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唯一的一级教授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作家群体中,有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诸如陈衡哲、冰心、庐隐、林徽因、凌淑华、丁玲、石平梅等等,而对于冯沅君的名字却有些陌生,但提及她的胞兄冯友兰先生,几乎又没有不知道的,而冯沅君在做学问上更有成就,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务院在为大学教授评定级别时,只评定了118名一级教授,而女教授被评为一级教授者更是凤毛麟角,我只知道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妇产名医王淑贞被评为一级教授,而冯沅君是山东大学唯一的一级教授,鼎鼎大名的束星北也仅被评为二级教授。

冯沅君

冯沅君(1900—1974)原名冯恭兰,字德馥,河南唐河人,与冯友兰和冯景兰是同胞兄妹,他们的父亲冯台异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在仕途上并不是很顺利,但他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曾设家塾聘名师,专为子女讲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算学、书法、作文之法等课程,而母亲吴清芝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经担任过女子小学堂的校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教,尤其是在对冯沅君的教育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此每当冯沅君念及母亲之时,总是一往情深,并曾以母亲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慈母》。

胞兄冯友兰和冯景兰分别比冯沅君年长5岁和2岁,冯沅君受哥哥们的影响,从小也是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诵读唐诗宋词,不仅能够背诵,而且还能吟诗填词,初显文学才华,两个兄长赴上海、北京等地求学之时,冯沅君在家陪伴母亲,一边阅读兄长曾学习过的书籍,一边阅读兄长寒暑假带回来的现代书籍,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由于父亲冯台异于1908年因脑溢血猝然离世,冯家境遇也开始逐渐衰落。

冯沅君曾于1910年进入唐河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读书,一年以后“武昌起义”爆发,学堂受影响而停办,冯沅君仅读了一年书就辍学回家,但她并没有放弃读书,而是居家自学,并于1917年步兄长求学之路,赴北京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国文专修班,其时大哥冯友兰正在北京大学哲学门就读,而二哥冯景兰在北京大学读预科,兄妹三人在皇城根脚下重聚,冯沅君也能时常得到两个兄长的照应。

冯沅君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期间,年仅19岁冯沅君颇为活跃,在北师大女生群体中颇有威望,曾受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并跟随学生游行队伍前往天安门请愿和上书,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她还将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古装话剧,并亲自饰演焦母,其同学程俊英饰刘兰芝、孙斐君饰焦仲卿、陈定秀饰小姑,进行反封建宣传,为争取女权而呐喊,曾在北京城引起巨大反响,此时的冯沅君也是誉满京华,甚至李大钊、鲁迅等名家也都慕名前往观看演出。

1922年6月冯沅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时,正值北京大学沈兼士教授创办研究所国学门并出任主任,冯沅君于是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前身,只是当冯沅君进入北京大学时,她的哥哥冯友兰和冯景兰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女性能够进入女子大学读书已属不易,而能够攻读研究生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至于冯沅君是不是中国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女研究生,还尚无确凿史料佐证。

冯沅君

冯沅君于1923年在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以笔名淦女士相继发表了《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三篇短篇小说,并于1926年结集《卷葹》出版,在这本书中又增加了一篇《慈母》,《卷葹》也成为冯沅君的代表作,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领略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的独特风格,在《卷葹》之后,冯沅君又先后出版了《春痕》和《劫灰》两个短篇小说集。

冯沅君第一部小说集《卷葹》

冯沅君于1925年7月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时,正值北洋政府动荡时期,北京许多高校的教授们纷纷南下,冯沅君经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陈钟凡介绍,相继在金陵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这时的冯沅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上,这既是她的专业,也是她在大学当教师的资本,那时的大学,对学位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冯沅君尚无放洋资历,而要在高校立足,就不能不在专业上下功夫,也就渐渐淡忘了文学创作,如果她坚持走文学创作之路,以她的学识和修养,也必定会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

