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茶是什么茶叶?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一文彻底搞懂“”古树茶“”
【易武古茶山古树茶】
要讲清易武茶山,要先讲清楚六大茶山。按照《本草纲目拾遗》、《滇海虞衡志》等书所记,六大茶山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据传说六大茶山种茶还与诸葛亮有关。《普洱府志·古迹》记: “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硭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o"诸葛亮到过六大茶山并留下茶种的说法当然只能是传说,但六大茶山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史是不争的事实。六大茶山之名到后来发生了变化,在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又出现了六大茶山的另一说法:倚邦、架布、熠崆、蛮专、革登、易武。两者相对不难发现原来的攸乐、莽枝、慢撒没有了,换成了架布、熠崆、易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最主要原因应该是六大茶山的分布与结构造成的。六大茶山是一片相互连接的茶区,这一带山峦起伏,有无数的山峰、山梁、山包,在很多山包上、山梁上、山峰上都有茶园,六大茶山的名称只是选取了这大片茶区的六个有代表性的茶山来称呼、来涵盖周围的一片茶区。例如倚邦茶区就包含了倚邦、曼松、曼拱、熠崆、架布、麻栗树等自然村和茶山,面积达360平方公里。蛮专茶区包含了蛮专(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茶区。由于具体的茶山、茶园太多,加之茶区内民族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各茶山的地位、产量、名气也会有所变化,加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写书的人并没有到过六大茶山’所记录的也常常是听闻,因此六大茶山的具体名称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在六大茶山的名称演变中’易武取代慢撒很正常,因为易武是易武土司所在地,辖区包含了慢撤茶区。尤其是现在慢撤茶区的老茶树被挖掉种粮的很多,产量大量减少。架布、熠崆取代攸乐、莽枝则不合理,因为架布、熠崆属于倚邦茶区,列有倚邦就不该再列架布、熠崆,攸乐、莽枝是重要茶区不该取消。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攸乐山属景洪市基诺乡。易武山(含慢撒)属勐腊县易武乡。蛮专、倚邦、革登、莽枝属象明乡。但在自然分布上六大茶山是基本相连的,处在同一区域。古代这大片茶区还包括清末割给法国的勐乌、乌得。现在老挝北部靠近易武山的地方仍有古茶园。
从各茶山的实际茶园分布看,叫六大茶区更为准确。
由于历史原因莽枝、革登古茶园荒芜、毁坏较严重,产量在逐渐恢复中。
易武位于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进易武的汽车路从勐醒分岔,已铺成柏油路,勐醒至易武32公里。易武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易武一带最早是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陆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好象到了石屏。据村主任何天强讲他家迁居麻黑已有七代0 1 920年麻黑村的张正鸿先生创建了鸿庆号茶庄,到清光绪年间易武产茶已超过200吨0 1 930年至1 949年易武曾作为镇越县政府所在地。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战乱,茶叶生产和经营受到重大打击,大量茶园荒芜,人口外迁,茶庄停业。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计划经济,茶叶列为统购统销产品,茶庄全部停业,古茶园有的改作了农田、粮地,剩余的主要供勐海茶厂作原料。1979年在元阳召开全省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1980年又在昌宁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开始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改土、改树、改园”的茶园改造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易武古茶园被大量改造矮化。现在的易武茶区内茶园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少量保存下来的没矮化的乔木型茶园。二是被矮化的老树茶园,这部分量最大。三是新开辟的台地茶园。由于矮化的老树茶园多数生长在林中,因此还能保持较好的山野气韵。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现在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由于茶地分到各家各户,因此要对茶叶产量作出很准确的统计是不可能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武每年老树茶产量在60~70吨。当然随着茶价上升,茶农对茶园管理投入增多,产量已在逐年上升。
90年代以来随着普洱茶升温,易武茶因其历史名望和茶质好而受广泛追捧,造成严重供需矛盾,于是打着各种名号的易武茶大量充斥市场,这其中有用易武台地茶充老树茶的,有用外地茶充易武茶的。
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泡条,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由于矮化和长于山林的特点’山野气韵不同寨子的有所区别。目前冒充易武老树茶的茶叶中,一种是易武台地茶,口感相似但苦涩明显重于老树茶,甜滑感不如老树茶,且条索较老树茶细短。一种是小景谷老树茶,条索相似但苦涩重于易武老树茶,且甜感不如。一种是江城老树茶,口感滋味很像易武老树茶,苦涩轻、汤中带甜、回甘较好,但条索更黑,而且汤质滑厚不如易武。
目前能称茶王的就是薄荷塘古树茶了!
【革登茶山古树茶】
革登茶山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人为破坏严重的古茶山之一。在《普洱府志》中记:“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礼祭于此”。茶王树早已死去,但历史上的革登山一年产茶有500担之多。
革登等茶山的衰落一是杜文秀起义军攻占普洱的影响,二是曹氏家族结束对五大茶山统治的影响,三是攸乐起义军攻占倚邦的影响,四是1956年后茶叶统购销后交通不便使茶山无人收茶的影响。当普洱茶重新兴旺后,人们重回大山.清去灌木,零落的古茶树仍分布在许多山林之中,见证着当年的繁盛。在当年普洱茶兴盛时代,有大批的四川人迁居到革登、莽枝茶区,至今他们的后人还在,讲着一种不同于当地的也不同四川音的方言,他们当年带来的小叶种茶籽种植的茶树也继续在大山中生长。
革登茶区位于莽枝茶区与倚邦茶区之间,历史上的革登茶区与莽枝茶区本就交错在一起,现在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就更难划分了。现在革登、莽枝茶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辖区内,安乐村委会下辖安乐、秧林、红土坡、曼丫、董家寨、石良子、新发、值蚌、新酒房、白花林、牛滚塘一队、牛滚塘二队等14个自然村,共有322户。现存的革登古茶主要分布在值蚌、新发,莽枝古茶主要分布在秧林。
安乐村委员会地处秧林村前的一道山梁上,过去叫牛滚塘。
目前革登茶区古茶树最多是在值蚌村,茶园旁原来的寨子已外迁一公里左右,由于茶树多年来已淹没在密林中,生长缓慢,现在清理出来,其高大程度一点不像有几百年的茶树。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树高多在2米以上,干径多在1 0厘米以上,大小叶种混生。
值蚌村位于北纬22度5分东经101度11分,海拔1311米,土壤以红壤为主。
革登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但不够紧结,属泡条系列,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香好,苦涩不显,苦显于涩,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饱满滑顺。
莽枝茶山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它与革登等许多古茶山一样从1 9世纪中期以后遭到多次人为原因的破坏,导致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的莽枝茶山现在按照产量只能列为一个小茶山了。
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似,位于革登茶山的西南面,在历史上是分开的两个茶山,现在同隶属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
莽枝古茶山现在古茶树保存最多是在安乐村委会所辖的秧林村,距安乐村委会所在地仅有一公里多距离,两地基本处于同一海拔上o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村子旁的山坡林地中,遗憾的是当地村民为了增加光照以增加茶产量砍了不少古茶林中的大树,这势必对莽枝古茶的品质造成直接的影响,会导致茶气、茶香及山野气韵的下降0 201 0年再次进山时,仍可见用剥去茶树林中大树的皮让其死亡后砍除的做法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在多个古茶山中都存在。因此有人说:古茶年年都在发、都在生产,何必一定要今年的。这种说法有片面性,近些年很多古茶山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采撷量过大等原因,古茶品质明显呈下降趋势,茶气、茶香、山野气韵下降很明显。
秧林位于北纬22度 05分,东经101 度 12 分,海拔1382米。秧林土壤基土为风化石堆积沙石土。
莽枝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属泡条,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香较好,苦涩不显,苦又略显于涩,涩短,回甘快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饱满,较滑顺。与革登茶很相似,茶气略逊一小点。
攸乐山现名基诺山,位于景洪市的基诺乡,是古代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575~1691米,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平均1 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攸乐山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种茶。据传说基诺族是诸葛亮军人的后裔,传说诸葛亮征南中时到六大茶山,有一部分士兵因睡着而掉队,被大部队“丢落”.后虽赶上部队,但诸葛亮不再要他们,要他们在当地定居,赐给茶籽,并教他们仿诸葛亮帽子建屋居住。清朝时攸乐山是很重要的一座茶山,由于地位重要,清政府曾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过攸乐同知,隶属普洱府。历史上攸乐山曾有年产茶叶2000多担的记录。民国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产量下降。
现在的攸乐古茶园主要在亚诺村为中心向四周散射,以龙帕山最为集中。另外司土老寨、么卓、巴飘也有老茶树分布,古茶园海拔1200~1500米,面积约3000亩,很多是几百年古茶树。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杂之。历史上攸乐山不制作紧压茶,晒青茶毛料主要提供给倚邦、易武、景洪等地去加工。历史上著名的“可以兴”茶砖据说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攸乐山的基诺族有悠久的制茶历史。现在还保留着制作火烧茶的特殊工艺:把茶的鲜叶用一种称为“冬叶”的植物叶子包起来放到火炭上烧烤,当外面的“冬叶’’烤干后把里面的茶取出,可以现煮饮用,也可以揉后晒干留着饮用。
攸乐老树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比易武要紧结,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有山野气韵。
倚邦位于勐腊县北部,属象明乡管辖,是一个古茶区。古倚邦茶区内有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古倚邦茶区海拔差异大,最高点山神庙1 950米,最低点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只有565米。
倚邦茶区产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熠崆、架布、曼拱等。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倚邦小叶种茶一到清宫内,自然被皇室所看中,定为贡茶,大小叶种混生的曼松茶成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
麻栗树村位于倚邦西面,在象明至倚邦大路22公里处向左岔入2公里。全村25户,全是彝族,有的住户是外迁后因茶价好又迁回来的。村子周围有古茶树约一百多亩,每年产春茶1500千克左右,雨水茶、谷花茶1 500千克左右。所产茶有专人订购一部分,自销一部分。茶树是小叶种大叶种混生。
茶树没有矮化过,全部成乔木状生长,最大茶树离村子约半公里,树干基部直径超过30厘米,在这片茶园里,干径在1 0至20厘米,高度超过3米的大茶树有好多棵。麻栗树村没有台地茶,茶树基本长在林中。为保护茶叶品质村里定有罚款规定:凡从外面带茶进村卖的村民要罚款。
麻栗树属于倚邦茶区茶树保存较多,生态较好的茶区之一,这里种茶历史也很久远。村长叶自明家居住在麻栗树已有6代。
曼拱也是倚邦茶区老茶树保留较多的茶区,曼拱及周围村子还保留下很多老茶园。很多茶树生长在林中,生态环境很好,而且没经过矮化,都成乔木状生长。在曼拱茶区茶树生长最好的在称为大树林的山上。
大树林也叫大黑树林,距曼拱约4公里,不通汽车,大树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地方,这里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森林覆盖率高,茶树生长于林中。大树林现只居住着两户人家,是兄弟俩,他们的母亲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后人,距他们的住房一百多米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曹氏家族的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为傍着茶马古道守着周围的古茶林。由于位置的特殊,在茶马古道繁忙的年代这里几乎每天人来人往,住宿的、吃饭的、喝水的过往茶商很多。曹慧英老人已经80多岁,每天喜喝酽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谈起茶马古道如数家珍,还大树林属于曼拱村二队,这里约有古茶园80多亩,茶园中小叶种占相当比例。在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在约一亩地的范围内长着干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树数十株。由于大树林生态环境好,有茶商用高于曼拱的价格订收大树林的茶。
倚邦茶的特征是: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曼松茶的火爆应该源于《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的介绍“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其他寨茶叶概不要”。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不去讨论,但“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这句话就很厉害了,看到这句话的人第一映像就是要找点曼松茶来品一品到底有多好,也过过皇帝贡茶之瘾。而加剧曼松茶火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曼松茶已几乎没什么产量,极难得到。曼松茶品质口感为什么好?-般解释是“曼松茶是小叶种所以香甜好,苦涩不显”。
曼松的实际状况怎么样呢?
