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电瓶车到底是什么车?|随笔

君之忆:她和他没有走到最后|小说

文/山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上下班途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前面红灯亮起,行驶中的车辆戛然而止,过往行人鱼贯而入,疾驰奔走在人行道上,偏偏这时风驰电掣的电瓶车旁若无人飞奔而来,行人只好小心翼翼前行,有的行人便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安甚至怒火道“瓜娃子,你还懂不懂规矩?”更有甚者说道“抢死嘛这么急?”这已经不是某一地一时一个路口的个别现象,而成为新常态。
记得九年前刚来绵阳上班,周五下午下班从公交车下来准备坐大巴车回老家,就被飞速行驶而来不及刹车的电瓶车撞到,为此还在医院住院一周,然后回家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住院期间,同病室的患者说,伤得不重,撞人者还把你送到医院,你算不错的了!继而又说到有熟人朋友被撞到了,撞人者扔下电瓶车跑了,反正一个电瓶车也就两三千块钱,二手的也就一千多块钱甚至更低。即使报警查到了交警也拿他没有办法。
无故被撞躺在医院,我是该庆幸还是咋的?听了病友的话,我沉默了!
是啊!电瓶车无牌无照,开车又不需要专业培训,更无交强险之类的保障,撞了人出了事扔下车子一跑了之,你又能怨谁?一个车子又能值几个钱,能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吗?显然是不行的!但又有何办法?汽车撞了人,有牌有证查得了车查得了证查得倒人,有法定的交强险,有保险公司可以作为保障!但同样是被车撞了,电瓶车的受害人却很难得到保障。
于是就有人说了,汽车是以油或天然气作为动力来源,属于机动车,当然必须得有牌有照,而且驾驶的人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驾驶证方能在公路上行驶,驾驶的车辆还必须购买交强险。可电瓶车到底是什么车?人力车吗?显然不是,行驶速度比自行车快多了。记得多年前自行车还要车牌,丢失了还可以去派出所登记,虽然找回来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是机动车?可为什么电瓶车又没有作为机动车来管理?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人力就是机动车也未免太牵强了吧!那么我就来彻底理一理机动车与人力车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力车”是这样解释的:“①有人拉或推的车(区别于兽力车和机动车);②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1063页)。词典没有对“机动车”一词进行解释,仅对“机动”二字作了解释。所谓“机动”就是利用机器开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车辆是按动力来源来分类的,以牛、马等牲畜为动力的叫兽力车,人拉的车就是叫人力车,而利用油电气等外生能源通过机械运动产生动力的叫机动车,包括各种汽车、摩托车等。
再查国务院颁布的《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条例》和公安部的《机动车管理条例》,这两部法规都没有对机动车的概念作明确规定,而只是按照动力大小来分类,亦即并没有把电瓶车作为机动车来管理。所以电瓶车没牌没照,驾驶者既不需要专业培训取得资格,也不需要购买交强险。
但实际上电瓶车在路上跑起来速度并不比摩托车慢多少,虽然个头不一定有摩托车大。这实在是一种误导,由此才出现电瓶车撞了人交警都拿到没有办法,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怪象。长此以往也就出现了前方绿灯亮起,包括电瓶车在内的各种车辆飞速行驶;红灯亮起,汽车等机动车戛然而止,行人在人行道行走,但电瓶车依旧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如入无人之境。交通信号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作用,反正撞了人大不了扔下车子一跑了之。
电瓶车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所谓的老人代步车又悄然登场。虽然交通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但仍收效甚微。这种以油或电作为动力来源的代步车依然行驶在街头巷尾。记得有天在老家县城三叉路口,一辆老年代步车“吱”的一声,停在了我面前。一位老者望着我说“搭车不?”我摇摇头。
现在所谓的老年代步车不仅上路而且载客了。同样也是无牌无证,成本低,门槛低,要求不高,驾驶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车辆又不需要上牌照,禁而不止,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愿不要再步电瓶车的后尘,继而成为影响出行安全的痼疾。
要做到机动车就是机动车,不管动力大小,都应该按照机动车来进行管理,就必须首先从法律法规加以明确,然后严格管理,长久以往交通有序才能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要对不管交通信号,不顾行人与否,仍旧飞速行驶在路上的电瓶车主和管理的交警们斗胆地问一声:
电瓶车到底是什么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