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阿波聊历史(四)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国人暴勤——奴隶制的衰落

繁荣的西周经济,建筑在奴隶的血汗与白骨堆的基础之上,鼎盛之中,已孕育着危机。至今翻开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还会看到优美动听的一首首颂歌,可终究还是掩盖不住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呻吟舆呼号。那时,人的价值还不如牲畜。一匹马加一束丝就可以换取五个奴隶。非人的待遇,激起的是愤怒舆控诉。奴隶们质问“大人君子”们: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愤怒者咒骂“大人君子”们是“白吃”、“硕鼠”,呼号着要离开那人间地狱,去寻求“乐土”。尽管谁也弄不清“乐土”究竟在哪里,奴隶们还是一批批逃亡。《易经》记载,奴隶逃亡一次多达三百人。

西周后期,社会上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呼号不安,已经不限于乡村和奴隶,连住在城里的国人,即平民也对奴隶制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制度诅咒不休,进行抗争了。周朝的第九代君主厉王(?一前828年)不谙世事,贪得无厌,强行霸占着山林川泽,不许平民借以谋生,说这是“专利”。厉王的倒行逆施弄得民怨沸腾,骂声载道。

厉王就凭借周王朝制定的三干多条残酷刑法进行压制。派出密探监视人民,谁一旦被告发,就会立即惨遭杀戮。人民一时不敢讲话了,彼此见面,相示以目。厉王对此甚为得意,夸口说:我能“弭谤”了!

正如当时贵族召公虎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则溃”。不到三年,国人忍无可忍,酿成了一场暴动,群起把厉王赶跑了,又包围了贵族召公虎的家,要他交出藏匿着的厉的儿子。召公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假冒王子交出。

国人暴动,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周王朝也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就从这一年开始有确切的纪年了。

烽火戏诸侯——西周的灭亡

周厉王被赶跑以后,王朝无王,就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十四年,厉王死掉, 王子静就被拥立为王,即周宣王(?一前782)。

宣王继位之时,正逢“国运维艰”,奴隶制这座大厦眼看就要倒塌了。宣王却还想“励精图治”,支撑下去。他先后对趁周室衰落起而反抗的诸侯和进犯的外族进行讨伐,把他们一个个打败或赶跑了。这样,有些长期不来宗周觐见国王和贡纳的,这时又来了。因而有 “宣王中兴”之说。其实,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周宣王已无法挽救奴隶制崩溃的败局了。

至少在商朝就把田地划成方块块,如“井”字形,分给奴隶耕作的制度,几百年来就是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呌做井田制。国人暴动以后,也逐渐瓦解,并早已使得周王朝财源枯竭,养不起重兵。宣王同姜戎作战,王朝没有劲旅,只好征调“南国之师”。千亩(今山西介休)一役,王军覆没,宣王几乎被擒。这样贫弱的周王朝又怎能继续控制四方诸侯,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王权统治呢!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就是宣王的儿子周幽王(?一前771)。幽王是个亡国之君。史书上讲到西周灭亡时,总要讲到“幽王宠褒姒”的故事。

幽王妃子褒姒长得很漂亮,可是不大爱笑。幽王宠爱她,总想让她高兴发笑,但千方百计,总也不成,幽王忽然心血来潮,想不妨开个举烽火的玩笑。

“烽火”,又称烽燧,是古代使用的军事警报信号。国都四周,以及通往重镇、要塞的地方,沿途相隔二、三十里就在高处建有烽火台,设有军土日夜守候。一旦敌人来犯,就举烽烟报警。夜间举火,曰烽;白日举烟,曰燧。举火用柴, 举烟用狼粪,故又名狼烟。烽火狼烟就是向全国征兵勤王的十万火急的军令。显然,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军事措施,不可轻举妄动的。

幽王一心要博得褒姒的欢心,竟然忘乎所以,下令举火。一时,烽火连天,狼烟四起。诸侯、将领们立即统帅人马,鸣金击鼓, 日夜兼程而来,好不威武。可一到都城,既不见战事,更不见敌人,各路诸侯因之大为泄气,只好偃旗息鼓而去。褒姒见此情景,不禁大笑起来,幽王竟非常得意。

幽王欲立褒姒做王后,就废了申后,又要杀王子宜臼。宜臼逃到申国,幽王又派人到申国追捕。申侯是宜臼的外祖父,怎肯将宜臼交出让人杀害呢?幽王于是派大军来讨伐。申侯联合犬戎共击幽王。幽王势危,举烽火告急。这次可再也没人来救了。褒姒被犬戎掳去,幽王被杀于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

西周王朝的大厦终于倾倒了。骊山顶上,古烽火台的故址犹存,成为相传十二王、历时二百五十七年的西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见证。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这里,常常评论起周代帝王的千秋功过。或说幽王昏庸,褒姒倾国,罪在一人。或说那是历史的必然,举烽火只是个偶然的事件;偶然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可偶然终究是为必然所决定的。至今,这两种历史观仍在争论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