曼松隶属勐腊县象明乡,位于象明乡政府所在地大河边东北方,直线距离1 0公里,从倚邦看,处于倚邦东南方,直线距离也是约10公里,位于北纬22度08分,东经101度23分,海拔1340米。在2010年以前从象明或倚邦去曼松都没有汽车路,只能乘摩托车或走路,山路超过15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1 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取消私营茶庄,实行计划经济后,只有勐海茶厂生产少量普洱茶,远离勐海的很多古茶园不再收购茶叶,过去靠茶维生的茶农无处卖茶只好砍去茶树改种粮食,在地边埂上留少量茶树自采自饮。曼松古茶遭到了一次不得已的破坏。曼松寨地处接近山项的大山之上.无平地,缺水源,茶既然没有收入,种粮也收获甚微,曼松百姓生活艰难,于是在政府帮助下,在1984年前后曼松全寨外迁,大部分村民迁到了距原曼松寨近两小时山路的山脚小河边曼松新寨居住。20年后当普洱茶重新炒热,曼松茶又被人们重新追捧时,曼松茶园已经淹没于林木草丛之中。20多年后,曼松居民根据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步行近两小时山路回到原来的茶园,在已经被树林和杂草淹没中重新找到零散的茶树,再零散的采集一些曼松茶回去加工,一个人每次用5—6个小时采回去制成的干毛茶常常只有几十克。这就是近几年的曼松茶产量。一年干毛茶估计只有几十公斤。 2010年以后呢?现在一家公司已租下曼松及周围数千亩山林开始开辟新茶园,新公路已开到古老的曼松茶山,新茶园采取清灌木、清杂草,清一部分树木,保留部分树木后种植新茶方式开发,开发之后原来曼松古茶区将全部融人新茶园中,数年之后,冠以“曼松茶”之名的普洱茶会数以吨计的出现在市场上。
真实场景:
2010年4月某一天,晚七点左右,象明乡大河边一饭馆内,有四张桌子有客人吃饭,都是外地茶商或爱茶之人,其中有两张桌子上是当地人接待外地茶商,几杯酒下肚后,两张桌子上的当地人几乎都在赌咒式的表态“一定帮你搞到曼松茶”,而外地客商也同样在表态“只要搞得到多少钱都不管……这就是曼松茶。 2009年是800元一公斤,201 0年1800元一公斤。它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象征物而不再是一种商品。
过去一直说曼松以小叶种为主而苦涩淡、甜香好,其实曼松是大小叶混生,大叶为主,其比例情况与倚邦其他茶区大体相似。老曼松村在80年代初因缺水和耕地搬迁到新曼松村。到90年代随着普洱茶开如升温,曼松村民开始从原来茶园移茶树到新曼松村种植,移植中发现大叶种难移活,小叶种成活率更高,于是大量改移植小叶种,移植的结果曼松古茶园仅保留下三百多株古茶树,基本是大叶种,而且大多数是过去砍过后从老树桩上发枝的老茶树。
但曼松茶有一个明显特点是有相当比例茶树叶片比较绿、比较厚。
曼松土壤基土为紫红羊矸石土。
曼松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淡金黄,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不显,汤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快较好,汤质尚饱满甜滑,耐泡度较好。
布朗山乡位于勐海县城南方,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9 1公里.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西南接缅甸,面积1 01 6平方公里。布朗族先民濮人是公认的最先种茶的民族,布朗山乡及附近区域是老茶园分布较多的地区,由于受土壤、气候、海拔、生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个区域的茶叶茶气足、茶质好名气也大。著名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都分布在这个区域,在布朗山乡的东面就是景洪县著名的勐宋茶区。
布朗山乡的老树茶分布较广,很多村寨都有老茶树,专门有茶厂、茶商生产称为 “布朗山”的老树茶。布朗山老茶树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在班章村委会下辖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三个村寨。这三个村寨老茶树数量占全乡老茶树的90%以上。
老班章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是一个哈尼族村寨,乘车从勐海到打洛的公路行10多公里后到达勐混乡岔路口,从岔路口向东沿田坝中的车路行车1 0多公里后开始进入山区,再沿山路行约30来公里就到达老班章。老班章也叫下班章,有114户,460人,海拔1700米,古茶园就分布在寨子周围和寨子中。在去老班章的路旁就有古茶园。茶园生态环境非常好,与森林共生,树龄古老,都是标准大叶种,茶树粗大年代久远。茶树龄和生长的野生环境决定着老班章的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的地位。2007年老班章春茶卖到每公斤1 000元,之后普洱茶市全面下跌,但到了2010年老班章春茶又回到2007年的价格。
新班章也叫上班章,是哈尼族寨子,新班章寨是从老寨迁出建起来的。新班章距老班章7公里山路。新班章的老茶树主要分布在老寨周围,海拔1 600米,与老班章一样: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生态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新班章的老茶园已无居民。为防止外面茶叶流入,保证班章茶的质量和名声,新班章村民组织起来在路口值班检查进入人员,严禁外面茶叶进入。现在新班章寨子周围的茶园则是迁出后种的.已有40年树龄。
品鉴老班章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条索外型。老班章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因此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很少有其他茶区的茶有如此肥壮的条索、芽头的。
二、嗅香气。老班章生态好、树龄长,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番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老班章的香气很强,在茶汤、叶底、杯底上都可以嗅到,而且杯底留香比一般古树茶更强更长久。
三、观汤色。3年内的老班章汤色金黄明亮.3年之后金黄开始向黄红转变。
四、品滋味。老班章茶在传闻中是苦涩强烈,这种认识比较片面,老班章饮之的确苦涩强烈,而且苦又比涩明显,但是老班章的苦是苦中带有甜的苦,并非只是单纯的苦,老班章因为苦中带有明显的甜因此是比较受用的苦。另外老班章的苦涩退化很快,一分钟左右就转而回甘,饮过老班章之后整个口腔和咽喉会感到甜而滑润,而且时间会很长,如果没有吃什么刺激性食物,这种甘润感会持续几个小时。
五、感悟茶气。老班章长于山野,树龄久远,故而老班章的茶气强,在饮时可以感觉到,而且饮后手、脚、头、背等会发热微汗,当然这种发热感因各人的身体感悟不同会有差别。
六、试耐泡度。老班章在正常投茶量的情况下可以冲泡十多道仍有香甜和回甘,且叶底也有老树茶特有香气,不会出树叶味。
七、看叶底。老班章叶底应该比较整齐,若非解饼时撬碎则应该叶、芽完整,而且叶、芽粗壮,三五年内的叶底黄绿色。
老班章春、夏、秋茶的外型基本相同,如果夏茶因干燥时天气不好闷着,就会外型和叶底稍有花杂。口感上夏、秋茶的苦涩明显低于春茶,但香甜和回甘则不输于春茶,因此喝老班章会觉得夏、秋茶更好喝。
目前市场上打着老班章名号的成品茶很多,由于老班章每年产量有限,纯正老班章大多在爱茶的藏家手中,因此可以进入市场柜台销售的纯真老班章是很少的。市场上做假的老班章大约有三种:一种是用老曼娥、新班章老树茶充当老班章。由于老曼娥、新班章茶外型、条索、口感很似老班章,因此鉴别也最为困难,老曼娥、新班章与老班章的主要区别是在苦涩的持久度上,老曼娥持久度最长,新班章次之。至于外型与香甜、回甘上的微小区别一般喝茶人较难区分。还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新班章茶是指新班章寨子搬迁出来前老寨的老树茶而不是现在新班章寨子旁的茶'这些茶树只有40年左右树龄。
第二种是用勐宋苦茶作基础,拼上其他茶制成。这种做法是利用了很多人对老班章只闻“苦”名而未品过其香甜甘润的原因而制作。这种茶的鉴别比较容易,从外型上看,条索不像老班章那么整齐粗壮,尤其没有老班章的粗壮多绒毛的芽头,饮之苦涩明显但汤中基本无甜感,苦涩较持久,香气不够强烈持久,回甘一般,叶底稍杂且不肥壮。
第三种是直接无章法乱拼制,随便拿些粗壮些的,苦味重的台地茶制作,这种“老班章”从外型、口感与老班章都有明显区别,很容易区分。
市场上还有一种老班章熟茶,如果见到了不必问不必说,哈哈一乐也就行了,如果还去问“这真是用老班章发酵的?”那就该别人笑你了,要知道老班章纯正生饼都难寻怎么会有人用老班章来做熟茶。
老曼娥隶属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管辖,老曼娥也写作老曼俄,是一个古老的布朗族寨子.建寨已有1300多年。布朗族古代称濮人,是最早驯化、栽培、制作茶的民族。
从新班章到老曼娥车路约1 0公里。老曼娥寨子建在大山的一个相对平洼处-有143户,700多人,海拔1 200米。茶树分布在寨子周围,茶树粗大古老,茶园中有很多大树,野生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
整个布朗山乡的茶叶由于同在一个茶区品质都很好,其中老班章茶的名气最大。其共同特征是:条索黑亮稍粗长,芽头肥大,茶味重,苦涩强,茶质好,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饮后口中滑润感好,回甘强且久。再一个特征就是转化速度快,存一年后的老班章,汤色就会转红,苦涩就会明显降低。老曼娥与老班章比较,条索外观、茶香、茶气、苦涩度、茶汤、叶底很相似,主要区别在苦涩的持久度上,老班章苦涩虽重但退得快,老曼娥苦涩持续时间要长一些。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
南糯山是江外茶山中十分重要的一座,种茶历史悠久。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诸葛亮征南中是没有到达滇南的,诸葛亮植茶只是一种愿望,一种传说。真正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是古濮人。后来哈尼族迁入又继续开发。从南糯山茶树种植、发展的历史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段在上千年前古濮人最先在此种茶。第二段哈尼族迁入南糯山后种植发展。第三段是民国时期,1938年成立了“云南思普区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种植茶树,采用当时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种成台阶式,即台地茶种植。还从印度运来茶机设茶厂进行茶叶生产。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南糯山成立茶叶试验站,勐海茶厂在山上设初制所进行茶树种植和生产。第五段是80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搞大规模茶园开发,这期间有不少古茶树被清除改植新茶或者矮化改造。现在南糯山是乔木老树茶、矮化老树茶、台地茶三种并存。南糯山被称为茶树王的栽培古茶树,基部径围达1.38米,树龄800多年,可惜在1 994年死去。在茶树王旁2米左右的地方,现还存活着一株干径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据说是茶树王的儿子。后来人们在半坡寨古茶园中新命名了一棵茶王树。
