先进思想观照世界,一心想要创造出呼应时代的文学精品。
《牡丹亭》的出现正是这两者下的产物。
戏中描绘的正是那些被锁入深闺,像杜丽娘一样的女子。
她们不被允许踏入自家后花园,更谈不上自由出入。
她们失去了自由,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成为被禁锢集体无意识者。
这是程朱理学对于妇女思想和人性的桎梏。
有着独立个性的汤显祖,便是要唤起明代女性的觉醒,去勇敢追求爱情,个性解放与人生自由。
有些遗憾的是,在汤显祖去世后一年,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牡丹亭》才刊行于世。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权者对“异端”思想的高压态势,亦能看出汤显祖个性里不屈高贵的精神人格。
汤显祖轻轻地来过,又轻轻地走了,却与泰州留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知道,他心中流淌着的,永远是泰州学派的思想底色。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