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加林:儿时中秋月最圆|散文
文/乔加林
【作者简介】乔加林,江苏泗洪人,转业军人,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中华精短文学研究会会员、签约作家,江苏省散文学会、迁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军旅青春文库》《人民前线》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多篇作品入选年选和文集并获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年一次的中秋又要到了!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涌现出很多儿时的记忆。记忆里,中秋节是一年中除春节外的第二个大节,然而,中秋对我来说,记忆里除了儿时的欢乐,其中还夹杂着对逝去岁月的淡淡伤感和怀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处于经济困难、物质匮乏的时期,偏僻的小乡村更加贫困。因为家里很穷,中秋节常常连月饼都买不起,我和姐姐们常常对着月亮作些无尽的遐想,想着想着,玩耍了一天的我就会靠在姐姐的身旁甜甜地睡去。不知何时,还在睡梦中我被母亲摇醒,原来生产队给每户发了一块大糖饼,上完夜工的父母亲带了回来。看着又大又圆的糖饼,我顿时睡意全无……
乡下的中秋已是深秋,夜空越来越高,皓月当空,明净如洗,晚稻谷透着清香味儿,稻田边阵阵蟾蜍声,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乡村田地里的庄稼也快到收获的时候了,秋高气爽,青黄不接的担心苦楚日子也就即将过去。
儿时的中秋是穷苦的,穷苦的中秋也最令我难忘。在我刚记事的一个中秋晚上,已会背几首唐诗的姐姐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句子,那时虽还不甚解其中的意思,但对着明月,我幼小的心灵里也能感觉到有一些情愫。那时候的晚上,父母多半都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出夜工,就连中秋节也不例外。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乡村的生活逐渐提高。在节日到来之前,父母亲都会步行去集镇上买几块月饼回来,待到中秋节晚上,母亲总是把平时吃饭的四方小桌子早早地搬到院子里。小桌上摆着石榴,月饼,还有一大盘煮好了的山芋和盛有一大瓷盆新收的玉米稀饭从瓷盆里飘起了清香……等月亮刚刚爬上来的时候,母亲也就忙完了。
儿时的中秋,天黑得好像特别慢,又好像每一个中秋天气都特别晴朗。一家人围坐在小桌子边上,一边吃着月饼喝着稀饭一边欣赏高挂在天空的月亮,感觉月亮又圆又亮,照得院子明晃晃的。那时的月饼多年就一个品种,酥皮青红丝冰糖馅,但是直到现在,那种月饼香还时时会从我的记忆深处飘出来,总是好怀念儿时的那种节日气氛,总觉得儿时的酥皮青红丝冰糖馅月饼才是真香甜啊。
小时候的节日梦想就是能吃点好东西,伴随着对“好吃”的期待,是一种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物质短缺的时代,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可怜,但母亲会给我们讲月亮里住着嫦娥、玉兔、吴刚的故事,也会让我们望着那圆月里寻找这些人物。躺在院子里的凉床上,望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手里拿着月饼躺在母亲身旁,不知不觉就进入梦乡……
十七岁那年,我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在部队这所大学校一干就是十多年,每到中秋的时候,战友们就会感慨着“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着远去的儿时每一个秋风微凉的夜晚,呼吸着乡村秋收时节馨香的空气,看圆圆的明月高悬在轻云飘移的天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母亲亲手做的美味糖饼,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氛围里以及庄邻农家小院里传来一阵一阵的幸福的欢笑声仿佛就在昨天。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月圆月缺,又是一年中秋到,想起儿时,许多往事就像放录像一样在脑海浮现,内心禁不住涌起阵阵感慨。一样的中秋,一样的明月,只是“年年花相似,岁岁景不同”,老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中秋的味道也就变了,日子如水般无声的滑落,岁月带走了太多的东西,让人伤感,让人怀念。如今各种花样、各种价格的月饼都有了,可再也找不到那种儿时的感觉了。
儿时中秋之夜,乡村那一轮明月、犹如硕大的白玉盘照亮整个乡村和农家小院,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