南糯山位于东经100度 31分~100度 39分,北纬21 度53分~220度01分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茶园总面积有21 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 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 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 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南糯山茶的基本特征是:条索较长较紧结;一年的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有生津;香气不显;山野气韵较好。
确康的祖上是南糯山哈尼族头人之一,确康在1 955年代表南糯山哈尼族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到北京观礼,并将南糯山茶叶献给毛主席。确康老人工作后改名李初康,一直在勐海茶厂工作至1996年退休。
贺开茶区位于勐海县勐混乡贺开村,从勐海沿着打洛方向的公路南行10多公里到勐混岔路口,右行是乡政府所在地,左行从田坝中的道路经1 0多公里后到达田坝边的贺开村,贺开村旁有一个从山中迁出的拉祜族寨子曼迈新寨,它与曼迈老寨同属一个村民小组管辖。从贺开村起山闻车路进入山区。贺开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贺开村民委员会下属的曼迈老寨、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三个村子周围。很多老茶树就生长在村民的房子旁边。古茶园距贺开村9公里。
曼迈老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三个村子都是拉祜族,三个村子相距约1公里,在三个村子周围分布着大约7000亩老树茶园。这一带海拔在1400~1700米。
贺开茶区的茶树分布特点是;1.威大片相连,面积大。2.植株密度大,很多茶树之闯相距只有1-2米。3.树龄长,绝大多数茶树都是干径在10~20厘米,有相当一部分超过20厘米,树高多数都在2米多,少数超过3米。4.在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包括兰科植物,还
有螃蟹脚。5.茶园与村寨相连。6.树木砍伐较严重,茶园中的大树所剩不多。
在曼弄新寨村子中央车路旁,有一棵大椿树,大榕树的怀抱中居然生长着一株老茶树,它成了曼弄新寨的一个标志也成为古茶山的一个奇观,
贺开茶区在西双版纳一般称为贺开山,在普洱则称为曼弄山。到版纳问曼弄山很多人不知道,在思茅问贺开山同样少有人知。
贺开区的村民已经有很好的品牌保护意识,在曼弄新寨中央立有一块木牌,写着:山上鲜叶禁止外流,山下茶叶禁止进山,违者一次罚款3000元。
贺开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关双位于勐海县西部,属勐满乡关双村民委员会。关双是一个布朗族山寨,山寨坐落在一座叫翁嘎秧大山的山坡平缓处。在山寨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两大片古茶园,茶园从寨子边一直延伸到山坡。
关双西南方就是缅甸,距国境线的直线距离不到1 0公里。关双古茶园距著名的景迈古茶山很近,隔着南览河冲出的深箐向北看,可以清楚看到景迈山。关双距景迈山的芒景村直线距离只有大约10公里,两地没有汽车路相连,两寨布朗族要走亲戚只有走山路或骑摩托车。
要到关双,从勐海出发进入勐满坝后向左转有山区毛路相连,行程有40多公里,道路崎岖,雨季汽车很难通行,旱季乘汽车走40多公里山路约需2小时。
关双种茶历史悠久,古茶园中大多数古茶树的基部干径都在1 0厘米以上,成乔木状生长,,存东坡茶园中,最大茶树的基部干径超过30厘米。在古茶园中生长着许多大树,生态环境较好。关双的海拔接近景迈山,生态、海拔、位置等因素决定了关双茶的茶质比较优良。
关双茶的特征是:条索稍粗长,色黑亮,汤色金黄明亮,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稍久,汤质饱满,醇厚,叶底黄绿,山野气韵较好,杯底香较持久。
娜卡茶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娜卡的最著名。历史上娜卡制作的竹筒茶就很有名,是上贡给傣族土司的贡品。
娜卡隶属于勐海县勐宋乡曼垒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有40多公里,都是环山公路。,娜卡村自1 00多户,500多人,全是拉祜族。娜卡是译音,因此娜卡也写作那卡、腊卡、纳卡。
娜卡位于北纬22度 1 1 分,东经1 00度 33分,海拔1 620米。
娜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村后山坡上,森林环境虽有所破坏但还算比较好,古茶树面积有300多亩,茶树密度较大,呈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过2米,干径1 0多厘米。古茶园中大叶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定比例。土壤主要是黄沙土。勐宋茶区由于茶比较有名,1 00多年前就有汉人迁入经商,经营茶叶生意和种茶制茶。
娜卡茶的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茶香纯正。
保塘茶园是普洱茶产区内的古茶园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古茶园之一,古茶园长于森林之中,这种生态在所有古茶园中可以排在前5名里,而古茶园中古茶树的粗大也可以排列前5名里。
保塘分保塘新寨、保塘旧寨,保塘旧寨是拉祜族,历史上种茶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茶叶统购,保塘茶无人收购或少有收购,拉祜族不少外迁,目前只有约20户,不到百人。人口减少缺乏劳动力也是古茶园森林保存好的重要原因。保塘新寨主要是汉族,一百多年前茶叶生产的兴盛吸引了汉人的迁入。
保塘隶属勐海县勐宋乡坝檬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 0多公里,位于北纬22度06分,东经1 00度 32分,海拔1 760米。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古茶树分布于村后山林中,茶树密度不大,多数自然生长,与森林灌木共生,缺乏必要管理和适当整理,因此单株的发芽率和产量受限。
保塘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山野气强,干茶、杯底香强且持久,苦较突显,涩较长久,回甘稍慢,回甘一般。
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靠北的古茶园,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 0多公里。
曼糯隶属勐海县勐往乡勐往村委会,位于北纬22度 24 分,东经1 00度25 分,海拔1 266米
曼糯村主要居民是布朗族,据说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迂来的,这里历史上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在茶业兴盛的古老年代,借助交通优势这里曾有过辉煌,村里建有佛寺,每到佛教庆典,四面八方都会来参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包括曼糯在内的许多古茶园的茶基本无路外销只能自饮,加之勐海通澜沧方向道路改道,造成曼糯发展的两大有利因素的消失,曼糯开始衰落,佛寺也因无力修缮而拆除。
曼糯古茶园分布村子周围,主要在村子南面的山坡上,古茶园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苍凉。古茶园中只有极少其它林木,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古茶树高度多在2米以上,干径1 0多厘米,曼糯古茶园属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茶园之一。从茶树的粗大和茶园的分布看,过去的规模要大得多,生态也要更好。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曼糯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茶香纯正,苦显涩长,汤中有甜,回甘稍慢但较好,汤质尚饱满。【 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靠北的古茶园,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 0多公里。
曼糯隶属勐海县勐往乡勐往村委会,位于北纬22度 24 分,东经1 00度25 分,海拔1 266米
曼糯村主要居民是布朗族,据说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迂来的,这里历史上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在茶业兴盛的古老年代,借助交通优势这里曾有过辉煌,村里建有佛寺,每到佛教庆典,四面八方都会来参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包括曼糯在内的许多古茶园的茶基本无路外销只能自饮,加之勐海通澜沧方向道路改道,造成曼糯发展的两大有利因素的消失,曼糯开始衰落,佛寺也因无力修缮而拆除。
曼糯古茶园分布村子周围,主要在村子南面的山坡上,古茶园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苍凉。古茶园中只有极少其它林木,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古茶树高度多在2米以上,干径1 0多厘米,曼糯古茶园属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茶园之一。从茶树的粗大和茶园的分布看,过去的规模要大得多,生态也要更好。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曼糯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茶香纯正,苦显涩长,汤中有甜,回甘稍慢但较好,汤质尚饱满。
巴达茶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巴达茶区的乔木老树茶而是因为巴达野茶和勐海茶厂巴达现代茶基地。其实巴达有乔木老树茶,而且是品质非常好的乔木老树茶。巴达乔木老树茶少为外人所知应该与缺乏宣传和过去交通不便,少有人进入有关。
1962年茶叶专家张顺高等人考察了巴达野生大茶树,在当时是发现的最大野生大茶树,有1700多年,为论证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提供重要证据,因而有重要地位。而勐海茶厂的巴达基地规模十分广大,是勐海县境内一个很具规模的现代台地茶基地。
巴达茶区乔木老树茶主要在章朗和曼迈。
