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答题Day4: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很多同学在问:学姐,练习答题很重要吗?为什么啊,不是只要把背过的写出来就行了吗?给大家看一张答题须知图:
所以,答题≠会答题,写出来≠能得分,而练习答题至关重要。
木小铎为了帮助大家练习答题,特开「公益答题专栏」,搭配「公益题海营」,每周一和周四更新,每次会发布新的真题题目(简答或者论述题)和上一期真题的答案,同学们可以将此专栏设置成“特别关注”,这样我们就能准时见面啦!
简答题:简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观的变化。(10分 由中央民族大学2021初试真题改编)
建议作答时间:15分钟
答案解析发放时间:10.28(本周四)
大家速速开动脑筋答题吧,可以将答案分享在留言区,可以获得随机点评哦!完整版答案和解题思路下周一准时发放,记得来取!
建议作答时间:30分钟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态度表明】题干前半部分具有合理性,后半部分“'把关人’不复存在”的论调有偏颇性。我们应该结合互联网语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把关人” 角色的变迁。
【名词解释】“把关人”理论于 1947 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 后被传播学者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概括来讲,其观点是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是不可 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 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过渡】首先,题目观点在具体语境中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统媒体的把关权利被分化
传播渠道畅通、传播主体泛化的网络背景下,传播过程日趋变得双向互动,专业的传媒组织不再是传播话语权的中心和垄断者,因此其把关力量大打折扣。【传统媒体——内容聚合平台】
2.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弱化,难度增大
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信息可以被大量复制与转载,在数以万计的信息面前,再专业的媒体组织也会力不从心,不能及时将有用、正确的信息筛选出来,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面临 更大的难度。
3. 把关标准日趋多元化把关程序趋于简化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往往要经过记者、编辑大量的劳动之后,通过校对、编辑、 责编、总编等层层把关,把关人员、程序较多,信息的筛选较为严格。而网络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只是将纸媒新闻“搬”上网,一般只有少数的网络编辑直接负责;以营利为目的商业网站更是如此,不仅挤压资金 招募专业的采编团队,甚至只有少量的非专业人 员直接掌握网站的信息发布权,大大缩减了把关程序。
但是,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变更和“把关”难度的加大不等同于“把关人”在网络时代不复存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证:
1.“把关”主体 显性变隐性:
把关人并非不复存在,而是由显性变为隐性把关。互联网背景下把关人范围从新闻职业人扩大至机器算法,基于算法的自动匹配过程可以看作成一种基于趣缘标签的隐形把关。
2.“把关”角色 信息筛选变情感引导:【所谓事实“真实”建立在认同基础上】
单纯把关信息已经毫无意义——培养认同/情感引导——因为事实
“真实”建立在彼此认同基础上(避免网络巴尔干、圈层激化)
3.“把关人”存在的必要性:弥合数据鸿沟/维护公共领域
唐纳德·肖:新闻有义务报道人们不喜欢的内容并触及底层。
4.把关后置 把关节点:从事前到事后
综上,新媒体组织信息生产的能力虽然一流,把关能力的缺乏却是其软肋。对于信息聚合平台而言,海量信息必然意味着混乱无序,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技术很难把握好复杂社会情境中内容审查“度”的问题。相对来说,传统媒体把关人才储备充足,采编团队大多接受过专业教育,拥有丰富的媒体实战经验,因此能够胜任专业把关的角色。
把关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本媒体的内容生产上,也可以适用于内容审核外包。对平台媒体进行内容审核外包有助于重塑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再造传统媒体人的职业权威地位,再造传统媒体人的职业权威。
【案例】人民网通过为今日头条、梨视频等提供第三方内容审核服务已经取得了收入的突破性增长,为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
优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