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自我|活出你的本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全文1516字,阅读约需3分钟;
“妈,你就不能尊重我的意见吗?”
“我怎么没有尊重你的意见,我给你到处找关系报那么多补习班、培训课。”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从来就没有说过我喜欢这些。”
“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好,不然你以后怎么办”
……
这一段是电视剧里面的对话,听着我感觉特别地熟悉,类似的场景,几乎贯穿了我整个中学时期,直到上了大学,才有了好转。
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围绕父母自己的意志而转,构建的就是孩子的假自我。
什么是“自我”?先来说说“自我”的定义:在心理学中,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不过没关系,这不妨碍你看懂这篇文章。
前几天,我看完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以家人之名》,里面的两位角色就很好地说明了真假自我的区别。
女主叫李尖尖,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对她没有什么预期,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健康、快乐,她的生长环境也是“一切都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长大后的她,逐渐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并且自己开了一家木雕店。
还有一位角色,叫齐明月,从小就被妈妈各种管束,报各种培训班,在母亲的培养下,看上去非常懂事、听话。妈妈希望她长大之后可以考上政法大学,成为一名律师,但这不是她想要的,从小被管束的她不敢大声告诉妈妈她不想当律师,而是想要成为一名记者。
以她的成绩,正常发挥考上政法大学没有问题,但她也清楚如果正常发挥,就只能去当律师,于是她做了一个在她以后看来非常幼稚的决定——少填了一张答题卡,高考少了五十多分。
之后的她终于学会了反抗,在与母亲的一次争吵中,说出了这个秘密,她自己也对这个决定感到非常后悔。
现在你看到了吧,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李尖尖和齐明月就是分别是真假自我的两个代表。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受,并围绕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武志红老师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在齐明月的身上,反映了存在于我们大多数家庭中“听话教育”的一个弊端——父母构建的,是孩子的假自我。
那些健康、积极、阳光的孩子,一般来说,都是真自我,也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是愿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的。
我们的上一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愿意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牺牲”(注意是牺牲,不是付出,两者还要有区别的)。
他们很爱孩子、家庭,只是爱的方式不对。不过我们也不要抱怨他们,毕竟他们给到我们的,是他们所能够给到最好的了。
活出“真自我”,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武志红老师说:
我想,无数思想家表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斯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我们彻底听从自己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王尔德也说过一句话:“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尊重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尊重自己的意志,并且,不让自己的意志因为别人而转移。
最后,我看到有一位得到用户的留言好棒,我把它用作结尾:
从即日开始我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所有的感觉,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不评判自己。让自己活出真的自我。我那么棒!让爱在自己的身体里来去自如,让情绪自由穿梭。那些心中的黑洞,它们存在故我在。我成了独一无二的我。