在新的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后,巴达乡已经撤销,原辖区已并入西定乡。所以现在章朗村已经隶属西定乡了。
章朗村位于北纬21 度 54分,东经1 00度 07分,村子在海拔1 600米以下,茶园在1600米以上的森林中。
章朗村是一个布朗族村,有280多户,人口已上千。章朗村及村后茶园森林茂密,生态环境非常好,询之村中老人原由,说是因为当地的老佛爷(佛教高僧)不准随便砍树而保护得很好。章朗茶园的生态环境在所有古茶园中可以排在前3名。
章朗村位于大山的中下部,面向南,村后是分布有古茶树的山林,但遗憾的是山顶部分在计划经济年代被开发成了巴达现代茶基地的~部分。
章朗古茶树成乔木状生长,茶树与森林共生,在林中有很多茶籽落地后自然长出的小茶树。章朗茶由于没有找到存放有一定年份的纯料茶来作品鉴,多年存放后的品质可以达到多高尚不清楚,但以新茶来品鉴,其茶气、香气、口感滋味、回甘等已可以直追老班章。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章朗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干茶与杯底香强烈且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茶香纯正明显,茶气强烈。茶气茶香回甘已接近老班章。
【巴达曼迈古古树茶】
在西双版纳称曼迈的地点很多,贺开茶区就有曼迈,巴达曼迈古茶园是巴达茶区主要古茶园之一。
曼迈原属巴达乡,巴达乡并入西定乡后曼迈属于西定乡,曼迈村位于北纬21 度 49 分,东经1 00 度 02分,寨子海拔1560米,茶园分布在村子周围,多数在村子后的山林中。基土为紫红羊矸石土。
曼迈有一百多户,是一个布朗族村寨,这里距边境很近,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村子里有不少人到缅甸、泰国经商、打工。
曼迈村子周围有部分新茶园,也有部分是老树低改的,大茶树主要在村后几百米的山上林中,生态环境比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基本没有清过杂树、灌木,老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两米,干径十多厘米。以大叶种为主,有少量小叶种。
巴达曼迈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整,山野气强,杯底香强且较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香气纯正明显,茶气较强。
西双版纳有两个有古茶园的勐宋,一个是勐海县的勐宋乡,分布有娜卡、保塘等古茶山,另一个在景洪的大勐龙乡,景洪的勐宋是村。
景洪勐宋村位于景洪市的最南端,是云南境内最靠南、纬度量低的古茶区o位于北纬21 度 29分,东线1 00 度30分,海拔1 581米。距乡政府35公里。
景洪勐宋茶区的古茶主要分布在大勐龙乡勐宋村委会所辖6个村民小组和大勐龙乡曼伞村委会所辖的老寨村等地。由于勐宋村南几公里就是缅甸,古茶树的分布延伸到缅甸,缅甸境内也有古茶园。勐宋6个村是爱尼人,老寨是布朗族。
勐宋茶最奇特就是苦茶、甜茶共生。
勐宋苦茶很有名,如果没亲身体验过的人,一定想象不到苦茶之苦,一般人在饮过前都会说:茶都是苦的呢,会有多苦。饮过就会知道什么是勐宋苦茶。勐宋苦茶之苦有三个特征:一是苦的强度高,不亚于老班章。二是苦中无甜,很多古茶比如老班章,虽然苦但是苦中带甜,饮之有韵味有感觉。但勐宋苦茶是寡苦,苦中无甜,像一些苦的中草药。三是苦长。苦茶饮后苦在舌根和咽喉。如果不吃什么东西去冲击它,饮后苦感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由于苦茶太苦且饮后不舒服,进去要分开。否则混入甜茶中甜茶会卖不掉,现在世道变了,苦茶价格近几年反而超过了甜茶,为什么?买去拼配其他茶后.充老班章了。由于真正饮过纯正老班章的人少,很多人只听说老班章很苦,这就给造假者一个机会,用勐宋苦茶拼配后充老班章。
勐宋苦茶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茶树和干茶与甜茶外观无区别,不放到嘴里嚼一嚼当地茶农也分不出来。
苦茶主要分布在勐宋村委会所辖先锋村民小组,茶园分布于村旁山林,茶园中苦茶甜茶共生,外观没有区别,茶农采茶时靠两种方式区别,一是嚼,摘一点嚼一嚼就知道这棵是甜茶或苦茶。另一种方式是记,因为每家古茶树也就是那么一点,经常采后就可以记住那株苦、那株甜。买茶之人看干茶外形也无法分辨,只有靠嚼或泡饮来区分。
勐宋茶区都是大叶种。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勐宋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韵强,杯底香强,汤质饱满。甜茶苦涩较显,苦又显于涩,苦在舌根,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其口感滋味与其他勐海茶区老树茶相似。苦茶则苦涩明显,苦重;苦在舌根,长久不化,苦中无甜。
邦崴村属于澜沧县富东乡所辖,位于澜沧县城北面,距县城1 00多公里。位于上允北边大山的顶部附近。位于北纬23度07分,东经99度56分,海拔1 974米。过渡型大茶树海拔1 940米
邦崴村有300多户1 000多人,汉族为主,有拉祜族。历史上曾是通往缅甸的古道站点。山下就是上允坝子。坡大无平地。茶树分布村子旁,有部分小叶种,多在地埂上,也有较大片的。
近年邦崴茶名气上升很快,也导致茶价上升。邦崴茶名气上升一是因邦崴茶的茶质好,树龄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宣传。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位于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中,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基部干径1.14米,树龄1 000多年,当地村民一直在采摘食用。1991年3月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到邦崴对茶树进行初步考察,之后思茅的专家在1 99 1年4月和11月两次考察了古茶树。1992年1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县政府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对邦崴大茶树进行考察,再次论证了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大茶树。成为了普洱市一带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0 2009年过渡大茶树上采得的8公斤鲜叶进行拍卖,拍出64万元的高价,制成千茶约合32万元一公斤。
邦崴过渡型古树茶的特征是:芽头肥大、较长,汤色淡黄绿、无苦涩,汤中带甜,香气不强但持久,耐;中泡。
1997年4月8日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现已由澜沧县古茶有限公司杜春峄董事长认养保护。
邦崴茶的特征是:条索较粗长,色较黑亮,汤色金黄,叶底黄绿,苦涩较显,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退稍慢,汤质饱满,生津,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
东卡河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名字叫东卡河但并不在河边而是在大山的山顶上。
东卡河村位于北纬22度 39分,东经99 度 48 分,海拔1 550米。隶属于澜沧县东朗乡大平掌村委会。东卡河村以拉祜族为主,全村78户,只有一户汉族。村子距县城21公里。不远处有一高山,称为孔明山。
东卡河茶都是大叶种,茶树生长于村旁和村子边的山梁和山坡上,长于山上的多数与林木共生,生态环境非常好。茶树最密集的一片生长于村子边,几乎1—2米就有一株。东卡河的茶树都成乔木状生长,没修剪矮化,最大茶树基部干径超过20厘米,树高超过7米。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东卡河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较强,干茶、杯底香较强,苦较显,苦显于涩,汤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快较好,茶汤香较纯正,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较匀整。
困鹿山本写作困卢山,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位于宁洱县城北31公里的凤阳乡宽宏村。据当地老人说过去每年春茶开采时,官府要派兵进驻,监制贡茶上贡给皇帝。困卢山茶成为清代普洱府的贡茶基地之一,因而才有了“皇家古茶园”这一说法。
困鹿山古茶园有两大特点。一是与村寨共生,构成茶树在村中,村在茶园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二是栽培型古茶园与野生古茶林相连。在困鹿山古茶园旁边就是困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这片野生古茶地跨普洱县凤阳、把边两乡,海拔1410~2271米,总面积达1 01 22亩c著名演员张国立出资1万元认养的古茶树就是其中之一。
困鹿山古茶园位于北纬23度 1 5 分,东经1 01 度 04 分,海拔1 640米。
困鹿山古茶园内共有古茶树372棵,据考证树龄已有400多年。困鹿山古茶园的古茶树不同于多数古茶园的茶树.它没有人为的剪枝,因而树型很像一般的乔木,高大挺拔。困鹿山古茶园的茶树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上,径千10~30厘米。大叶种与小叶种共生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古茶园小叶种占了一定比例。困鹿山古茶园的300多棵古茶树都显得非常高大而古老,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集中这么多高大的古茶树在其它茶区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普洱茶在明代因普洱地方得名的一个重要的实物证据。
困鹿山乔木茶的特点是:困鹿山有大小叶之分,条索紧结黑亮,显毫;山野气尚好,杯底留香,苦涩不显,苦中带甜,涩短,回甘好,汤饱满,滑顺,较甜滑,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较匀整。区别:大叶种山野气更好,苦更显,回甘更好,更耐泡,小叶种十多泡大叶种二十泡。
用新寨作名字的村寨比较多,这里说的是宁洱磨黑的新寨。新寨位于磨黑镇西面,从磨思路边的翁路沿山路西行,约4~5公里就到新寨村。新寨是一个哈尼族村寨,它的南面是茶庵塘,东面是磨黑,两边是白草地梁子,北面是扎底箐。新寨位于北纬23度 1 0 分,东经1 01 度 07 分,海拔1 504米。
新寨现有60多户,有的居民已迁居坝子但仍回来采茶。居民都是哈尼族,据说是从红河迁来,已有八九代,,来时山上已有茶园。
新寨的茶园分布在寨子东面南面,大约有500亩。茶园大约可分三个年代种植的,老的已有上百年,新植的有20多年的也有近些年种的。老茶树与新茶树共生,老茶树经过矮化,缺乏野生环境。最大树干径近20厘米,最高树近3米。
