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作业焦虑:孩子的作业,你看懂了吗?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第十五集,也是作业焦虑问题剖析三部曲的下篇。

在作业焦虑三部曲的上篇中我们讲到,作业焦虑这件事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作业焦虑的本质是教育焦虑;第二,孩子拖拉,因为你在鼓励他;第三,作业本身,可能也有问题。

第一个层面,已经在三部曲的第一集里探讨完毕;第二个层面,我们在中篇探讨完毕;这集来探讨第三个问题,有关作业本身的问题。

孩子不爱写作业,原因是多元化的,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出自作业本身。

在我从前写过的一篇有关预防孩子自杀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位从小到大一路学霸考进清华的朋友。关于写作业这件事,我采访了这位朋友,没想到他对写作业这事的回忆也不是那么美妙。

他的负面体验并不来自于他的父母。因为他的学霸表现,他的父母很早很早就不再担心他的学习,更谈不上焦虑、催促这些。但即便这样,提起K12阶段的作业,他还是有一肚子牢骚。

在他看来,只有少部分的作业,其解题体验还算不错。大部分的作业对他来说过于简单,形同机械无意义的简单重复劳动,除了枯燥,就是乏味。更何况在他上学那个年代,还时不时会遇上要把某篇课文抄写十遍这种脑抽型作业。

这个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就作业本身来讲,可以用三分法来做一下简单的分类:明显超出孩子解题能力的、富有挑战但通过努力可以攻克的,以及难度过低的机械简单重复。

讲到这里不禁让我脑洞大开联想到游戏开发,大家都知道,游戏开发中,开发者会一遍遍测试,设置最符合普通大众的难度系数,才能让玩家欲罢不能。如果难度过低或者过高,玩家很快就会坚持不下来。

哪怕是玩游戏这么一件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当难度设置不合适的时候,也依然感受不到乐趣,更何况作业?

每个孩子的解题水平是差异化的,但作业是一刀切的,面向这个批次的全部学生的平均水平。

如果你家娃是学霸,那就会重演我那位清华学霸朋友儿时的简单重复的作业体验;

如果你家娃不幸是个学渣,那么大部分作业就会显得太难,作业的过程将充满受挫败的体验。

或者说,无论孩子是处在什么水平,总有一部分作业会让ta感到太简单或者太难而毫无乐趣。

试想,在成年人的世界,如果强迫你每天都要做大量没有成就感、毫无乐趣还没有工资报酬的事情,你会愿意吗?会开心吗?

认识到这一点,才有了与孩子共情的基础,才能理解,孩子的不爱写作业,并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或者学习态度有问题,而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然而,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方面,作业的不得不做又是一方面。共情是基础,与孩子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根本。

所以,当孩子出现抵触写作业的情绪,父母的课题是,判断孩子当前的水平,并判断作业的水平,进行细分,判断其中哪些太难,哪些太简单,哪些属于难度适中,各自的比例是多少,是否合理。

太难和太简单的作业,都不适合当前孩子的真实水平。只要这两种类型的作业在题库中占的比例过高,那就一定会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乐趣和积极性,区别只是有的乖孩子不说出来,隐忍完成;而有的孩子,表现出来了抗拒情绪和消极怠工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孩子就读的是私立学校,或者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家长可以跟老师去沟通;如果是公立学校,体制化的教育机构,家长和孩子在老师面前没有什么议价能力,那应该是想办法去帮助孩子面对这两种本不适合ta的作业,以免这些错误的作业伤及TA求学的兴趣。

对于太难的作业,父母需要想办法给孩子辅导功课,同时跟老师沟通看看能不能设置更适合他的作业难度来增强自信心,或者说即便改变不了作业一刀切的现实,但至少可以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做到一定程度的期望值管理,这样当孩子做不完这种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难度作业时,孩子面临的责罚剂量,也许能够得到减轻。

对于特别简单又大量重复的作业,我的清华学霸朋友的立场是应该用“投机取巧”的手段去快速完成,节省出时间干点儿啥不好。

据他回忆,在小学时,有一次学校放了半天假,布置的作业量以他的水平都要做10个小时才能完成,后来他家长就果断出手帮忙写作业。到了高三下学期,他的各门功课都已经远远超出班上的第二名,做作业和参加模拟考试成了浪费时间,后来和班主任沟通成功,从高考前两个月开始,在家自习不用去学校了,从那些简单重复型作业中完全解放出来,每天自己去搜集攻克一些对他有挑战的习题,最后顺利考上清华,破了当地中学尘封几十年的记录。

最后想说,亲子养育,每个家庭环境不同、学校环境不同,孩子、父母、老师都不同,没有万能的方法。阿德勒课题分离的思想,只是提供了一种道的层面上的启示,

在我们这个《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的第二集里,谈到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是由基本共通的客观世界和高度个性化差异化的主观世界共同组成。

客观世界这个部分,对每个人来说都差不多,都得遵从客观定律;而主观世界这个部分,每个人的体验和判断,可能就没有什么共同点,也就没有什么普适性的规律可言。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水平有多高,ta在主观世界里习惯的判断方式和擅长的解决方案,对另外一个人,很可能就是完全不适用的。这,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回到我们的作业焦虑话题,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教育的本质的理解,有关孩子成长、亲子沟通等等的普遍性的规律,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之道,以及我们的这个作业焦虑三部曲三集节目下来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新的解题思路,这些都是属于客观世界这个部分。

而孩子本人具体是什么情况、什么想法、什么感受,这个就属于高度差异化的主观世界,不要说阿德勒和书中的哲人,就算是父母兄弟,也不可能对孩子本人的主观世界有百分百的准确理解。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教育孩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招数,还是要结合每个家庭自己的情况来尝试验证。

心理学有个流派叫做系统论。简单来讲,系统论认为,解决一个问题,不仅要看这个问题本身,也要看与它相关的环境、人、关系等等是什么样的状态。

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涉及的是教育焦虑、亲子互动模式、甚至整个家庭关系的问题。可能是作业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或者是有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所以,不爱写作业这个事,如果家长真的既想帮助孩子,又想减轻这件事对亲子关系的损害,那就在实践课题分离的同时,完成对整个教育观的重塑、对父母角色的重新思考、对亲子沟通方式的重新设计,对作业这件事的洞察,以及最关键的,对孩子心理的洞察、共情。

当然,我理解,家长有自己工作,很忙,很累、做到这些很难。但你知不知道:世界上那些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要么你会因为对孩子的洞察共情而耗费心力,要么你会因为孩子对作业的抗拒乃至对你的教育方式的抗拒乃至对你这个人的抗拒而耗费心力。都不容易,对吧?

刚才那部电影里还有一句经典名言:

还是用我那篇有关预防孩子自杀的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话,来为这个作业焦虑三部曲做结尾吧:

惟愿天下父母心,皆具共情、同理心。


本期为《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十五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

第二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

第四集:关于情绪管理,这本书讲得真叫一个稳准狠

第五集:改变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战胜“叶公好龙”的勇气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结的四种心理自救术

第八集: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第九集:为什么网上的论战往往会发展成骂战?

第十集:要不要看另一半手机?阿德勒心理学如是说

第十一集: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第十二集: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十三集: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

第十四集:二论作业焦虑:指责孩子拖拉前,先检查这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