1927年秋陆侃如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毕业后,应邀到上海公学任教,同时在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兼课,冯沅君与陆侃如相聚于上海,并于1929年1月24日永结秦晋之好,冯沅君年长陆侃如3岁,二人都是于1922年进入北大的,所不同的是冯沅君在研究所读研究生,而陆侃如在中国文学系读本科生,二人相识于北大红楼。

冯沅君与陆侃如

陆侃如于1924年毕业之后考入著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等导师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因此冯沅君与陆侃如的结合,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上的珠联璧合,夫妻二人曾1931年合著出版了六十万字的《中国诗史》,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著作,1932年又合作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简编》。

《中国诗史》

1932年夏.冯沅君与陆侃如从上海乘邮轮自费前往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并于1935年6月双双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并回国,冯沅君到位于天津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而陆侃如则被聘为燕京大学教授。

“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继陷落,夫妻二人前往上海租界避难,在小住之后取道香港、越南辗转抵达昆明,夫妻二人再次分开,冯沅君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陆侃如则前往已迁到云南的中山大学任教,1942年夏夫妻俩又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其时陆侃如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战胜利以后,深处西南大后方的大学纷纷复员,冯沅君与陆侃如随东北大学复员到了沈阳,此时正值原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第二次出任校长,冯沅君与陆侃如应赵太侔之邀,于1947年暑期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执教,陆侃如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年初春又出任副校长并兼任《文史哲》编委会主任,《文史哲》曾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术园地,山东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曾仰赖于这个刊物的存在。

《文史哲》创刊号

1956年国务院组织了教授评级活动,在山东大学的冯沅君被评为一级教授,而其兄长冯友兰和冯景兰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被评为一级教授,冯氏三兄妹都被评为一级教授,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也说明他们兄妹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声望,当时山东省高校中也只有5人被评为一级教授,其他4人分别是山东工学院的刘先志、青岛工学院的王之卓、山东医学院的尤家骏和青岛医学院的徐佐复。

冯沅君与陆侃如

陆侃如曾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实际上早在1955年他就因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的问题而受到牵连,1958年10月山东大学整体从青岛搬迁至济南,冯沅君曾于1963年被国务院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而此时担任山大校长的是老资格的成仿吾。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冯沅君就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由于她与陆侃如没有子嗣,少有家庭负担,因此她将自己全部的母爱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学生,先后与人合编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和《中国历代诗歌选》,为全国各大学中文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材,也曾写下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中国历代诗歌选》

及至文革期间,已近古稀之年的冯沅君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屡遭批判和批斗,被造反派安排打扫校园和厕所卫生,接受革命群众的监督和改造,那个年代有如此遭遇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刘先志和束星北等人也都有过打扫厕所卫生的经历。

冯沅君与陆侃如

冯沅君是于1974年6月17日病逝的,由于其生前曾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享受高级干部待遇,因此被葬在济南英雄山革命陵园。

1978年12月1日,陆侃如也因病去世,临终前遵照他曾与冯沅君商定的意愿,将家中珍藏的所有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了山东大学,当时陆侃如并没有被正式平反昭雪,因此他没有资格进入英雄山革命陵园,一对恩爱夫妻死后竟然不能同穴,实在是一件遗憾和悲催的事情,其老家江苏海门的亲戚将其骨灰接回家乡暂放。

此事被江苏省海门市政府知晓之后,不忍一对恩爱夫妻,死后还要分隔两地,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主动与山东省有关方面协商,将冯沅君这位“海门媳妇”的骨灰接回故里,与陆侃如的骨灰一起安葬在老家父母的墓地旁,成就了这一对地下“连理枝”,从此可以相守在家乡的土地上。

冯沅君与陆侃如墓碑

2010年金秋时节,山东大学中文系56级39名校友,没有忘记他们的恩师冯沅君和陆侃如,集资雕刻了冯沅君和陆侃如夫妇的双人雕像,并将这座雕像捐赠给了山东大学。

冯沅君与陆侃如雕像

校友们经过与校方多次斡旋,最终于2010年10月17日上午在山东大学校园内举行了冯沅君和陆侃如雕像揭幕仪式,但这只是山大中文系56级校友们的民间自发行为,借以表达对当年恩师教诲的感恩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