新寨茶样的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细短,显毫,山野气一般,杯底留香,苦涩较显,且苦显于涩,苦在舌前部,苦退较快,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尚饱满,滑顺,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匀整。
景谷盆地是茶树的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9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3540万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的祖先。景谷县是乔木老树茶分布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老茶园。而景谷乡(小景谷)的古茶园又是最多的。从数量、树龄、茶树的生态状况、茶质等综合因素考虑,小景谷茶区可以列在前茅。小景谷茶区的古茶园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多、分布广。
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多。据历史记载,民国时小景谷街每年交易茶数量超过500吨。现在由于茶树分到农户自产自销,难有确切统计,但据专门在小景谷收购茶叶的茶商估计,仅春茶就可能有上百吨。
第二生长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成乔木状自然生长几乎没经过矮化。第三树龄较长。小景谷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襄廷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茶树很多是干径1 0厘米以上的大树。第四茶质较好,受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影响,小景谷茶区的茶质较好。第五在茶山上暂时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树茶的问题,.茶山上近年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都种大白茶,近年大白茶每千克价格比老树茶高,暂时还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讲到小景谷茶区就不能不提到纪襄廷。纪襄廷生于清咸丰八年,殁于民国二十六年,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因勤奋好学考中进士,赏六品衔,后辞官还乡,为帮助家乡的开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始亲自种植和推广茶树种植。据任过民国云南省教育司长、交通司长、首任东陆大学校长的董泽为纪襄廷所撰墓志铭所记: “公之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初不以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已足,曾日观景谷之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使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焉,如捣而思,有以匡救之。经若干心身研究与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种茶也,乃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试种数百株,后于塘坊山继种数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保护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所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民国元年,纪襄廷又与纪仁寿在小景谷办“,匣丰源”茶庄,之后昆明、四川、大理、普洱、景东等地茶商先后在小景谷街设茶庄27家,小景谷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普洱茶集散地。王毓嵩先生“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踽而后见公一人c"正是对纪襄廷的最好评价。纪襄廷在陶家园所种茶树已无存,在塘坊山种的还有。
小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是: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泡条,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苦竹山位于景谷乡政府所在地东北1 2公里处,海拔2200米左右。据史料记载景谷乡较早种茶是在清咸丰年间,其中就包含苦竹山,后来纪襄廷推广下又大量种植茶树。苦竹山现存有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 500亩,茶树成片种植,长势良好,属小景谷茶区中长势最好茶园之一。干径很多数是10~30厘米的乔木型大树。小景谷已知的最大的两棵茶树都长在苦竹山,而且相距只有1米,大茶树长在李兴昌、李兴贵兄弟的家旁菜园里,最大一棵干径近0.5米,树高超过6米。在旁边的菜园里干径在20~30厘米的还有好几棵。这几棵茶树长势很好,每年都在产茶。
苦竹山老树茶属于小景谷茶区茶质较好的一部分,其特征是:芽头肥壮、条索长、泡条、有茸毛、汤中带甜,菩味稍强而涩味较弱,回甘好,山野气韵较好,汤质尚饱满。
在景谷乡文山村海孜文笔峰顶海拔2277米处,有两个突出的巨大砂石,清咸丰年间,人们开始在两个大石上建寺,先建天生寺,后来又建了三皇宫、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等建筑,形成了大石寺建筑群 大石寺地势高险,周围风光尽收眼底,1988年列为景谷县文物保护单位。在大石寺所在的文山村区域分布着很多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说不清是因当地自然之美的培育还是大石寺的保佑,这些古茶园的古茶树生长旺盛,茶质优良。 “文山顶”茶区属于小景谷东部茶区,主要在大石寺周围。
文山顶老树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泡条,芽头不多,芽有茸毛,汤中带甜,苦味较显涩味较弱,回甘较好,山野气韵较好,汤质尚饱满。
黄草坝位于北纬23度30 分,东经1 00度 59 分,海拔1 795米。
黄草坝隶属景谷县正兴镇黄草坝村委会。黄草坝村委会辖9个村民小组,有3个村民小组是汉族,其他是彝族。
黄草坝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黄草坝村委会下辖的黄草坝村,村子位于东西两座大山之间,东面大山当地人称牛肩包山,因其形似公黄牛肩头上的肩包而得名。
黄草坝村距正兴镇有50多公里,大部分是陡峭的山路,遇河无桥需涉水,越野车需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是目前普洱茶区古茶园中交通最为艰难的一个古茶园。也正因如此外界对黄草坝古茶知之甚少,黄草坝古茶成为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好的古茶之一。同时也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黄草坝已有多户人家外迁,目前只有1 2户人家,而且1 2户人家中只有中老年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由于古茶树多,每年春天还需从外面请人帮助采茶。
黄草坝茶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生长于村旁地边的大茶树,是黄草坝古茶园中最粗大的茶树,成乔木状生长,高大而粗状。第二类是生长于村子周围山坡的老茶树,树高多在2米左右,干径1 0厘米上下,因水、肥、光照原因虽树龄较长久但长得不显很高大。第三类是长于村西山坡的荒野茶,是当地村民用群体种茶籽在山坡断断续续种植的,有几十年,全部放荒于山坡上,与林木伴生,乔木状生长,不修剪,不施肥,也不清理林木,虽树龄不长但品质较好,当地人将其列为“小树茶”,不与老树茶相混。第四类是在距村一公里多的山上有新植茶园。
土壤主要是夹有风化石的黄沙土。
黄草坝的前三类茶园中都是大叶种与小叶种混生,村旁地边的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高大粗壮程度相似于困鹿山古茶园,口感滋味也相似于困鹿山茶,比困鹿山茶稍显淡薄,可能是因为古茶园两侧山高大导致每天光照少了两个多小时的原因。黄草坝的小叶种古树茶的粗大程度明显超过倚邦小叶种,黄草坝小叶种与倚邦小叶种古茶;中泡对比.口感滋味、茶气、香味相似,但耐泡度上黄草坝的还更强。近些年来黄草坝茶有不少被收去充困鹿山茶,因为二者的口感滋味、茶气茶香相似,而价差很大。困鹿山茶价在古树茶中排在前三名中。
黄草坝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苦显于涩,但苦亦不重,汤中带甜,涩短,回甘快且较好,汤质饱满滑顺。苦涩弱甜滑感好是其一大特点。
迷帝茶区位于墨江县城西北的新抚乡境内,属于哀牢山系。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乡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代新抚乡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已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商贾云集。
最大古茶园距界牌村2公里,已无人家。大茶树干径超30厘米,高超3米。位于北纬23度38分,东经101度23分,海拔1370米。
迷帝茶原来称“米地”茶,清代将普洱茶列贡茶后,普洱府辖区内的很多优质茶也列为贡茶。据传说米地茶因品质优良也列为清代贡茶,进贡清宫后受皇帝喜爱,赐“岁俸京师”匾一块。此匾由界牌赵氏家族世传保存,在文革期间流失。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这个名字一直延用下来。
迷帝茶区的新抚乡属哀牢山系.山高林密,生态保护较好,在山中还有大量野茶分布。经当地民众多年开发种植,栽培了很多老茶树,最大老茶园有300多亩。界牌种茶大户赵氏家族也因茶叶种植与贸易成为当地首富。在赵氏老茶园中还立有一个石碑,上书“迷帝茶源”,以示其地位之尊。现在有墨江县迷帝茶厂在专营迷帝茶。
迷帝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芽较多,汤黄绿,苦涩较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茶香中有少许兰香。有山野气韵,杯底留香。
景星老树茶园位于墨江县西部景星乡景星村,地处阿墨江与把边江之间,东经101度12 分 ~101 度21分,北纬230度25分~23度 29分。正处于北回归线附近。这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水量1350毫米左右。海拔1 91 0米。
薄荷塘古树茶,别让茶友等太久
景星种植茶树已有数百年历史。解放前已有景星茶厂,1970年景星茶厂迁县城改名为墨江茶厂。景星茶园的特点是:连续性种植、开发,不同时期的茶树共处于一个茶园之中。茶园之中既有上百年的老茶树,也有七十、八十年的老茶树,也有一二十年的新茶树。为了采摘方便,老茶树经过矮化处理,但明显大于、高于新茶树,因而茶园中形成明显的高矮层次。有少量乔木状生长的老茶树。
景星老树茶因为经过矮化,芽头明显多于未经矮化的老树茶。景星老茶树干茶条索好、芽头多,汤色黄绿清亮,汤中微甜但苦涩明显,苦能化甘且较快,涩能生津,但涩比苦退得慢。香气不显而且山野气韵弱,稍有杯底香,叶底黄绿,汤质尚饱满。
田坝乡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总面积257平方公里。全乡辖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三合、联合、民强8个村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小组。地势中部高,南部低,海拔在1262米~ 2260米之间,最高为三合村大营盘主峰,海拔2260米,最低点为联合村小盐井高怕河,海拔1262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
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东西两面,东面是红河水系,西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着两片品质有别的老茶园。澜沧江水系的老海塘茶,红河水系的茶山箐茶。
老海塘茶主要分布在瓦桥村民委员会海塘村民小组周围。包括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5个村委会。共有栽培型老茶树1150亩,其中50~100年的有700亩.100年以上的有450亩。最大茶树基干径27厘米,高5米,约有160年。老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90~1820
米之间。
老茶树主要分布区距县城90公里。
老海塘茶样的特征是:条索稍粗长,汤色金黄,苦显涩弱,苦化甘稍慢但持久,涩弱但涩也较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杯底留香。
如果听镇沅人谈茶,谈起最多,最自豪的应该是马邓茶。马邓茶有什么好?按镇沅人的说法一是泡马邓茶的杯子不会起茶垢,二是马邓茶曾评为云南省名优茶。
马邓位于镇沅县城东面,隶属镇沅县者东镇。马邓是一个村委会,辖18个村民小组,在其所辖的小拉拣、小寨、大寨、大平掌、大村、老房子、蕨箕林等都有老茶树分布。马邓茶区属于哀牢山系茶区。
马邓村委会所属区域内居住有汉、彝、哈尼、拉祜等民族。据说汉族是清嘉庆年间迁入的,最早迁入的是杜、刘两姓,迁入后在马邓一带种植茶叶,发展农副产业,其种茶之法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其法是先挖一个一米深坑,坑内先放置沙子,再在沙子上放上木炭和草木灰做底肥再植茶树。
马邓大茶树最多是在马邓村委会所属的大马邓、小马邓村民小组,在村旁地边有很多成高大乔木状生长的大茶树,在山林中也有乔木状老茶树分布。而最成片的一片老茶树在蕨萁林村子边上,这里有一片高两米多,干径10多厘米,由数百株茶树组成的茶林,虽面积不大,但密集度很高。
马邓村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马邓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北纬23度59分,东经101 度 23分,海拔1760米。
蕨萁林村茶园位于北纬23度59分,东经101度24分,海拔1900米。
马邓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浅黄绿色,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尚好,杯底留香,苦涩不显,苦又显于涩,苦涩退得较快,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
老乌山茶区位于镇沅县按板镇西南,主要分布在按板镇所属的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村民委员会所辖的17个村民小组,文立的南面就是小景谷茶区。主要居民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人口约3000人。这里平均海拔1 900米,年平均气温18C。
老乌山茶区有野生茶、老树茶、台地茶分布。老树茶有的分布在田边地角,有的成片种植,有的被矮化。据2006年统计,老乌山茶区有老茶园2500亩,乔木型老树茶380多亩,台地茶3500亩。在老乌山的老茶树中有很多是干径1 0多厘米到20多厘米的大茶树。
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大茶树,根部直径达1.23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树高达9米多,是紫芽变异种,当地百姓一直在采摘制茶叶食用。经专家考证属于栽培型茶树。这株大茶树在多年前就已被当地民众奉为“茶神树”,每年要在茶神节这天前来祭拜。
老乌山茶样的特征是:条索稍粗长,由于不少被矮化,芽头较多,汤色金黄明亮,苦味较显而涩弱,苦能较快化甘,甘较持久, 香气明显,汤质较饱满,叶底黄绿,由于生长环境影响,山野气韵不强,有杯底香。
【茶山箐古树茶】
茶山箐茶区属于镇沅县乔木状老茶树数量比较多的一个茶区。茶山箐老茶树主要分布在田坝乡民强村委会茶山箐村民小组周围,中心点距县城1 1 0公里。山形以东西走向为主。进茶山箐的车路路况不佳,干季有的路段越野车还要用前加力。茶山箐一带有栽培型老茶树1 050亩。树龄在数百年。最大茶树基部干径40厘米。茶树有的成片分布在山坡,有的分布在地边。
茶山箐茶特征:条索黑亮较,汤色金黄明亮,苦味较显而涩弱,苦能较快化甘,甘较持久,香气明显,汤质较饱满,叶底黄绿,山野气韵较强,有杯底香。
大麦地位于镇沅县东,隶属者东镇麦地村委会,距县城91公里,其中从学堂街到麦地村的约七公里山路比较难行。
麦地村位于北纬24度01分,东经101 度23分.海拔1730米,居民有彝族、拉祜、汉族。
麦地与马邓隔一条大山箐相望,直线距离只有2~3公里。
古茶园分布在村后,最大茶树主要集中在一个山凹中,茶园从山凹向两侧山坡展开,大茶树比较集中的区域约有近5亩面积,茶树树高多在2米以上,干径10厘米以上,最大茶树基部干径超过20厘米。土壤以黄沙土为主。
大麦地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苦涩稍显,苦显于涩,涩短,回甘较快较好,汤质尚饱满。
景东县位于云南省西南中部,地跨北纬23度56分~24度29分。川河从西北方安定界入境向东南贯穿全县,以川河为界,西面属无量山系,东面属哀牢山系。总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花山、大街、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等1 3个乡镇。境内海拔最低点在大朝山东镇文笑河口与澜沧江交汇处,只有795米。最高点是无量山猫头峰,有337 1米。年平均气温为18.3℃,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7毫米。
景东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樊绰的<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指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
景东境内的古茶园、古茶树和茶马古道充分说明景东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之一。民国1 4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曾给景东老仓福德茶山出品的“老仓茶”颁优等奖章。
据景东县的普查,全县1 3个乡(镇)、1 02个村民委员会、802个村民小组区域有老茶树分布。其中50~100年的有32744.79亩。 1 00年以上的有4394.13亩。
老仓福德茶区的老茶树、老茶园主要分布在安定乡的迤仓、中仓\外仓、河底、民福,文龙乡的邦迈、邦崴、文录、文昌等地。这一带海拔在1670~2020米,有老茶树1 6035亩,其中树龄在50~100年的有1 4450亩,树龄在1 00年以上的有1 585亩,年产量超过200吨。
茶园主要分布在大山的中上部,茶园有多片密度大的,但是大茶树、矮化老茶树、新植茶混生。还有一些大茶树分布在地埂边和村中。有少量中小叶种。中仓、迤仓两个村委会老茶树较多。居民主要是彝族。中仓回民村旁的一片茶树比较大。村名叫回民村但居民是彝族。
回民村:北纬24度 41分,东经1 00度 36分,海拔2001米。
中仓后山坡:海拔2099米。
迤仓:北纬24度 41分,东经1 00度 35分,海拔1 898米。
老仓福德老树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较紧结,山野气一般,杯底留香,苦涩不显,涩稍长,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汤中有香,滑顺,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匀整。
金鼎茶区属于景东品质比较好的一个老树茶区。金鼎茶区的老茶树、老茶园主要分布在林街乡的岩头、龙洞、箐头、丁帕、青河,景福乡的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东镇的黑蛇、苍文、长发一带。这一带海拔1762~1997米,有老茶树7542亩,树龄在50—100年的有6591亩,树龄100年以上的有95 1亩。在勐令村大村子有一株大茶树,树高7.5米,基部干径合围有175厘米,由于年代久远树心已空,当地百姓一直在采用,在这株大茶树周围还有大茶树十几株。
在公平村芦山村民小组有一株大茶树,树高9米,基部干径合围达2.16米。当地百姓现在仍在采用。在周围还有大茶树几十株。
金鼎古茶山老树茶样的特征:条索较黑亮细短,汤色黄绿明亮,苦较显而涩较弱,苦能化甘,较长,汤质尚饱满,有山野气韵。
漫湾茶区属景东茶区,漫湾茶区的老茶树、老茶园主要分布在漫湾镇的安召、温竹一带。这一带海拔在1867—1947米,有老茶树3000亩,树龄在50~100年的有2893亩,树龄100年以上的有107亩。
漫湾老树茶样的特征是:条索稍松、短、色黑,汤色黄绿,苦显于涩,苦能化甘,汤质稍薄,有山野气韵,叶底青绿。
哀牢山西坡茶区主要分布在花山乡文岔、撇罗、营盘、文岗,大街乡气力、三营,太忠乡大柏地、麦地,龙街乡东山、和哨。这一带海拔1310~2150米,树龄50~100年的有4844亩,树龄1 00年以上的有753亩。
花山大茶树位于哀牢山西坡的花山乡文岔村村上社。海拔1 860米,树高11.5米,当地百姓说此树已有十一代,应该有200年以上。现在每年还能产茶几十斤。
大街乡气力村灵官庙大茶树,海拔1940米,基部干径2.12米,树高14.8米,是目前景东发现的栽培型最大的大茶树。
太忠乡大柏村丫口古茶树。海拔1940米,基部干径合围2.85米,树高8.9米,树心已空,可容一个大人。一直在采用。
龙街乡和哨村瓦泥大茶树。海拔2100米,基部干径合围1 90厘米,树高11.9米。周围有大茶树几百株,一直在采用。
哀牢山西坡老树茶样的特征:条索黑亮较细,汤色金黄,尚亮,苦显于涩,苦能化甘,稍长,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御笔茶区属景东茶区,御笔茶区的老茶树、老茶园主要分布在锦屏镇的菜户、温卜、利月、黄草岭、山;中,文井乡的清凉、丙必、山心等地。这一带海拔1780~1920米,树龄50~100年的老茶树有3995亩,树龄1 00年以上的老茶树有995亩。
御笔老树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稍长,汤色黄绿,明亮,苦涩较重,苦化甘较快,回甘明显,涩能生津,涩稍久。叶底匀齐,黄绿。山野气韵一般。
长地山村隶属景东县文井镇丙必村委会,长地山古茶园属于距景东县城最近的古茶园之一,从大范围上分属御笔茶区。在长地山可以看到山下的景东川河坝,去长地山的路从清凉开始上山,接近长地山村的一段比较陡比较难行。
长地山村民小组有59户,老茶园主要在村后山梁之后的山坡上,村中有一些大茶树,村子周围有新茶园。最大三株茶树在村子里,是耿发忠家的,三株大茶树成品字形分布,相距只有几米,最大一株树高5.2米,基部干径超过30厘米。山后茶园大茶树大小不一,清过林木杂草,翻过土,茶园周围生态尚好。
长地山位于北纬24度21分,东经100度50分,海拔1920米。
长地山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一般,杯底有香,不够强,苦较显,涩短,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江城县位于普洱市东偏南。江城县城距六大茶山中的曼撤、易武茶山的直线距离只有大约70多公里。历史上曼撒、易武的茶也经江城运往石屏、昆明。由于受六大茶山茶叶贸易的影响,江城也很早就开始种茶、生产茶品。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民国初年,已有敬昌号、群记茶庄等茶庄、茶号在江城制作销售茶叶。在老古董茶中就有著名的“江城圆茶”。
江城的乔木老树茶分布最多是在国庆乡。国庆乡位于江城县城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仅8公里。国庆乡的田房、洛捷、么等、嘎勒、博别等村委会辖区都有乔木老树茶分布。国庆乡居民以彝族为主。洛捷村的“洛捷”在彝语中就是“茶叶”的意思。据当地老人讲国庆一带种茶已有好几代人。
田房村委会位于江城县城东北方,村委会所在地田房村距县城仅8公里,田房村、太平村均有较多乔木老树茶分布。这里的乔木老树茶成片种植,分布于山坡、林下、村边,大片的一片有几亩到几十亩,小片的有几十株。很多都是几乎没修剪过的乔木型的老树茶,树高超过1.5米,干径1 0厘米以上的占相当比例。在田房村白富恩家地里,有两株大茶树,1号树根基部直径达40厘米,树高近4米,2号树根基部近30厘米,树高超过3米。在白文强家茶山的茶林中有一株大茶树,从根部分为两枝,根基部直径超过30厘米,树高近3米。
国庆茶由于靠近易武茶区,气候、土壤等与易武茶区相似,因而茶味很接近易武茶。近年来由于易武茶价上升很快,而且还供不应求,于是到国庆乡收国庆茶去充易武茶的也就多起来,国庆茶的价格也就升得较快。
国庆茶样特征是:条索黑亮较粗长、泡条,苦涩弱,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若与易武茶比,条索颜色比易武茶略深,芽头稍多,汤质没易武醇厚。
博别寨隶属江城县国庆乡么等村委会,位于县城北方,距县城20多公里,其中从么等村到寨子的七公里山路比较难行。博别寨有88户,以彝族为主,有少量哈尼族。
江城位于易武北部,历史上是易武茶北上通道之一,江城茶业发展与易武茶兴盛有很大关系;过去易武茶业兴盛后有很多石屏人南下,到易武种茶、经销茶,江城是石屏人到易武的必经之路:在易武茶业的带动下,江城开始种茶、制茶、开茶庄。江城茶种源于易武。
江城老树茶主要分布在县城北的田房、洛捷、博别、和平、公等、嘎勒等村。茶树最大在田房,博别面积较大。博别寨老树茶园主要分布在寨子北方山梁后的山坡上,寨子周围有少量老茶树,博别的老茶树成乔木状生长,高度在1~2米,干径多在10厘米左右,虽然不粗大,但多是1 949年前种植的。茶园中清过杂树和杂草,松过土,茶园周边生态较好。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博别茶特征是:条索略粗泡、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尚匀,山野气尚好,杯底留香,苦涩不显,苦略显于涩,汤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质稍薄但较滑顺,特征似易武,只是汤质不如易武滑厚。
孟连县境内有古茶园很少被外人知道。其实孟连县有两片栽培型古茶园,一个在芒中,一个在腊福。说到腊福古茶,人们更多听说过的是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腊福大黑山位于中缅边境上,最高峰海拔2603米,周围分布着约58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中分布有很多野生大茶树,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考察公布后,很多人都认为腊福只有野生茶。在腊福大寨旁建有腊福水库,栽培型古茶主要分布在腊福大寨周围和水库边上。
腊福大寨隶属孟连县勐马镇腊福村委会,水库足巨县城42公里,从水库大坝到腊福大寨还有5公里,腊福大寨位于北纬22度07分,东经99度25分,海拔1570米。
腊福大寨是拉祜族村寨,有1 00多户。这里曾是孟连通往缅甸的通道之一,现在修了勐马口岸公路,原来的通道就基本不用了,从腊福到国境线只有几公里路程。
腊福水库旁有几千亩新开的现代台地茶园。
腊福古茶属于大叶种,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是居民已外迁的旧寨,这里有很多株干经接近或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土壤主要是黄棕土。
腊福茶特征:条索黑亮较紧结,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香较显且较长,苦涩较重,且苦显干涩,苦在舌前部,苦退较快但涩稍长,汤中有甜,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滑顺。
芒中古茶园是孟连县两个主要栽培型古茶园之一。芒中古茶园位于孟连县城东面坝子边缘处,距县城5公里,隶属孟连县娜允镇景吭村。位于北纬22度 23分,东经99度 39分,海拔1 020米。
芒中村有傣族100多户,村子旁有一些丘陵状小山,种有大量茶树,其中在村旁有一片约100多亩的老树茶园,茶树成乔木状生长,由于多年不修剪矮化,树高大,多数茶树高超过3米,最高一株高达12米。干径多在十多厘米。这片古茶过去是孟连傣族土司的御用茶园。
孟连傣族是大约在南宋后期从德宏迁来的,到元代在其首领带领下开始建成娜允古城,元朝曾设木连路军民府,明朝设孟连长官司,清设孟连宣抚司,由傣族首领世代任土司o孟连宣抚司是云南边疆重要的土司机构之一,其宣抚司署位于娜允古镇内,保存完好。
芒中周围的茶园中有很多小树茶,但少修剪,多成乔木状生长,茶园周围保留较多林木,生态较好,茶叶采撷面小,因而品质较好。
芒中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较好,干茶与杯底香较好,苦显于涩,但苦亦不重,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较甜滑,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较匀整。
冰岛茶在普洱茶人的心目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冰岛古茶孕育了勐库大叶种,而勐库大叶种是云南大叶种中著名的优良品种,现在临沧,普洱的不少老茶园引种的就是勐库种。
冰岛隶属双江县勐库镇,距勐库镇约40公里,位于北纬23度47分,东经99度54分。海拔1670米。土壤主要是黄棕壤。
有资料证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勐库傣族土司从西双版纳引入茶种在冰岛种植,成活150多株,这150多株的子孙在冰岛繁育并推广到了很多地方-冰岛当时是勐库土司的御用茶园。现在冰岛村有50多户,民族以傣族为主,还有汉族和拉祜族。冰岛的傣族应该就是当年为土司管理茶园的傣族后人。
冰岛树周围都是茶园,新茶树为主。老茶树多长于地埂上,在老茶树中还有少量是当年土司引种来的古茶树。从老茶树的生长位置可以看出冰岛也有过毁蘩树改粮田的过程。
冰岛老茶树是标准的大叶种。老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有修剪痕迹。有一条很好的弹石路连接着勐库镇与临翔区的章驮,冰岛位于其偏北方,但从这条路岔入冰岛村的路虽只有一公里多但路况之差与冰岛的名声地位实在不可想象。
冰岛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苦涩不显,汤中带甜,苦在舌前部,苦涩退得快,回甘好,饮后口腔甜滑感好。汤质较饱满、滑顺。
临沧市双江县的勐库镇辖区是勐库种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是优良的普洱茶品种。勐库种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开始种植的冰岛茶,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 485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勐库镇辖区内茶园分布十分广泛,古茶园很多,可惜的是多数都被改造过,经过清除森林、矮化茶树的改造后,远远看去古茶园很像台地茶园了。小户赛古茶则属于没有矮化改造的少数古茶园之一。土壤主要是黄沙土,基土中有含云母沙石。
小户赛也写成小户撒,属于勐库西坡茶区,地处勐库大雪山的半坡上,村子后的大雪山林中分布有大量野茶。
小户赛位于北纬23度40分,东经99度44 分,海拔1714米。隶属于双江县勐库镇。小户赛分成相邻的两寨,一寨是汉族,一寨是拉祜族,两寨相距1 00米。汉族寨没有大茶树,古茶树全在拉祜族寨。拉祜寨有1 40多户。
古茶园分布在拉祜族寨子的上、下和北侧,茶树成乔木状生长,过去曾有修剪因此高度多在2米多,干径多在1 0多厘米。最大茶树生长在寨子中罗阿发家旁边,基部干径超过20厘米,高超过8米。
小户赛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黄绿,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苦涩较显,汤中带甜,苦在舌前部,苦涩退得较快,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
白莺山原名白鹰山,据说过去当地鹰很多,得名白鹰山,大鹰经常攻击百姓的家禽,最终引发了人鹰大战,之后鹰渐渐变少,而美丽的白莺又多了起来,于是人们将白鹰山改称白莺山。
白莺山村民委员会隶属云县漫湾镇,下辖36个自然村。白莺山距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属于澜沧江流域古茶园之一。
白莺山位于北纬24度 38分,东经1 00度 1 9 分.海拔221 7米。
白莺山种茶的历史很悠久,而且在历史上当地就有赶茶会活动,当地百姓通过这种活动与外地客商进行茶叶和其他商品的交易活动,其实就是过去的茶叶商品交易会。
据考证最初在白莺山地区种植古茶树的是古濮人,今天称布朗族,而今天主要分布的是彝族。关于布朗族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迁出,二说是因彝族势力大,布朗族也改称彝族了。
白莺山茶树资源十分丰富,在本地人的划分上,茶分为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白芽子茶、红芽口茶、柳叶茶、藤子茶、勐库茶等。本山茶应属于驯化型茶,白芽子茶、红芽口茶等应是以群体种中芽色、叶型不同而得名,二嘎子茶因其特征介于本山茶和栽培型之间而得名,二嘎子茶和黑条子茶根据条索、滋味、茶香等综合判断,有可能是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的杂交.
白莺山茶树主要分布在村旁地边,呈星状分布,很少密集成片,茶树多成乔木状生长,高大而粗壮,大茶树中驯化型占一定比例,勐库种一般要矮小一些。
本山茶特征:条索黑细不亮,多梗少芽,叶沿齿少且浅,山野气较强,杯底香较好,正常冲泡基本不苦涩,如泡重会有少许苦,汤中带甜,香型不同于一般的栽培型茶,回甘尚好,汤质较饱满滑顺,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整,叶、条索、口感滋味、香型、杯香都有明显野茶特征,应属驯化型。
二嘎子茶特征:条索色黑不亮,多梗少芽,较粗老,山野气较强,杯底香较好,略苦,涩稍长,汤中带甜,香型特别,回甘尚好,汤质一般,汤色金黄带红,叶底黄绿匀整。条索、口感滋味、叶底香型等综合品鉴,可能是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的自然杂交种,其总体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黑条子茶特征条索黑细不亮,多梗少芽,山野气较强,杯底香好,略苦,但苦低于二嘎子茶,涩稍长,汤中带甜,香型特别,回甘尚好,汤质一般,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整G条索、口感滋味、茶香等相似于二嘎子,介于野生型或驯化型与栽培型之间,可能是自然杂交种,其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昔归古树茶】
昔归古茶园是一个很特别的古茶园。之所以说它特别,一是因为它有“临沧的老班章”之称。二是因为它是成规模的古茶园中海拔最低的古茶园之一。三是因为它是临沧范围内古茶树密度大,生态最好的古茶园之一。
昔归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最东面的邦东村民委员会辖区,距邦东村1 2公里。昔归村有1 1 3户人家,居民以汉族、傣族为主。村子距澜沧江只有几百米,江对岸是普洱市镇沅县秀山村。将来糯扎渡水电站蓄水后,回水将淹没江边田地,昔归村也将向高地搬迁。在专业人员对糯扎渡库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在昔归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缅寺遗址。
昔归古茶园位于村子以北一公里多的澜沧江边山坡上,位于北纬23度 55分,东经100度 24分。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 000多米的山坡上。古茶园的下面是澜沧江嗄里古渡口,历史上是临沧与镇沅等地连接的重要通道,现在仍有渡船连接两岸交通。
古茶园旁本来有村子,大跃进时才全部迁到现在昔归村。现在仍可以看出当年的房地基平台,还有当年种植的大芒果树。
古茶园所在的山叫芒绿山,亦写作茫绿山,昔归古茶园是临沧市范围内古茶树保存最多,生态环境最好的古茶园之一。澜沧江啤酒集团租用经营了古茶园的大约三分之二,在所租的2 1 6亩茶园内,有古茶树1 7000多株。加上没租的三分之一,则整个古茶园的面积有300多亩,古茶树2万多株。古茶园中保存了大量其他植物,生态较好。
昔归古茶基本是标准大叶种,茶树干径多在1 0多厘米,树高多在150~200厘米。最大茶树干径约20厘米。
昔归古茶归纳下来有以下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黄绿明亮,苦较突显,且苦显于涩,苦在舌两侧及舌根,苦退得比涩快,苦退后回甘较好,茶汤苦中带甜,杯底有古树茶特有之杯底香,但强烈程度一般,汤质滑润感和茶气较好。
以昔归茶与老班章比,茶味、茶气、杯底香型与强度、汤中甜度及回甘程度应该有明显区别。因此对于称昔归茶是“临沧的老班章’’不应该理解为昔归茶有老班章的特征,而应该理解为从茶的地位评说:老班章是西双版纳生态、茶味、茶气最好的茶,昔归是临沧生态、茶味、茶气最好的茶。
在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至云县大朝山西镇有一条南北向大山脉,山脉东面是澜沧江,江边有临沧著名的昔归茶区。昔归距邦东有1 2公里。在这条山脉的中上部有一条公路连接着邦东乡和大朝山西镇。从邦东乡的邦东村经过曼岗村、菖蒲塘村等最后到邦旭村,在长达近20公里的公路两侧分布着一条古茶林带,宽度从1 00米至数百米,或集中成片或零星分布,断续分布长达近20公里,茶树基本成乔木状生长,由于这条山脉的中部及以上部分多是裸露的大石头,茶树主要生长于石头之间的风化沙土中,茶树中很多是干径超过1 0厘米,高度超过1 50厘米的乔木状老树茶,这片茶区的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以及茶的口感滋味基本相同,在整个临沧市内像这样规模的古树茶园十分罕见,它的规模比昔归古茶园要大得多。这一茶区的中心菖蒲塘村位于北纬23度 59 分,东经1 00度 20 分 ,海拔1 677米。
这个茶区的古茶树最集中是在邦东乡的曼岗村和大朝山西镇的菖蒲塘村,这其实是分属两县区、两乡但山水相连的两个村子。这一茶区内的最大茶树在菖蒲塘村的上糯伍村民小组的地埂边上,三株大茶树相邻生长,枝繁叶茂,最大的一株高超过1 0米,基部干径超过70厘米。
这片茶区规模大,茶树龄长,茶的口感滋味好,但由于长期不被外界认知,这个茶区的茶价仍偏低,而且这一茶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经过仔细斟酌后把这茶区称之为“东旭”茶区。用此名的理由有三:一是该茶区分布于邦东村至邦旭村之间,两个地名各取一字合为“东旭”。二是这片茶区分布于面东山坡,正对每天东升的旭日,可以称为“东旭”。第三这片茶区规模大,品质好但就好象是藏于深闺的美女,像藏于深山的幽兰,目前尚不为多数人所认识,因此希望将来这一茶区象东升旭日一样蒸蒸日上,名扬天下,故称之为“东旭”。
东旭茶的特征是:条索紧结明亮,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匀整,苦涩不显,汤质滑甜,回甘较好,有山野气韵。其最突出的优点是汤质滑甜感很好,这应该是与其生长于山石间有关。其最突出的不足是茶园周围缺乏森林,生态环境不够好导致山野气韵不足。
茶房乡位于云县南,历史上称为勐麻。茶房乡辖1 6个村民委员会,老茶树主要分布在马街、茶房、村头、响水、文乃、文茂、黄沙河等村委会,规模较大较集中在马街村委会的周家村民小组。
茶房位于北纬24 度 1 4分,东经1 00 度 1 0 分,海拔1 670米,茶园多分布在1 670米至1 900米之间。
茶房种茶历史据说已有300多年,但大面积种茶应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 896年)。这一年云县绅士石峻从勐库购得茶籽30驮在茶房一带推广种植,此后茶房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茶房茶特征是条索较紧结较黑亮,杯底留香,苦涩不显,其中苦又显于涩,苦涩退得较快,回甘尚可,汤质尚可。
凤庆香竹箐的出名无疑是因为那棵号称有3200年的古茶树。
香竹箐隶属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其东北方直线距离几公里就是澜沧江,香竹箐古茶园也属于澜沧江流域古茶园中最靠北的古茶园之一。
香竹箐村的周围有很多茶树、茶园,以现代台地茶为主,老树茶主要分布在村旁及村外地埂上,古茶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栽培型,以勐库种为代表,树型相对小一些,干径多在1 0厘米上下,树高在2米左右。另一类是本山茶或称大山茶的驯化型茶树,这类茶树比栽培型要粗大得多。土壤以棕黄沙土为主。
香竹箐位于北纬24 度 35分,东经1 00度 04分。海拔2230米。
植物树龄测算过去多用年轮测算法,据说当年为在国际上竞争茶树原产地曾将800多年古茶树砍下搬到国际研讨会上作证据。香竹箐大茶树有3200年据说有多位专家论证,因为大茶树没有砍,还在,因此应该是用了比年轮测算法更科学的新方法吧。树龄测算有科学方法,树种测算应该也有科学方法,目前的古茶树应该有野生型、驯化型、过渡型、栽培型几种,香竹箐大茶树被定性为栽培型古茶树,定性用的是分子生物学还是基因分析方法或者是其他什么科学方法未见公布,但是据说是有很多专家认定。
香竹箐大茶树及其旁边的多株大茶树,其树型、叶型特征与云县、凤庆、景东一带的被当地人称为本山茶、大山茶的驯化型茶树的基本相同,其制成品的条索、色泽、汤色、茶气、茶香、口感滋味、回甘、存放变化特征也与本山茶基本相同。
香竹箐大茶树茶的特征是:条索黑粗基本无条索状,汤色转红快,一年茶汤已转黄红,叶底黄绿尚匀,基本无苦涩,汤中带甜,回甘较好,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香型与其他栽培型有别,汤质较饱满。
香竹箐勐库种与勐库茶相似,味稍淡。
平河是一个村民委员会,隶属凤庆县大寺乡,位于凤庆县的西北角,其西北方与昌宁县接壤。平河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有700多户,以汉族为主,有白族。
平河位于北纬24度47分东经99度 47 分,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200米附近。平河的东北方就是澜沧江,平河属于澜沧江西南岸升起的高山部分,平河村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 2公里,在山上可以看到小湾电站关闸拦水后升起的江面。
平河古茶园应该是澜沧江流域古茶园中最靠北的古茶园,也是凤庆最大的古茶园之一。古茶树分布在平河村委会下属的5个村民小组,古茶树主要有两个种,一个是勐库大叶种,一个是当地人称“本山茶”、 “大山茶”的当地驯化种。古茶树基本都不成片,只有新茶园有成片的。古茶树多数分布在村边及地埂上。
勐库种的栽培时间从几十年到上百年,树成乔木状生长,干径多在1 0厘米上下,而本山茶有很多基部径围在1 00厘米上下的。勐库种的茶气、茶味、茶香、口感滋味与多数栽培型大叶种茶相似,茶气茶味稍显弱,应该是纬度偏高和海拔偏高的原因。本山茶多数属于驯化型茶,带有较多野茶特征,其树型、叶型与栽培型有别,制成品的条索、茶气、茶香、口感滋味也有明显区别,其条索粗且少成条索,色黑且不亮,汤色金黄且变红较快,茶香显但退化快,苦涩弱,涩尤其弱,回甘一般,汤中有甜。本山茶当地人也叫红苞茶,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因芽苞有红而得名,另一种说是因卖给蒙古人在蒙古包中泡饮而得名。似乎第一种较合理。
平河本山茶特征:条索黑粗且几乎不成条索状,汤色淡黄,叶底黄绿匀齐,几乎无苦涩,重泡后有苦不涩,山野气较强,杯底香强且持久,汤中带甜,有香但香型较特殊,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干茶、汤、香、口感等有野茶特征。
勐库种则相似于勐库茶,口感和茶气稍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